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曹际斌 高思佳 +4 位作者 韩鹏 崔玲玲 王涛 朱玉森 李燕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脊髓疾病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3.0T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被引量:5
2
作者 曹际斌 崔玲玲 +4 位作者 韩鹏 高思佳 李燕燕 袁逍 谷连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 目的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磁共振影像组学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曹际斌 崔玲玲 +1 位作者 孙文阁 范国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16,120,共5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呈上升趋势,目前认为MS是复杂的基因-环境因素所致,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详。早发现早治疗是延缓或降低MS致残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序列的出现,MRI在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呈上升趋势,目前认为MS是复杂的基因-环境因素所致,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详。早发现早治疗是延缓或降低MS致残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序列的出现,MRI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监测进展的临床价值等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先进的MRI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探索MS的发病机制,目前新的观点认为MS是一种颅脑异构性过程,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受损,而不仅仅是脑白质多发局灶性脱髓鞘。磁共振定量技术可以为广泛性疾病受损的假设提供可靠的支持,其相关定量指标被认为是轴突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标志。笔者就近些年来颅脑磁共振定量技术在MS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定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3T 3D CE-MRA脊髓动脉成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燕燕 高思佳 +3 位作者 王永峰 孙文阁 袁逍 曹际斌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评价3T三维动态增强MRA(3DCE-MR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34例行脊柱MR平扫加增强的患者,同时行3DCE-MRA检查,所得的原始图像经减影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 目的:评价3T三维动态增强MRA(3DCE-MR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34例行脊柱MR平扫加增强的患者,同时行3DCE-MRA检查,所得的原始图像经减影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充分显示脊髓血管并观察其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Adamkiewicz动脉(AKA)的显示率;②AsA影像学解剖特征;⑧AKA影像学解剖特征。结果:34例病例在3DCE-MRA图像上确切显示ASA31支(91.2%),ASA显示范围为T7-L3;AKA的显示率为85.3%(29/34),其中5例可见副AKA,AK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升动脉的有19例(19/34.65.5%).28例起源于T8-L2水平(28/29,96.6%)。ASA的平均直径为(1.20±0.22)mill,男性组为(1.16±0.22)mm,女性组为(1.25±0.21)mm:AKA起始部的平均直径为(1.06±0.29)mlTl,男性组为(1.11±0.28)mm,女性组为(1.01±0.30)mm;AKA汇人ASA前平均直径为(1.03±0.18)ITlm,男性组为(1.02±0.15)mm,女性组为(1.04±0.21)mm。各血管平均直径男女组间无性别差异(P〉O.05)。结论:脊髓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用3DCE-MRA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IVIM理论中各参数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苏宇 高思佳 +1 位作者 曹际斌 谢铭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各参数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结节欲行手术患者25例(其中结节共31个)及正常对照组10例,术前行GE 3.0T常规MRI平扫及多个b值扩散加权扫描(b=0、10、20、50、100、...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各参数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结节欲行手术患者25例(其中结节共31个)及正常对照组10例,术前行GE 3.0T常规MRI平扫及多个b值扩散加权扫描(b=0、10、20、50、100、200、400、800、1 200 mm^2/s),测量结节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在IVIM理论中的D值,D*值及F值。绘制ROC曲线并比较分析这些值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1个结节中,良性结节18个(结节性甲状腺肿12个,腺瘤6个),甲状腺乳头状癌13个。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结节及乳头状癌3组的D值两两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与良性结节组、正常对照组与乳头状癌组D*值有统计学差异,良性结节组与乳头状癌组D*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取D=1.68×10^(-3)mm^2/s为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90.9%。结论:IVIM理论下的参数D值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电影成像方法评价空腹及餐后胃动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崔玲玲 刘屹 +4 位作者 牛猛 李雪丹 李佩玲 曹际斌 徐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MR电影成像方法观察空腹、餐后胃蠕动波及检测胃动力的可行性。方法 11名健康志愿者禁食6h后取偏右侧仰卧位。采用磁共振FIESTA序列电影扫描。分别采集空腹及饮水后5、15、30min图像,通过观测胃腔收缩幅度(PGC)和胃动力指数... 目的探讨采用MR电影成像方法观察空腹、餐后胃蠕动波及检测胃动力的可行性。方法 11名健康志愿者禁食6h后取偏右侧仰卧位。采用磁共振FIESTA序列电影扫描。分别采集空腹及饮水后5、15、30min图像,通过观测胃腔收缩幅度(PGC)和胃动力指数(GMI)来判断胃蠕动波和动力情况。结果 MR电影成像可以清晰捕捉到各时期的胃蠕动波。空腹状态下,4名在胃底、体部可见蠕动波,7名在胃窦部可见蠕动波。饮水后均可观察到蠕动波存在,饮水后胃底、体部和胃窦部PGC均高于空腹状态(P均=0.003),且胃窦部收缩程度更强。11名中,2名未测得明确的胃动力数据,余9名饮水后15min GMI明显高于5min(F=6.152,P=0.005),但在30min时GMI有所下降,与5min和15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min:F=1.624,P=0.238;15min:F=0.844,P=0.198)。结论采用MR电影成像可以观察胃蠕动波活动及定量检测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动力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重性抑郁障碍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崔玲玲 吕贵文 +1 位作者 曹际斌 徐克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409,共5页
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高度遗传性。大量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证明MDD风险基因影响关键脑区结构及功能活动。基因变异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异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回顾MDD的影像遗传学研究,对MDD神经递质紊乱假说、神经发育障碍假说、神... 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高度遗传性。大量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证明MDD风险基因影响关键脑区结构及功能活动。基因变异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异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回顾MDD的影像遗传学研究,对MDD神经递质紊乱假说、神经发育障碍假说、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免疫系统障碍学说等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未来影像遗传学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影像遗传学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请您诊断》病例88答案:脊髓栓系综合征伴发椎管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8
作者 崔玲玲 曹际斌 +1 位作者 范国光 徐克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6期733-734,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腰部疼痛和双下肢疼痛、抽动、无法站立十余天入院。近10d 疼痛范围扩大,呈持续性发作。既往有月经期间腰骶部疼痛史,经后缓解;既往月经规律,孕3、产1、流产2次,无手术外伤史。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Ⅲ...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腰部疼痛和双下肢疼痛、抽动、无法站立十余天入院。近10d 疼痛范围扩大,呈持续性发作。既往有月经期间腰骶部疼痛史,经后缓解;既往月经规律,孕3、产1、流产2次,无手术外伤史。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腰椎 MR 示:L 2-5水平椎管内椭圆形短T1长T2信号影,STIR序列信号减低,下方亦可见类圆形稍短T1长T2信号影,脊髓低位并通过L3-4水平椎板裂向椎管外突出,脊髓马尾神经进入囊内(图1、2)。CTA 示:脊髓静脉纡曲增粗,回流受阻(图3)。术前诊断为单纯脂肪瘤样脊髓栓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异位症 神经管缺损 病理学
下载PDF
多反转恢复时间的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徐晓晗 曹际斌 +1 位作者 孙文阁 李松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反转恢复时间(TI值)的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缺血区域为大脑前循环供血区的患者45例,行常规MRI、弥散... 目的:探讨采用多反转恢复时间(TI值)的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缺血区域为大脑前循环供血区的患者45例,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3个TI值的3D ASL(TI值分别为1800 ms、_(2200)ms、2600 ms),分别测得梗死区或低灌注区CBF,以TI=_(2200)ms时的CBF_(2200)值作为常规单恢复时间(单TI)的测量值,3次测量中测得的最大值以CBF_(max)表示,最小值以CBF_(min)表示。观察CBF_(max)、CBF_(min)在3次测量中出现的比率;将45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脑梗死组及TIA组,比较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CBF大小,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早期(≤3 d)、急性晚期(>3~7 d),分别比较各组之间CBF的差异。探讨多TI 3D ASL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灌注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BF_(max)、CBF_(min)在3个TI的测量中均有出现。脑梗死组CBF_(max)低于TIA组且统计学有差异(P<0.05)。脑梗死组急性早期与急性晚期CBF_(max)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_(2200)与CBF_(min)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脑血流量逐渐恢复;TIA组CBF_(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_(2200)与CBF_(max)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_(min)可以敏感地检出TIA脑血流量异常。结论:多TI 3D ASL与单TI 3D ASL相比,能更加敏感地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灌注异常,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发现、尽早治疗、改善预后提供更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和你一起 风雨同舟 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技术团队
10
作者 孙文阁 曹际斌 +1 位作者 徐晓晗 李松柏 《中国卫生人才》 2020年第4期62-63,共2页
年终岁末,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战斗的第一线,影像是疾病的"侦察兵",放射科成为疫情攻坚的前线。自1月21日接诊第一例发热患者以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已与其他临床科室共同战斗数十天,一刻不曾停... 年终岁末,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战斗的第一线,影像是疾病的"侦察兵",放射科成为疫情攻坚的前线。自1月21日接诊第一例发热患者以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已与其他临床科室共同战斗数十天,一刻不曾停歇。快速响应,迎难而上在科室主任李松柏的领导下,放射科成立了新冠肺炎救治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分工,孙文阁技师长作为科室医疗救治小组组长,负责具体实施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科大学 科室主任 临床科室 领导小组 发热患者 放射科 放射技术 防控工作
下载PDF
无创性脊髓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际斌 高思佳 +3 位作者 李燕燕 崔玲玲 蒋旭远 韩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T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 目的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T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检查,15例在CT或MR检查3—5d后行DSA检查,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将其CTA、MRA、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CTA检查的17例患者中,16例较好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其中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7例为髓周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1例无法做出诊断。其中12例准确判定供血动脉,12例准确显示瘘口位置。行MRA检查的10例患者中,7例准确诊断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与DSA或手术结果一致;其余3例DSA检查阴性。结论256层MSCT全脊髓CTA及3.0TMRCE—MRA能安全、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T MR扩散张量成像测量参数值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袁逍 高思佳 +6 位作者 刘秀香 蒋旭远 李燕燕 王永峰 曹际斌 白璐娜 徐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3TMRDTI各测量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04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JOA评分)将其分为轻(31例、13—16分),中(27例、9~12分),重度(25例、5—8分)及严重(21例... 目的探讨3TMRDTI各测量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04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JOA评分)将其分为轻(31例、13—16分),中(27例、9~12分),重度(25例、5—8分)及严重(21例、0—4分)4组。按病变部位脊髓信号特征分为3组:A组33例,T1WI、T2WI均未见异常信号;B组30例,T1WI无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C组4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患者均行DTI,测量受压严重节段脊髓的各向异性分数(FA)、ADC值及本征值(λ1、λ2、λ3),并行颈髓纤维束成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测量参数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测量参数。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显示满意。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FA值分别为0.69±0.13、0.58±0.03、0.46.±0.08、0.37±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9,P〈0.05)。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r=0.883,P〈0.05)。JOA评分与ADC及λ1、λ2、λ3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2、0.217、0.113、0.127,P值均〉0.05)。A、B、C3组FA值分别为0.67±0.33、0.51±0.21、0.38±0.03,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P〈0.05)。随着临床症状加重,即JOA评分降低,FA值呈降低趋势;且随着rr2高信号的出现,其FA值也呈降低趋势,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ADC、入:、k值在轻、中、重度及严重4组问及在A、B、C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在各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A值的改变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且FA值越低,其纤维束损害越明显。DTI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颈椎病
原文传递
256层螺旋CT对脊髓前大根动脉解剖位置的显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谷连元 高思佳 +5 位作者 曹际斌 蒋旭远 白璐娜 付强 袁逍 李燕燕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脊髓前大根动脉(the Adamkiewicz artery,AKA)解剖位置的显示情况。方法本院72例行脊髓动脉CTA造影患者,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寻找前大根动脉,并根...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脊髓前大根动脉(the Adamkiewicz artery,AKA)解剖位置的显示情况。方法本院72例行脊髓动脉CTA造影患者,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寻找前大根动脉,并根据在解剖上的连续性和图像质量对其显示情况进行分级。结果前大根动脉作为脊髓的主要供血动脉,走行在左侧椎间孔者占74.0%,右侧椎间孔者占26.0%,位于T9-L1水平者占79.5%。全部病例图像质量为优秀的显示率为63.9%,一般者显示率为23.6%,而且非血管畸形组AKA显示率高达98.1%。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AKA的解剖位置,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前大根动脉 256层螺旋CT 解剖位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