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射剂量和机型对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物质分离技术肝脏铁与脂肪定量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谢婷婷 曾建奇 +4 位作者 石桥 黄嵘 冯飞 成官迅 郭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探讨辐射剂量、机型对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肝脏铁和脂肪沉积定量评估的影响。方法:制作肝脏铁沉积体模(铁浓度分别为50.000、25.000、12.500、6.250、3.125、0mg/mL大鼠肝脏匀浆液)、脂肪沉积体模(脂肪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00%、60%... 目的:探讨辐射剂量、机型对瞬时kVp切换单源双能CT肝脏铁和脂肪沉积定量评估的影响。方法:制作肝脏铁沉积体模(铁浓度分别为50.000、25.000、12.500、6.250、3.125、0mg/mL大鼠肝脏匀浆液)、脂肪沉积体模(脂肪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00%、60%、30%、10%、0%大鼠肝脏匀浆液):①应用256-MDCT分别以管电流200、320、485mA扫描体模,管电压80、140kVp瞬时切换,相应CTDIvol分别为4.88,8.21,12.64mGy;②应用64-MDCT扫描体模,管电流为375mA、CTDIvol为12.92mGy。以标准算法分别重建铁(水)、脂肪(水)基物质图像,将图像传至ADW4.6工作站,利用GSI分析软件(GSIViewer)分析,于体模内每个试管横断面中心放置3个直径为6mm、面积为28.26mm2圆形感兴趣区(ROI),然后记录其平均值为各ROI虚拟铁浓度值(VIC)、虚拟脂肪浓度值(VFC),先对256-MDCT3组辐射剂量下的VIC、VFC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再分析256-MDCT辐射剂量为12.64mGy下、64-MDCT辐射剂量为12.92mGy下,VIC与肝脏铁浓度(LIC)相关性,VFC与肝实际脂肪浓度(LFC)的相关性。结果:①ANOVA分析显示3组CTDIvol下肝铁沉积模型VIC组间差异P=0.993(F=0.0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CTDIvol下肝脂肪沉积模型VFC组间差异P=0.976(F=0.0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同辐射剂量下测得的3组VIC、VF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②256-MDCT组CTDIvol为12.64mGy下与64-MDCT组CTDIvol为12.92mGy下,两组铁沉积模型VIC与LIC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8(P=0.000),256-MDCT组12.64mGy下拟合铁的线性方程为y=2.179x-2.923(y为LIC,x为VIC,R^2=0.996),64-MDCT组12.92mGy下拟合铁的线性方程为y=2.714x+16.971(R^2=0.996);两组脂肪沉积模型VFC与LFC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1.000(P=0.000);256-MDCT组12.64mGy下Fat线性方程:y=0.064x+23.44(y为LFC,x为VFC,R^2=0.868);64-MDCT组375mA下Fat线性方程:y=0.09x-60.442(R^2=0.994)。结论:辐射剂量对双能量CT物质分离技术定量评估肝脏铁、脂肪沉积无影响;256-MDCT及64-MDCT所测的VIC与LIC、VFC与LFC均呈高度正相关,两个机型在铁定量评估VIC与LIC的相关性、脂肪定量评估VFC与LFC的相关性无差异;本研究为今后临床低辐射剂量CT扫描下定量评估肝脏铁、脂肪沉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辐射剂量 脂肪
下载PDF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袁知东 石桥 +4 位作者 冯飞 曾建奇 范秀松 刘紫薇 成官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评估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性,证实延迟扫描的价值和必要性。方法将我院在256排CT(GERevolution)上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87例房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CCTA扫描均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 目的评估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性,证实延迟扫描的价值和必要性。方法将我院在256排CT(GERevolution)上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87例房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CCTA扫描均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机架旋转时间0.28s,自动kV和智能mA技术,噪声指数为25HU。通过Auto-gating技术确定CCTA扫描的时相,曝光时间为0.5至0.8s。以流速为0.08ml/s/kg的流速注射对比剂(370mgI/ml)10秒后追加注射生理盐水50ml。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升主动脉阈值达到300HU后延迟4秒开始CCTA扫描。在CCTA扫描后,一名放射医师立即查看图像确定左心耳的充盈情况,完全充盈者结束检查,未完全充盈者60秒后扫描延迟期。扫描时相设定为R波后250ms至550ms,曝光时间0.3s,噪声指数为30HU。记录CCTA扫描和延迟扫描的CTDIvol和DLP。结果 87例CCTA扫描的患者中,左心耳充盈和不完整充盈的数量分别为34例和53例。在延迟扫描的53例患者中,22例显示左耳充盈缺损的患者被诊断为左心耳血栓,食道超声检查证实其中20例血栓,另两例CT显示小于5mm的血栓超声未发现。在CCTA扫描时左心耳未完全充盈的比例为60.9%(53/87),延迟期确诊左心耳血栓的占全部房颤患者的比例为25.3%(22/87)。结论延迟扫描可明显增加房颤患者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左心耳血栓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 延迟扫描
下载PDF
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降低房颤患者心脏CTA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知东 曾建奇 +3 位作者 范秀松 徐德敏 冯飞 成官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9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降低房颤患者心脏和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房颤患者132例,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R波后220-380ms)前门控扫描... 目的探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降低房颤患者心脏和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房颤患者132例,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R波后220-380ms)前门控扫描;对照组采用相对时相(R-R间期35%~75%)适应性前门控扫描。两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扫描完成后重建出最佳时相的图像,比较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CT剂量容积(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分别为(15.01±5.62)mGy、(210.14±74.63)mGy.cm、(2.95±1.05)mS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43±20.82)mGy、(398.02±203.56)mGy.cm、(5.57±2.88)mSv,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双源CT对房颤患者进行心脏和冠脉成像,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窄曝光窗前门控扫描,可明显缩短曝光时间,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时相 心房颤动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Revolution CT能谱单能量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联合优化门静脉图像质量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冠勇 成官迅 +2 位作者 范秀松 曾建奇 梁益达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5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能谱单能量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优化增强扫描门静脉客观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怀疑肝脏疾病而行上腹部CT能谱模式增强扫描的患者,应用GE AW 4.6软件,采用3种单能量组(40、70、120 keV)分别与A...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能谱单能量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优化增强扫描门静脉客观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怀疑肝脏疾病而行上腹部CT能谱模式增强扫描的患者,应用GE AW 4.6软件,采用3种单能量组(40、70、120 keV)分别与ASiR-V的4个混合权重(40%,60%,80%,100%)联合重建肝门静脉,并测量其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模型统计分析。结果3种不同能谱单能量模式下,门静脉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随着ASiR-V混合权重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P<0.01);4种不同ASiR-V混合权重下,门静脉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随着单能量值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P<0.01)。能谱单能量模式及ASiR-V算法对门静脉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影响有交互效应(P<0.01)。结论Revolution CT能谱单能量模式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都能影响增强扫描门静脉的客观图像质量,当40 keV单能量联合100%ASiR-V时,门静脉客观图像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能量成像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门静脉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心电编辑移除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水平段呼吸错层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袁知东 冯飞 +4 位作者 石桥 曾建奇 范秀松 宋平风 成官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心电编辑功能移除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冠状动脉水平段重度呼吸错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例CCTA冠状动脉水平段出现重度呼吸错层的病例纳入本研究。运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心电编辑功能,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出现... 目的探讨运用心电编辑功能移除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冠状动脉水平段重度呼吸错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例CCTA冠状动脉水平段出现重度呼吸错层的病例纳入本研究。运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心电编辑功能,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出现重度呼吸错层的病例,删除错层部位的前一个心动周期重组窗,使错层上移出现在冠状动脉水平段上方;右冠状动脉心底水平段出现重度错层的病例,删除错层部位后一个心动周期重组窗,使错层带下移出现在冠状动脉水平段下方。根据错层程度对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Wilcoxo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心电编辑前重度呼吸错层有5例出现在左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6例出现在右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1例出现在右冠心底水平段,全部12例均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心电编辑后5例左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的呼吸错层上移出现在左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上方,左右冠状动脉的显示均不受影响;6例右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的呼吸错层上移有4例出现在左右冠状动脉水平段之间,右冠状动脉显示不受影响,左冠状动脉显示受到轻度影响但能满足临床诊断。2例右冠状动脉呼吸错层上移后又出现在左冠状动脉起始水平段上,采用心电编辑后的图像右冠状动脉显示良好,采用心电编辑前的图像左冠状动脉显示受到轻度影响但能满足临床诊断;1例右冠状动脉心底水平段呼吸错层下移而出现在冠状动脉水平段下方,左右冠状动脉均不受影响。心电编辑后全部12例均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图像质量评分较编辑前大幅提高(P<0.05)。结论运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电编辑功能移动冠状动脉水平段呼吸错层的位置并结合编辑前后的图像,可以有效避免呼吸错层对CCTA图像质量造成的重度影响,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电编辑 呼吸错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