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粒灸配合头穴久留针对卒中恢复期非痴呆型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及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1
作者 曾友华 袁健辉 +2 位作者 逄锦熙 周文姬 包烨华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730-733,共4页
目的 观察五脏俞麦粒灸配合头穴久留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痴呆型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脑卒中恢复期合并... 目的 观察五脏俞麦粒灸配合头穴久留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非痴呆型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脑卒中恢复期合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为18~26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五脏俞麦粒灸配合头穴久留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头穴久留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oCA评分及血清标志物各项指标(hs-CRP、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血清hs-CRP、Hcy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o 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脏俞麦粒灸联合头穴久留针的综合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非痴呆型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效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麦粒灸 头皮针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俞募配穴联合脐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曾友华 周文姬 +2 位作者 逄锦熙 袁健辉 包烨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7期30-33,79,共5页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联合脐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CRSW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的脑卒中后CRSWD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联合脐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CRSW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的脑卒中后CRSWD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俞募配穴联合脐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5d、治疗2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ME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PSQI总分、PSQI-D、PSQI-G评分、MEQ评分以时点因素、时点与组别交互、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PSQI总分、PSQI-C、PSQI-D、PSQI-G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E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俞募配穴联合脐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CRSWD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日间功能状态,调整昼夜节律,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针灸 俞募配穴 脐针疗法
下载PDF
伏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3 位作者 楚佳梅 李海燕 朱国祥 张文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8期1774-1776,共3页
目的:观察伏灸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运用体针结合伏灸法,以灸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肾俞为主,每日1次,治疗3疗程;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100mg/次,3次/天,饭前... 目的:观察伏灸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运用体针结合伏灸法,以灸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肾俞为主,每日1次,治疗3疗程;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100mg/次,3次/天,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治疗4周。观察大便性状评分,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Bristol评分及腹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随访2月在改善Bristol评分及腹部症状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观察中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伏灸法能较好的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伏灸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马来酸曲美布汀
下载PDF
头穴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2 位作者 李丽萍 朱敏 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5期500-503,共4页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久留针(留针6~8 h)配合体针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MA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头针刺激区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大鼠脑干GABABR1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1 位作者 楚佳梅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6期1212-121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脑干组织γ-氨基丁酸B受体1(GABABR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平衡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患侧针刺组、平衡针刺组... 目的:通过观察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脑干组织γ-氨基丁酸B受体1(GABABR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平衡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患侧针刺组、平衡针刺组,每组12只,制备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的模型,平衡针刺组治以平衡针刺法,患侧针刺组取患侧肢体施术,治疗20min,连续治疗10天,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各组脑干组织GABABR1的表达情况。结果:平衡针刺组与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阳性细胞表达较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针刺法能够促进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脑干组织GABABR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卒中 痉挛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高肌张力大鼠H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1 位作者 楚佳梅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高肌张力大鼠的肌电H反射,初步探讨平衡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患侧针刺组、平衡针刺组,每组12只,制备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 目的:通过观察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高肌张力大鼠的肌电H反射,初步探讨平衡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患侧针刺组、平衡针刺组,每组12只,制备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的模型,平衡针刺组治以平衡针刺法,患侧针刺组取患侧肢体施术,治疗20min,连续治疗10天,治疗后对各组大鼠行肌电H反射监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平衡针刺组H反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波幅明显下降(P<0.05);平衡针刺组与患侧针刺组相比较,其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平衡针刺法可以有效抑制亢进的牵张反射,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下载PDF
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2 位作者 葛芳 朱敏 王懿娜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12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肩手综合征 灵龟八法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中风后遗症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步行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2 位作者 朱敏 陈顺喜 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 步行障碍 头针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富硅氮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曾友华 郭亨群 王启明 《半导体光电》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制备了氮化硅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红外光谱(IR)、能谱(EDS)和光致发光谱(PL),通过与氮气中和空气中退火薄膜比较,对原沉积薄膜进行了成分与结构和发光特性研究。研究发现原沉积薄膜是部分晶化的富硅氮... 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制备了氮化硅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红外光谱(IR)、能谱(EDS)和光致发光谱(PL),通过与氮气中和空气中退火薄膜比较,对原沉积薄膜进行了成分与结构和发光特性研究。研究发现原沉积薄膜是部分晶化的富硅氮化硅薄膜,薄膜中晶态氮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3 nm;在氮气中退火后,纳米颗粒增大;在空气中退火后,薄膜被氧化,晶态颗粒消失。在4.67 eV的光激发下,原沉积薄膜中观测到7个强的PL峰,其峰位分别为3.39,3.24,3.05,2.82,2.61,2.37和2.11 eV。在氮气和空气中退火后,PL峰位和强度有变化。对其光致发光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硅悬挂键≡Si,氮悬挂键=N,硅错键≡Si-Si≡以及与氧有关的缺陷在富硅氮化硅薄膜高强度荧光发射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氮化硅薄膜 射频磁控反应溅射 光致发光 退火
下载PDF
眼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葛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9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血管病 眼针 痉挛
下载PDF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康复的分期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友华 朱国祥 《上海针灸杂志》 2007年第11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针刺 中风 偏瘫 Brunnstrom分期
下载PDF
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友华 郭亨群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对于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其电子-空穴对存在3类光激发-光发射过程.通过对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模型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提出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是量子限制模型和能隙态模型发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得到的结... 对于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其电子-空穴对存在3类光激发-光发射过程.通过对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模型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提出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是量子限制模型和能隙态模型发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得到的结论,讨论一些已报道的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 氮化硅薄膜 光致发光 发光机制
下载PDF
眼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效果观察
13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葛芳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3期12-13,共2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针灸科就诊并确诊为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针灸科就诊并确诊为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得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事件。结论眼针疗法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及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针刺 脑卒中 偏瘫 下肢痉挛
下载PDF
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丽萍 包烨华 +2 位作者 楚佳梅 曾友华 宣丽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2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3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将患者贴敷时间分为3组:4h以下组(1组),5h组(2组),6h组(3组),探讨贴敷时间...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3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将患者贴敷时间分为3组:4h以下组(1组),5h组(2组),6h组(3组),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缓解期延长,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76.7%。贴敷时间长短与疗效没有明显关系。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确切。贴敷时间长短对疗效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 哮喘
下载PDF
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上肢高痉挛患者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国祥 包烨华 +6 位作者 曾友华 陈红薇 龚燕 邹超 王翀敏 李江 张文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0期2185-2187,共3页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并对其疗效做出正确的评价。方法:治疗组30例,拮抗肌治疗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6.67%,(P<0...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并对其疗效做出正确的评价。方法:治疗组30例,拮抗肌治疗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6.67%,(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波幅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治疗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对中风后患肢高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针刺法 F波 脑血管意外 痉挛 经络电 Ashworth评分
下载PDF
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4 位作者 李丽萍 曾友华 王延武 陈顺喜 丁璇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7期786-788,共3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灸气海、关元、三阴交治疗,对照组采用灸盒艾灸治疗。治疗4星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和日...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灸气海、关元、三阴交治疗,对照组采用灸盒艾灸治疗。治疗4星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和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能降低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治疗分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尿失禁 热敏灸 艾条灸 中风后遗症
下载PDF
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VEGF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包烨华 曾友华 +2 位作者 王延武 王翀敏 楚佳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9期1916-1918,共3页
目的:观察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6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43只大鼠复制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久留针组(14只)... 目的:观察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6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43只大鼠复制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久留针组(14只)、短留针组(15只),并设假手术组(14只)进行对照研究,选取大鼠运动区进行针刺治疗,久留针组留针10 h,短留针组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作针刺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原位表达,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VEGF mRN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久留针组脑组织中VEGF mRNA的含量升高,同时VEGF蛋白原位表达增高(P<0.05)。结论:运动区久留针能促进梗塞区VEGF mRNA的含量及其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运动区 VEGF 局灶性脑缺血 Wistar大鼠
下载PDF
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包烨华 曾友华 +2 位作者 王延武 王翀敏 楚佳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79-81,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6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4,3只大鼠复制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模型组(14只)、久留... 目的:观察运动区久留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6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4,3只大鼠复制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模型组(14只)、久留针组(14只)、短留针组(15只),并设假手术组(14只)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选取大鼠运动区进行针刺留针治疗,久留针组留针10h,短留针组留针30min,每天1次,治疗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作针刺治疗。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Ang-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久留针组的Zealonga评分及平衡木行走试验评分减少(P<0.05),Ang-1表达升高(P<0.05)。结论:运动区久留针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促进梗塞区Ang-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运动区 ANG-1 局灶性脑缺血 Wistar大鼠
下载PDF
中医“和”的诊疗思想及其在脾胃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云廷 王淑玲 +2 位作者 包烨华 曾友华 赵文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0期2188-2190,共3页
中医以和为本,注重机体阴阳调和。中医"和"的思想理论的形成对脾胃病临床处方用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梳理,在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对中医"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 中医以和为本,注重机体阴阳调和。中医"和"的思想理论的形成对脾胃病临床处方用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梳理,在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对中医"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归纳,并对和法和"和"的思想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认为和法不仅仅局限于和解少阳,还包括其它和解调和之法和多种调和之法有机配合使用。"和"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医临床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和的方法,更多的是理论思想的指导和遣药组方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法 中医 理论 胃病
下载PDF
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敏 楚佳梅 +1 位作者 曾友华 陈顺喜 《江苏中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54-55,共2页
近年来.笔者采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尿潴留患者20例,并与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的2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潴留 热敏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