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前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张伟 甘丽芬 +1 位作者 郑静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156例UIA患者,分别于血... 目的探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156例UIA患者,分别于血管内治疗前1~2 d(医师术前谈话后)以及血管内治疗后出院前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HAMA评分≥7分为存在焦虑情绪,HAMD评分≥8分为存在抑郁情绪。记录人口学、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家庭年收入(≤5、>5~10、>10~20、>20万元);临床资料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疾病、吸烟史、饮酒史,UIA发现方式[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等)、偶然(健康体检等)]、确诊时间,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混合类型(含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中的两个部位及以上)]、动脉瘤最大径、数量[单发、多发(≥2个)]等。采用非参数符号秩和检验分析血管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出院前的HAMA、HAMD分值,采用配对样本χ^(2)检验分析血管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出院前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占比。将人口学、临床资料中的项目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内治疗前UIA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焦虑状况:血管内治疗后存在焦虑情绪占比低于治疗前[39.1%(61/156)比51.3%(80/156),χ^(2)=5.7,P<0.05];血管内治疗后精神性焦虑评分、躯体性焦虑评分和HAMA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0(1.0,7.8)分比5.0(3.0,10.8),Z=-9.19;1.0(0.0,4.0)分比2.0(1.0,5.0)分,Z=-7.89;4.0(2.5,11.0)分比7.0(5.0,14.8),Z=-9.62;均P<0.01]。(2)抑郁状况:血管内治疗后存在抑郁情绪占比低于治疗前[35.3%(55/156)比46.8%(73/156),χ^(2)=4.3,P<0.05];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评分和HAMD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分别为:2.0(1.0,4.0)分和1.0(0.0,2.0)分,Z=-6.4;1.0(0.0,2.0)分和1.0(0.0,2.0)分,Z=-3.7;0.0(0.0,0.0)分和0.0(0.0,0.0)分,Z=-2.3;1.0(0.0,3.0)分和1.0(0.0,2.0)分,Z=-6.3;2.0(1.0,3.0)分和1.0(0.0,2.0)分,Z=-4.9;1.0(0.0,1.0)分和1.0(0.0,1.0)分,Z=-2.1;7.0(3.0,15.0)分和4.0(1.0,10.8)分,Z=-8.9;均P<0.05];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以血管内治疗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为因变量,以患者的年龄(由低至高)、男性、吸烟、饮酒、文化程度(以大学及以上为参照)、家庭年收入(以>20万元为参照)、有基础病、动脉瘤最大径(由小至大)、动脉瘤部位(以混合型为参照)、单发动脉瘤、动脉瘤发现方式(症状)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体检等偶然发现,UIA以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发现方式是存在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1,95%CI:1.63~13.62,P=0.004);相较于家庭年收入>20万元的患者,年收入≤5万元、>5~10万元者存在焦虑情绪的风险分别为20.69倍(95%CI:2.90~148.10,P=0.003)、23.75倍(95%CI:3.97~142.10,P=0.001);而患者的年龄、男性、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10~20万元、有基础病、动脉瘤最大径、动脉瘤部位、单发动脉瘤均与存在焦虑情绪无关(均P>0.05);相较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存在抑郁情绪的风险分别为5.79倍(95%CI:1.76~19.10,P=0.004)、6.00倍(95%CI:1.92~18.52,P=0.002);相较于家庭年收入>20万元的患者,年收入≤5万元患者存在抑郁情绪的风险为5.06倍(95%CI:1.09~23.64,P=0.040);而患者的年龄、男性、吸烟、饮酒、高中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5~10万元和>10~20万元)、有基础病、动脉瘤最大径、动脉瘤部位、单发动脉瘤、动脉瘤发现方式(症状)均与存在抑郁情绪无关(均P>0.05)。结论UIA患者容易发生焦虑、抑郁,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占比均较血管内治疗前明显降低。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较差及具有头晕、头痛等症状的UIA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可能性更大。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焦虑 抑郁 影响因素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曾张伟 闫亚洲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行DSA、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围手术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随访过程中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21例患者术前狭窄率为(79±15)%,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中位数为10.0(0,12.5)%,较术前明显降低(Z=-4.01,P<0.01)。1例术后当天出现高灌注现象,未发生与支架置入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2)术后随访6~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6.8,13.0)个月,20例(95.2%)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消失或减轻,1例症状反复发作。(3)21例患者中共12例(57.1%)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13~38个月;再次治疗患者4例中,1例存在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4)6例(28.6%)出现支架断裂,其中4例支架断裂伴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断裂、塌陷伴支架内轻度狭窄。结论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可有效缓解狭窄,但长期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和支架断裂率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Apollo支架 支架置入术 疗效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状况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张伟 闫亚洲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7-481,共5页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无论是随访观察、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存在风险,可能造成患者发生神经心理改变。作者主要通过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及其随时间、治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对患...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无论是随访观察、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存在风险,可能造成患者发生神经心理改变。作者主要通过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及其随时间、治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对患者神经心理状态影响的特点,以及心理干预的价值等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开颅手术夹闭 血管介入治疗 焦虑 抑郁 心理干预 综述
下载PDF
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张伟 吴一娜 +4 位作者 闫亚洲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1-676,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了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0例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患者。依据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远近端...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了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0例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患者。依据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制定治疗策略(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及穿支动脉闭塞,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出现新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的病灶)。术后6个月DSA随访,随访结果分为治愈、改善、稳定、复发。出院时和随访期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5例接受单纯弹簧圈治疗,2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所有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Ⅰ级栓塞12个(40.0%),Ⅱ级13个(43.3%),Ⅲ级5个(16.7%),所有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累及的分支均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6.7%),1例于术后24 h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舌面瘫,MRI示脑桥新发小梗死灶,出院时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10 d猝死。29例临床随访10~1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12,27)个月,临床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100.0%。19例患者接受DSA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7,14)个月],其中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中,11例动脉瘤治愈,2例改善,3例复发;3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复发。结论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动脉瘤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干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6 位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赵开军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闫亚洲 曾张伟 +5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221,共7页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LVIS支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7 位作者 尚成浩 路智文 张小曦 左乔 许峰峰 李强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8-523,共6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21例LVIS支架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经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21例LVIS支架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经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最后一次症状发作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前循环狭窄程度(支架治疗前后)、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和预后。将血管狭窄程度按狭窄率90%~99%、80%~89%、70%~79%进行分层评价。评价狭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包括动脉穿孔、支架置入后脑高灌注出血等,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部位栓子脱落造成血管栓塞等)、即刻治疗以及随访结果。即刻残余狭窄率<50%为支架成功覆盖狭窄病变。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影像学结果证实狭窄率≥50%定义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复发,否则为稳定。临床随访主要评估缺血性卒中、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结果21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男14例(66.7%),女7例(33.3%);平均年龄(58±10)岁(35~74岁);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狭窄动脉的缺血性卒中12例(57.1%)、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42.9%)。LVIS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术前狭窄率70%~99%,平均(88±9)%;术后残余狭窄率0~40%,中位残余狭窄率为0(0,10%)。术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4.8%),及时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后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21例(100%)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6~30个月),最后一次临床随访未发生死亡、缺血性卒中事件、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71.4%)患者完成了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6,10)个月(6~24个月),其中14例(93.3%)患者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通畅,1例(6.7%)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初步分析,LVIS支架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损害 被引量:6
8
作者 曾张伟 闫亚洲 +3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甘丽芬 黄清海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52-558,共7页
除导致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外,颅内动脉瘤破裂还会造成认知损害。预防性手术治疗虽然能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但即使术后临床恢复良好的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关于不同手术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系统评价,最佳的手... 除导致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外,颅内动脉瘤破裂还会造成认知损害。预防性手术治疗虽然能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但即使术后临床恢复良好的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关于不同手术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系统评价,最佳的手术方式尚无定论。文章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损害进行了综述,期望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 认知障碍 神经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海双 薛盖茨 +5 位作者 曾张伟 许峰峰 杨鹏飞 黄清海 左乔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原文传递
Tubridge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探讨
10
作者 尚成浩 唐海双 +4 位作者 曾张伟 路智文 许奕 刘建民 李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9-79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Tubridge FD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9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 目的:初步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Tubridge FD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9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共19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颈段4个、岩骨段3个、破裂孔段2个、海绵窦段4个、床突上段1个、眼段2个、交通段3个。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及随访时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果:19个动脉瘤共置入22枚Tubridge FD,其中3个动脉瘤置入2枚Tubridge FD。置入成功率为100%。所有Tubridge FD均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中未发生缺血或出血等不良事件。19个动脉瘤的即刻OKM分级:A级9个、B级3个、C级1个、D级6个。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出院时mRS均为0分。其中18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24.0(14.3,41.0)个月,mRS均为0分。14例患者(14个动脉瘤)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8.0(6.0,10.8)个月,OKM分级:C级4个、D级10个。结论:Tubridge FD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高,即刻疗效满意,中期随访动脉瘤永久闭塞率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颈内动脉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