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塔与城堡——后八十年代诗歌现象的一种分析
- 1
-
-
作者
曾子炳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外诗歌研究》
2002年第1期15-20,共6页
-
文摘
阅读新诗总有一种未完成的距离之感和存在未被表达过的缺憾。而诗坛当前的混乱局面以及诗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灰暗角色都令人失望。在我苦苦地梳理诗和诗学的各种充满歧义的语词迷津时,感受到了在国际的大文化氛围中,在政治、文化语境和市场意识形态的多重压力下,个人性日渐流失,诗人自我主体抗拒与迷茫的无力之境。这也促使了我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反省,认识到以前貌似激进实则传统的理念。“塔与城堡”这两个词一下子切中了我的心田。当然在写诗越来越成为对个人意志的考验时。
-
关键词
诗人
诗歌
诗坛
新诗
心路历程
诗学
个人性
城堡
年代
写诗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
- 2
-
-
作者
曾子炳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
出处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2-55,共4页
-
文摘
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他的词沉郁、以抒发情志为主 ;取代了传统的诗的功能 ;而他的诗则学理学诗 ,平易、以吟咏性理为务。这是其个性的体现 ,也关乎词体的成熟。
-
关键词
辛弃疾
词
诗
创作心态
文学创作
-
Keywords
Xin Qi ji
Ci
poem
creation inspiration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伤逝》里的鲁迅
- 3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教育家》
2013年第3期44-45,共2页
-
文摘
鲁迅为什么会写出《伤逝》?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
关键词
《伤逝》
鲁迅
小说
文学评论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I24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谁的鲁迅
- 4
-
-
作者
曾子炳
-
机构
上海市金山区图书馆
-
出处
《粤海风》
2013年第6期19-22,共4页
-
文摘
陆建德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与许广平的"三一八"记忆》(《东方早报》,2013年7月28日)是一篇观点鲜明且作者主观倾向很直接的文章,语言也极具个性,我研究鲁迅对相关的文章自然有兴趣,但初读总难于进入,文中所谈论的问题也是我关注和涉猎的,而读这篇文章一方面给我以新鲜感,另一方面是觉得其中好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
关键词
许广平
国民新报
灯下漫笔
三一
记念刘和珍君
中所
我一
知者
杨荫榆
非黑即白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与胡适的无间道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天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43,共8页
-
文摘
近来胡适慢慢走到历史的前台,关于他的话题多了起来,并常常与鲁迅联系起来乃至上升到两条路线的争论。很多推崇胡适的人,强调他的自由主义追求以及理性、平和的态度,并以此来批评鲁迅的偏激、刻薄。
-
关键词
胡适之
无间道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度尽劫波问题在——也谈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失和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粤海风》
2011年第5期52-55,共4页
-
文摘
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由于当事人的沉默及相继去世,将成为一个千古谜案。可两位都是历史人物,众说不一且谬误很多,还原他们的真实,如何解读这个事件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关于这个事件可能的证据与说法基本被穷尽了,概括而言,关于他们的失和大致有三种看法:经济说,不敬说,事实说。经济说,显然无法解释他们的失和;不敬说。
-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事件
当事人
事实说
情感
心理
受害者
八道湾
历史人物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儒学的现代化?
- 7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天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
文摘
陈来先生的《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是一部旧作,早在1997年就出版了,最近三联书店将之作为“陈来学术论著集”之一再版,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出过一版,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得以不断地再版实在是少见的,也可见其影响。近来我一直在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得到此书反复研读,深感作者见解深刻、通透且具有前瞻性,现在读来仍有启人深思,发人警醒之处。但读过后也有一些不满足乃至是不敢苟同的地方。
-
关键词
现代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儒学
人文主义
学术论著
三联书店
学术著作
传统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我们能像动物一样思考吗?
- 8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天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5,共4页
-
文摘
《动物的生命》是库切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讲演稿,这个讲演主要是以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同题演讲展开的。科斯特洛在讲演中将自己比喻为"红彼得"——一只卡夫卡短篇小说《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的类人猿。
-
关键词
动物保护
人类理性
理性传统
斯特洛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字缘
- 9
-
-
作者
曾子炳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上海鲁迅研究》
2015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
文摘
张爱玲与鲁迅同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鲁迅逝世时张爱玲接近成年而且早有了文学的自觉和追求,已在上海的一些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这时她应该关注到鲁迅,读过鲁迅的一些文字,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这一时期张爱玲阅读、接受鲁迅的记录,显然他们也未曾见过。
-
关键词
文学
记录
上海
文字
报刊
作品
生活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的诞生
- 10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天涯》
2017年第5期48-54,共7页
-
文摘
一陈独秀在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改为《新青年》,其间多次停刊,其出版和发行真是一波三折。最初是“批评时政”类刊物,那时人们的政治思想还很粗陋,可谓曲高和寡;中间经历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同人时期——我们现在关注的《新青年》主要是这一阶段。鲁迅1917年初就关注到这个刊物,1917年1月19日他记下:
-
关键词
鲁迅文学
周树人
《狂人日记》
钱玄同
周氏兄弟
青年杂志
思想革命
许广平
许寿裳
破恶声论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出梅入夏
- 11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书城》
201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
文摘
我在一个阴晴不定的黄昏,一个人坐在阳台上读完柏桦的《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那时天空正云开雾霁,楼下绿影婆娑,荫凉的晚风徐徐吹来,我感到世界在晦暗中慢慢敞开,宛如一个宿命的漩涡散开了,成为朝不同方向流去的湍急溪流。
-
关键词
早期诗歌
诗歌写作
出梅
毛泽东时代
激情
抒情诗
诗歌史
回忆录
生活中
生命存在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金斯伯格的另一面
- 12
-
-
作者
曾子炳
-
出处
《书城》
2006年第4期75-77,共3页
-
文摘
在我的印象里,金斯伯格是一个抒写自我的诗人、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异端分子。他的诗集《金斯伯格诗选》我甚至没有读完。但是阅读过《金斯伯格文选——深思熟虑的散文》后,我得承认我对他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金斯伯格的诗很随意,也很有感染力。
-
关键词
金斯伯格
散文
精神追求
诗歌
精神生活
表达
灵魂
深思熟虑
社会
反抗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