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志萍 秦启荣 +2 位作者 王保全 曾乙 李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33-38,共6页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少量的北东向构造伴生缝,由于岩层非均质性,北西向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喜山运动中晚期,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对早期裂缝进行改造,北西向高角度剪切缝继续发育,而少量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发育为具左旋走滑性质的近南北向逆断层,同时,在北东向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研究区北东部发育近东西向裂缝。在现今北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裂缝张开度增大,为有效缝,而近南北向、北东向裂缝闭合。区域构造缝叠加局部构造伴生缝的分布与局部构造密切相关,多类裂缝交织发育的地区为裂缝发育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有效裂缝发育区域可作为大邑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成因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胡杨对叶锈菌侵染的生理响应
2
作者 曾乙 张胜 宋海凤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3-361,共9页
胡杨叶锈病是严重危害胡杨幼苗、幼林的真菌病害之一,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人工林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外鲜有对胡杨感染叶锈菌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后生理响应的报道。本研究以胡杨为材料,喷施松杨栅锈菌,对照喷... 胡杨叶锈病是严重危害胡杨幼苗、幼林的真菌病害之一,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人工林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外鲜有对胡杨感染叶锈菌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后生理响应的报道。本研究以胡杨为材料,喷施松杨栅锈菌,对照喷施蒸馏水,在感染7、14和21 d后取感病叶片和对照叶片,测定叶片活性氧(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激素和酚类等物质含量的变化,以探究胡杨对叶锈菌的防御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胡杨感病时间增加,ROS含量在感病叶片中下降;感病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在14d时上升至133.91 mU·g^(-1),且活性均高于未感病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感病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POD和APX活性在感病21 d时比未感病植株分别提高87%和1.17倍,且NR活性在感病后与POD正相关性增强。(2)叶片中脱落酸(ABA)和水杨酸(SA)含量在感病后增加,在感病14 d时的叶片中分别达到463.63 ng·g^(-1)和39.51μg·g^(-1)。(3)感病叶片中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活性在14 d时分别在达到1.31 kU·g^(-1)·min^(-1)和54.70 U·g^(-1)·min^(-1)后下调;总酚和黄烷醇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14 d时分别在降低至2.18 mg·g^(-1)和90μg·g^(-1)后上升,且总酚和黄烷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胡杨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ROS以提高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ABA和SA在感病叶片中发挥防御作用并与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且可能连同NR介导的NO信号途径共同调控植物对病菌的防御过程;苯丙烷途径产生的次级代谢物总酚、黄烷醇等也在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胡杨对叶锈菌侵染的防御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松杨栅锈菌 活性氧 抗氧化酶 激素 次级代谢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