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再梗阻的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周培杰 骆永博 +3 位作者 杜凯旋 任梦达 曾佑苗 顾朝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再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26例,女109例,年龄(24.71±8.93)岁,根据术...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再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26例,女109例,年龄(24.71±8.93)岁,根据术后24个月内是否出现再梗阻分为发生再梗阻组(21例)和未发生再梗阻组(214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病例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腹腔镜手术组再梗阻发生率高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组[12.41%(18/145)比3.33%(3/90),χ^(2)=5.63,P<0.05]。发生再梗阻组术中出血量高于未发生再梗阻组[(297.60±136.00)ml比(232.80±99.28)ml,t=2.76,P<0.01]。发生再梗阻组术后引流量高于未发生再梗阻组[(854.50±198.30)ml比(560.40±133.70)ml,t=9.26,P<0.01]。发生再梗阻组术后感染率高于未发生再梗阻组[61.90%(13/21)比5.14%(11/214),χ^(2)=67.20,P<0.01]。发生再梗阻组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长于未发生再梗阻组[(11.05±2.22)d比(9.43±1.76)d,t=3.91,P<0.01]。两组的年龄、性别、BMI、术前输尿管扩张直径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引流量[比值比(OR)=1.011,95%置信区间(CI):1.005~1.018,P<0.01]和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OR=1.708,95%CI:1.195~2.678,P<0.01)为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发生再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为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发生再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再梗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胞质分裂蛋白调节因子1通过激活黏附斑激酶调控膀胱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
作者 骆永博 齐亚斌 +6 位作者 曾佑苗 任梦达 杜凯旋 潘文邦 刘沅浩 戴义恒 顾朝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2-894,共3页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蛋白调节因子1(PRC1)对膀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黏附斑激酶(FAK)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靶向抑制PRC1的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EJ和T24,两种细胞系各分为对照组(转染对照siRNA)和敲低组(转染...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蛋白调节因子1(PRC1)对膀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黏附斑激酶(FAK)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靶向抑制PRC1的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EJ和T24,两种细胞系各分为对照组(转染对照siRNA)和敲低组(转染PRC1 s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PRC1、FAK、桩蛋白(Paxilli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FAK和Paxillin的磷酸化水平。通过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两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敲低组EJ、T24细胞PRC1 mRNA表达量(0.43±0.11、0.55±0.07)低于对照组(1.00±0.19、1.00±0.20,t=4.533、3.699,P<0.05)。敲低组FAKmRNA表达量(0.95±0.05、1.09±0.1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20、1.00±0.20,t=0.423、0.622,P>0.05)。敲低组PaxillinmRNA表达量(1.12±0.01、1.02±0.10)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8、1.00±0.04,t=2.521、0.360,P>0.05)。敲低组EJ、T24细胞FAK和Paxillin蛋白质表达量(0.90±0.02、0.99±0.02和0.93±0.01、1.10±0.02)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8±0.12、0.99±0.01和0.91±0.30、1.08±0.02,t=0.714、0.147和0.806、1.019,P>0.05)。敲低组EJ、T24细胞FAK和Paxillin蛋白质磷酸化水平(0.25±0.02、0.20±0.01和0.47±0.02、0.84±0.04)显著低于对照组(2.22±0.30、2.73±0.15和0.86±0.02、1.13±0.04,t=11.510、28.390和20.450、8.576,P<0.01)。迁移实验中敲低组穿越的细胞数[(38.33±3.21)、(34.67±2.52)个]显著少于对照组[(114.00±7.55)、(71.33±4.04)个,t=15.970、13.3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实验中敲低组穿越的细胞数[(24.67±3.21)、(29.00±3.00)个]显著少于对照组[(84.00±5.56)、(69.33±3.21)个,t=15.980、15.8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调PRC1的表达可通过抑制FAK的磷酸化降低膀胱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胞质分裂蛋白调节因子1 黏附斑激酶 迁移 侵袭
原文传递
基于内质网应激基因膀胱癌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齐亚斌 骆永博 +6 位作者 曾佑苗 任梦达 杜凯旋 潘文邦 刘沅浩 戴义恒 顾朝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5-967,共3页
目的构建与膀胱癌预后相关基于内质网应激基因的临床基因模型。方法在分子特征数据库(MSigDB)中筛选到9165个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基因集,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405个膀胱癌样本和25个正常膀胱组织样本的基因表... 目的构建与膀胱癌预后相关基于内质网应激基因的临床基因模型。方法在分子特征数据库(MSigDB)中筛选到9165个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基因集,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405个膀胱癌样本和25个正常膀胱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序列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得到5689个膀胱癌差异表达基因,两者取交集得到1556个基因,然后进行WGCNA分析、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cytoHubba插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LASSO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取5个关键基因并构建风险模型预测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后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ROC分析以研究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两者取交集后共得到1556个与内质网应激相关膀胱癌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158个与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Cytoscape软件CytoHubba插件计算每个基因的Degree评分,提取Top50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LASSO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5个关键基因:KIF2C、TEAD4、DARS2、VEGFA、CTHRC1,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根据模型表达式计算各样本的风险评分。以风险评分中位数将膀胱癌患者分为高、低两组。进一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不同亚组间的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OC分析显示该模型对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期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KIF2C、TEAD4、DARS2、VEGFA、CTHRC1是与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内质网应激基因,且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在对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期的预测方面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内质网应激 总生存期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