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曹远银 韩建东 +1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9,共4页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菌 病害流行 UG99 Sr31
下载PDF
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1 位作者 朱桂清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抗秆锈基因 品种布局 基因推导
下载PDF
RFLP区分中国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及致病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曹远银 朱桂清 +2 位作者 姚平 周江鸿 刘维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后,不同小种或致病型都出现了相同限制酶谱带,而特定酶/小种(或致病型)组合又都有特异酶谱带。计算了小种间或致病型间的共有DNA片段的比率。初步说明了RFLP可以作为深入探讨小麦秆锈菌种内不同小种、致病型间以及新致病型DNA差异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种 秆锈菌 致病型 RFLP 中国小麦
下载PDF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被引量:5
4
作者 曹远银 俞孕珍 +3 位作者 朱桂清 毛国杰 刘建华 朱庆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5-258,共4页
1991~199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地测定了1149份生产品种、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和1244份国内外各类小麦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筛选出427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抗性水平,占参试材料17.8%。鉴定发现:各类抗性材料很不平衡,生产主栽品种抗... 1991~199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地测定了1149份生产品种、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和1244份国内外各类小麦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筛选出427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抗性水平,占参试材料17.8%。鉴定发现:各类抗性材料很不平衡,生产主栽品种抗性极差,后备品种(系)抗性惭强。高代材料抗性更强.后者抗性比率均在61.7%~96.5%之间。说明在东北春麦区白粉病流行体系内品种抗性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曹远银 王婉琳 +2 位作者 申璐岚 徐晓凤 李天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9,共5页
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防控小麦白粉病危害,从不同省份、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52份土样,用稀释分离法得到150株菌株,通过小麦白粉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小麦离体叶片药效试验及温室苗期药效试验筛选得到1株对小麦白粉病抑制作用较强的生防菌株TM... 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防控小麦白粉病危害,从不同省份、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52份土样,用稀释分离法得到150株菌株,通过小麦白粉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小麦离体叶片药效试验及温室苗期药效试验筛选得到1株对小麦白粉病抑制作用较强的生防菌株TMG-8。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结合部分生化测定试验对生防菌TMG-8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菌TMG-8的定殖能力。初步鉴定菌株TMG-8为拟诺卡氏菌属;生防菌可在叶面上短暂定殖,在小麦叶片上的定殖量为下部>中部>上部,在小麦苗上的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菌株TMG-8可在土壤中短期稳定定殖,其含量随着时间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但增加幅度不大;无论是浸根处理还是灌根处理,生防菌都能在小麦苗上定殖,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灌根处理比浸根处理含菌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拟诺卡氏菌属 定殖能力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致病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3 位作者 刘维志 吴友三 孙梅 张凤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0,共5页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34C2MFR的致病谱进行比较。21C3CTR的致病谱为43.8%,另7个致病小种的致病谱则分别为44.6%,48.3%,52.7%,52.7%,56.3%,45.5%,66.8%。21C3CTR的致病谱除比21C3CKH高外,比另6个致病小种都低,与34C2MFR的差异已达极显著水平。说明21C3CTR(Srll毒力)的出现引起抗病性丧失尚不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尽管21C3CTR对Srll有毒力,但对国内生产品种及抗源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秆锈病基因Sr5不具有毒力,制约了其致病谱。通过测定还明确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小麦品种抗秆锈病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阐明了各省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建议今后秆锈病测报重点应放在品种抗性差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致病谱 品种抗性 生理小种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命名方法的演变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远银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7-172,共6页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oelfs单基因鉴定法的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3)中国当前和以后拟采用的小麦秆锈菌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名称与小种命名。这些介绍将有助于小麦秆锈病研究者与育种学家间的信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小种鉴定方法 抗锈育种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5
8
作者 李会娜 刘万学 +2 位作者 戴莲 万方浩 曹远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64-3971,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肥力变化,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比较了入侵对8种土... 【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肥力变化,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比较了入侵对8种土壤肥力因子和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紫茎泽兰入侵提高了土壤有机质、NO3--N、NH4+-N、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含量。重度入侵生境中铵态氮含量最高达53.00mg·kg-1,分别是空白对照土、混生当地植物土和单一当地植物土的14.1、9.9和5.9倍。脲酶含量在重度为2.87,显著高于当地植物区,并为空白区的3.9倍。培养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提高了土壤自生固氮菌、氨氧化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结论】紫茎泽兰改变了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暗示着微生物的改变引起土壤酶活性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土壤肥力,形成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微生态环境以利于入侵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紫茎泽兰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 被引量:18
9
作者 熊国华 于莉 +2 位作者 曹际娟 曹远银 王静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8-249,共2页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胶体金试纸条 免疫胶体金 快速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食源性病原菌 食品污染 检测试纸条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5 位作者 赵昕 郑秋月 王刚 田卓 史媛媛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采用单增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进行验证,表明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很高。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型。分型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上,MALDI-TOF-MS可把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成9个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氏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鉴定 分型
下载PDF
入侵植物豚草与本地植物马唐对土壤肥力与酶活性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会娜 刘万学 +1 位作者 万方浩 曹远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7-850,共4页
通过同质园试验比较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豚草与本地植物马唐对土壤肥力及3大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地植物及空白对照相比,豚草显著提高了入侵地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特别是有效钾含量是空白对照区和本地植物马唐区的3.6倍和1.3倍... 通过同质园试验比较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豚草与本地植物马唐对土壤肥力及3大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地植物及空白对照相比,豚草显著提高了入侵地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特别是有效钾含量是空白对照区和本地植物马唐区的3.6倍和1.3倍。与空白对照区和本地植物马唐种植区相比,豚草种植区的土壤酶活性亦显著提高。外来入侵植物豚草在入侵地形成新的关系过程中,比本地植物马唐能更快地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从而实现较短时间内通过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来帮助其竞争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植物 本土植物 豚草 马唐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与控病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1 位作者 魏松红 王美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5,共5页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下载PDF
不同生物源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于基成 刘秋 +2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2-517,共6页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效均优于其他生物药剂。直接测定不同药剂对白粉病无性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24.47,比三唑酮的EC50值(35.04)低,说明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不接种白粉病条件下,辽春10小麦喷施植物源杀菌剂等药剂后,出现了类似抗病品种的反应,体内的重要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酯酶(EST)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都有显著升高,这可能是控制病害发展的相关生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药剂 生物防治 防御酶系
下载PDF
我国部分麦区2011-2012年小麦白粉病菌小种及毒力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秀梅 曹远银 +2 位作者 宋晶晶 栾兆杰 朱桂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4-588,共5页
为了解我国部分春麦区和冬麦区小麦白粉病菌小种和毒力状况,2011-2012年对采自辽宁、黑龙江等东北春麦区及山东、湖北、四川等冬麦区的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测定。结果表明,2011-2012年东北春麦区优势小种均... 为了解我国部分春麦区和冬麦区小麦白粉病菌小种和毒力状况,2011-2012年对采自辽宁、黑龙江等东北春麦区及山东、湖北、四川等冬麦区的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测定。结果表明,2011-2012年东北春麦区优势小种均为411号小种,而山东、湖北等冬麦区的优势小种为377号小种,四川麦区的则为317号小种。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V3b、V5、V7、V8、V1+2+9、V17毒力频率较高(>90.0%),而V2、V4a、V4b、V12、V13、V16、V18-V23、V5+6毒力频率较低(<31.4%),表明目前含有Pm2、Pm4a、Pm4b、Pm12、Pm13、Pm16、Pm18-Pm23、Pm5+6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我国部分麦区育种中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白粉菌 生理小种 毒力频率
下载PDF
6种链霉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炳辉 曹远银 +3 位作者 闫建芳 齐小辉 程浩 刘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89,共4页
采用优化SDS、SDS、优化CTAB、CTAB、液氮研磨、微波法分别提取委内瑞拉链霉菌基因组DNA,比较6种方法的差异,选出最佳提取方法分别提取S.fradiae,S.venezuelae,S.ambofa-ciens,S.glaucescens,S.coelicolor基因组DNA,并利用16S rDNA的通... 采用优化SDS、SDS、优化CTAB、CTAB、液氮研磨、微波法分别提取委内瑞拉链霉菌基因组DNA,比较6种方法的差异,选出最佳提取方法分别提取S.fradiae,S.venezuelae,S.ambofa-ciens,S.glaucescens,S.coelicolor基因组DNA,并利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扩增相应的目的基因。结果表明:6种方法制备的基因组DNA以优化SDS法和微波法为上选,后者的纯度高但量很少。优化SDS法是6种提取方法中最可靠的DNA提取方法,DNA量大,纯度高,可靠,可作为PCR反应的模板进行16S rDNA基因有效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基因组DNA提取 PCR 16S RDNA
下载PDF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婧 徐秀德 +3 位作者 王丽娟 姜钰 张万民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3-678,共6页
研究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Lindf.)W.Gams]的症状、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旨在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PSA和MEA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多种碳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 研究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Lindf.)W.Gams]的症状、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旨在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PSA和MEA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多种碳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甘露糖,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病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7℃,分生孢子在24℃萌发率最高,为60.2%。病菌适宜生长的p H值为6~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茄子、辣椒、番茄、生菜、苦苣、甜瓜、黄瓜、大白菜和油菜等多种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 症状 黄瓜织球壳菌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食品中3种致病李氏菌M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1 位作者 闫平平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8-162,共5页
应用复合PCR(multiplex PCR,M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应用复合PCR(multiplex PCR,M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特异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M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94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并开展了重现性检测实验。MPCR-DHPLC方法同步检测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特异性阳性吸收峰,未检测到李斯特菌属其他近源种和非近源种参考菌株的阳性吸收峰,且重现性良好。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高通量地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MPCR-DHPLC)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绵羊李斯特菌 英诺克李斯特菌 检测
下载PDF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的微卫星标记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建东 李伟华 +2 位作者 曹远银 宫志远 姚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抗性鉴定分析,利用分离群体集群分析法对位于小麦1D染色体上的57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扩增多态性筛选。获得2对在亲本及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共显性标记Xbarc152和Xcfd15,位于Sr33两侧,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4cM和2.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小麦秆锈病 Sr33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家书 曹远银 +4 位作者 王志民 于泉林 杨英慧 杨乃成 齐永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5-249,共5页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力频率 抗性 基因
下载PDF
用实时荧光PCR方法鉴定转基因玉米T14/T25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曹际娟 覃文 +1 位作者 朱水芳 曹远银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9-694,共6页
以实时荧光PCR技术鉴定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T14/T25品系。根据转基因玉米T14/T25转入的外源基因质粒图谱,设计转基因引物和探针进行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建立了转基因玉米品系鉴定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用TaqMan探针可... 以实时荧光PCR技术鉴定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T14/T25品系。根据转基因玉米T14/T25转入的外源基因质粒图谱,设计转基因引物和探针进行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建立了转基因玉米品系鉴定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用TaqMan探针可检测到T14/T25产生的荧光信号,而对其他玉米品系则检测不到荧光信号,为转基因产品的鉴定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PCR T14/T25转基因玉米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