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菜中降胆固醇、亚硝酸盐乳酸菌筛选及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曾承露 李锋 黄德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41,共5页
以独山传统工艺制作盐酸菜液为研究对象,运用涂布法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菌株Y-12为棉籽糖乳球菌(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运用比色法测定其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清除能力,该菌株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 以独山传统工艺制作盐酸菜液为研究对象,运用涂布法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菌株Y-12为棉籽糖乳球菌(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运用比色法测定其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清除能力,该菌株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为78.15%和75.17%。对菌株Y-12进行耐酸、耐盐和耐胆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12在pH值为≥2.5的酸性环境中能正常生长,能够耐受5%Na Cl和0.3%胆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糖乳球菌 胆固醇 亚硝酸盐 乳酸菌
下载PDF
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P-3产胞外多糖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承露 李锋 黄德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利用响应面法对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P-3产胞外多糖(EPS)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到显著因素,对显著因素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建立EPS产量与各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最终... 利用响应面法对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P-3产胞外多糖(EPS)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到显著因素,对显著因素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建立EPS产量与各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3%、初始pH 7、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32 h和转速161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EPS平均产量为2.9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胞外多糖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
下载PDF
酶法提取黄饭花黄酮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承露 李锋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98,共6页
采用酶法提取黄饭花黄酮,在单因素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该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提取液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饭花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0(g/m L)、酶用量200μL、酶解温度53.6℃、p H 5.32和酶解时间30min,... 采用酶法提取黄饭花黄酮,在单因素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该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提取液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饭花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0(g/m L)、酶用量200μL、酶解温度53.6℃、p H 5.32和酶解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黄酮提取率可达到7.02%。此外,黄饭花黄酮提取液拥有良好的清除DPPH·和·OH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饭花 纤维素酶 黄酮 抗氧化性 响应面法
下载PDF
超声波协同酶法提取菝葜中总黄酮工艺参数优化
4
作者 曾承露 陈慈航 +1 位作者 黄庶识 李锋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为开发菝葜(Smilax china)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用量、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菝葜中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研究p... 【目的】为开发菝葜(Smilax china)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用量、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菝葜中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研究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3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10,酶解时间48 min,酶解温度为53℃,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2.289%。【结论】该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菝葜中总黄酮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菝葜 总黄酮 酶法 超声波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酶法提取夏秋季次品绿茶茶多酚工艺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德娜 李锋 +2 位作者 曾承露 张元彪 刘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7-350,共4页
以夏秋季产都匀毛尖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辅助提取毛尖茶中茶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pH值、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酶用量5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茶多酚提取率显... 以夏秋季产都匀毛尖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辅助提取毛尖茶中茶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pH值、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酶用量5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茶多酚提取率显著的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并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毛尖茶中茶多酚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在60℃的水浴条件下,pH值为5.5,酶解时间为70 min时,茶多酚的提取率可达2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匀毛尖 绿茶 纤维素酶 果胶酶 茶多酚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乳酸类低共熔溶剂分离油茶果壳木质素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锋 毛海立 +1 位作者 徐平 曾承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6,168,共9页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利用两种乳酸类低共熔溶剂(DES)[三乙基苄基氯化铵/乳酸(TEBAC/LA)和甜菜碱/乳酸(Bet/LA)]分离木质素,采用UV、FTIR、GPC、TG-FTIR对油茶果壳木质素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TEBAC/L...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利用两种乳酸类低共熔溶剂(DES)[三乙基苄基氯化铵/乳酸(TEBAC/LA)和甜菜碱/乳酸(Bet/LA)]分离木质素,采用UV、FTIR、GPC、TG-FTIR对油茶果壳木质素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TEBAC/LA和Bet/LADES均表现出良好的木质素分离能力,在固液比(g∶m L)为1∶20,120℃反应5h,油茶果壳木质素提取率分别为77.87%和59.49%。油茶果壳木质素结构保留完整,主要由紫丁香基和愈创木酚基结构组成。与TEBAC/LA分离木质素相比,Bet/LA分离的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低、分散度低和结构均一。两种DES分离得到的木质素的失重速率、失重温度和热解产物均不同,说明不同木质素热稳定性存在差异。此外,两种木质素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Bet/LA分离的木质素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4.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木质素 低共熔溶剂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分离提纯技术
下载PDF
棉籽糖乳球菌Y-12产细菌素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承露 李锋 黄德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23-128,共6页
目的:以分离自独山盐酸菜产细菌素棉籽糖乳球菌Y-12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细菌素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和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 H和葡萄糖浓度等发酵条件水平值,在单因素和Plackett-Burman实验的... 目的:以分离自独山盐酸菜产细菌素棉籽糖乳球菌Y-12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细菌素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和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 H和葡萄糖浓度等发酵条件水平值,在单因素和Plackett-Burman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菌株Y-12产细菌素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菌株Y-12产细菌素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接种量2%、蛋白胨10.62 g/L、葡萄糖31.61 g/L,初始p H6.46,其他成分(同MRS培养基)保持不变。在此条件下,细菌素抑菌圈直径达16.87 mm,比优化前(14.12 mm)提高19.5%。结论:在最优条件下获得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说明所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糖乳球菌 细菌素 响应面 PLACKETT-BURMAN设计 优化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曾承露 黄德娜 李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1-36,共6页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提取时间、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 H,对绿原酸得率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对绿原酸得率影响显著因素:p 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进行3因素3水平...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提取时间、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 H,对绿原酸得率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对绿原酸得率影响显著因素:p 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进行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分析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因素及水平并验证。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作用时间30 min,酶用量2 mg/g菝葜粉,反应体系p H值5.46,酶解温度54℃,酶解时间48 min,此条件下绿原酸得率为10.17 mg/g。结论: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菝葜绿原酸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菝葜 超声波 酶法 绿原酸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物质结构》课程教与学之"金课"打造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承露 罗骏 《山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8期141-142,共2页
物理化学一直是大学本科阶段化学学习中的难点,而物理化学中分支-结构,更属难中之难。其内容抽象、公式复杂都加大了学生学习和理解上的难度,文中就《物质结构》的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情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在教学中凸现的问题进行深... 物理化学一直是大学本科阶段化学学习中的难点,而物理化学中分支-结构,更属难中之难。其内容抽象、公式复杂都加大了学生学习和理解上的难度,文中就《物质结构》的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情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在教学中凸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为首要,并以提高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从而实现“金课”打造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结构 教与学 对策
下载PDF
菱角壳木质素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锋 毛海立 +1 位作者 曾承露 徐平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68-1774,共7页
为研究菱角壳木质素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采用4种方法提取分离菱角壳中木质素,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木质素结构表征,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方法提取的菱角壳木质素结构保留... 为研究菱角壳木质素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采用4种方法提取分离菱角壳中木质素,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木质素结构表征,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方法提取的菱角壳木质素结构保留完整,主要有紫丁香基和愈创木酚基结构单元组成。除碱木质素外,其他木质素的相对分子量较低,且分散度均小于2.5。热重分析表明菱角壳木质素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200~500℃之间。此外,4种木质素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在木质素浓度为0.4 mg/mL时,AAL、p-TsOH和Bet/LA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可达84.63%、86.62%和62.3%。通过研究以期为菱角壳组分分离和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角壳 木质素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热解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分离油茶果壳木质素及其抗氧化活性和热解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锋 李逸青 +2 位作者 毛海立 黄德娜 曾承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61-267,共7页
为了获得兼具分子量低、分散度低和抗氧化活力高的木质素,本研究以油茶果壳为原料,采用碱法和低共熔溶剂法分离得到四种木质素,利用紫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通过清除1,1-二苯基-2-三... 为了获得兼具分子量低、分散度低和抗氧化活力高的木质素,本研究以油茶果壳为原料,采用碱法和低共熔溶剂法分离得到四种木质素,利用紫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通过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显示油茶果壳木质素主要由紫丁香基和愈创木酚基单元结构组成。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碱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Mw)和分散度(PDI)分别为41858 g/mol和4.53,而低共熔溶剂提取的木质素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量(Mw<11000 g/mol)和分散度(PDI<2)。热重分析可知油茶果壳木质素热稳定性依次为:氯化胆碱-草酸(ChCl-OA)>碱木质素(AL)>氯化胆碱-乙二醇-对甲苯磺酸(ChCl-EG-P)>氯化胆碱-丙三醇(ChCl-GA)。此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种木质素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为0.388~1.02 mg/mL。此研究结果为油茶果壳木质素分离和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木质素 低共熔溶剂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都匀毛尖绿茶与红茶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德娜 李锋 曾承露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11期75-77,共3页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以茶氨酸为标准品,在最大吸收波长570 nm处测定都匀毛尖绿茶与红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通过研究浸提时间、茶叶用量、浸提溶剂等几个工艺参数,得到最优提取条件。比较红茶与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提取效果,发现红茶用70%...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以茶氨酸为标准品,在最大吸收波长570 nm处测定都匀毛尖绿茶与红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通过研究浸提时间、茶叶用量、浸提溶剂等几个工艺参数,得到最优提取条件。比较红茶与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提取效果,发现红茶用70%乙醇提取,提取为时间30min,绿茶用80%乙醇提取,提取时间为30min,氨基酸提取效果最佳,且都匀毛尖红茶中氨基酸的含量比绿茶中高出近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匀毛尖 氨基酸 茚三酮比色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都匀毛尖茶中茶氨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龙成梅 曾承露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6期102-104,共3页
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在医疗保健和食品加工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本实验以都匀毛尖为原料,超声辅助提取其中的茶氨酸,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含量,探究了时间、温度和溶剂量3个单因素对茶叶中茶氨酸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 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在医疗保健和食品加工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本实验以都匀毛尖为原料,超声辅助提取其中的茶氨酸,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含量,探究了时间、温度和溶剂量3个单因素对茶叶中茶氨酸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茶氨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温度30℃,固液比为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提取率 正交实验 最佳工艺条件
下载PDF
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 Y-12产γ-氨基丁酸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德娜 李锋 曾承露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5-101,共7页
为提高乳球菌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棉籽糖乳球菌Y-12产γ-氨基丁酸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选择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初始p H为自变量,以GABA产量为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法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设计。结果... 为提高乳球菌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棉籽糖乳球菌Y-12产γ-氨基丁酸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选择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初始p H为自变量,以GABA产量为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法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设计。结果表明,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够较好预测GABA产量。获得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73h和初始pH 6.0,在此条件下GABA产量为4.06 g/L,与理论值(4.153 g/L)相比,相对误差仅为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糖乳球菌 Γ-氨基丁酸 响应面法 发酵
下载PDF
引入前沿科技成果提高化工热力学双语教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慈成刚 臧杰超 +1 位作者 曾承露 邹洪涛 《广州化工》 CAS 2018年第8期118-119,139,共3页
英语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双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化工热力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深入探索前沿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基础上,对... 英语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双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化工热力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深入探索前沿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基础上,对前沿科技成果的引入途径进行了初步介绍,对前沿科技成果引入与相关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模式和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热力学 双语教学 前沿科技成果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兴趣引领的结构化学“金课”教学探索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骏 曾承露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4期206-207,共2页
讨论了结构化学"水课"的成因,提出基于兴趣引领打造结构化学"金课"的建议。认为结构化学本身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是教学中难于驾驭的环节,"金课"打造要求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科发展,研究学... 讨论了结构化学"水课"的成因,提出基于兴趣引领打造结构化学"金课"的建议。认为结构化学本身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是教学中难于驾驭的环节,"金课"打造要求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科发展,研究学生实际,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勤于自我总结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结构化学 教学反思
下载PDF
异核双卤分子XY(XY=ClF,BrF,BrCl)与C_2H_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17
作者 罗骏 李晓凤 +2 位作者 曹茂启 曾承露 代虹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5-831,共7页
在MP2(full)水平上,采用全电子基组,对C_2H_2与XY(XY=Cl F,Br F,Br Cl)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相互作用能在–9.2687 k J/mol至–20.8856 k 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显示复合物中电荷转移最多的是C_2H_2…Br F,为0.0319 a.u.;最... 在MP2(full)水平上,采用全电子基组,对C_2H_2与XY(XY=Cl F,Br F,Br Cl)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相互作用能在–9.2687 k J/mol至–20.8856 k 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显示复合物中电荷转移最多的是C_2H_2…Br F,为0.0319 a.u.;最小的是C_2H_2…Br Cl,为0.0164 a.u..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表明复合物中Y…π键的性质与氢键类似.对称匹配微扰理论(SAPT)能量分解显示三个复合物中静电能和诱导能占相互作用能的主体,二者占到总吸引能的70%以上,其中静电作用最大,占超过50%,色散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双卤分子 乙炔 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
下载PDF
复合酶法提取鱼腥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工艺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德娜 李锋 曾承露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1-216,共6页
为获得较高黄酮提取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对提取时间、酶用量、提取温度、pH、料液比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利用软件Desing Ex... 为获得较高黄酮提取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对提取时间、酶用量、提取温度、pH、料液比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利用软件Desing Expert V8.0.6作响应面分析,得出理论最佳工艺参数。对所得理论参数调整后,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5.0℃,pH5.5,料液比1:60g/mL,酶用量100μL,提取时间150 min,在该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为(35.207±1.56)mg/g。通过验证试验可知,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黄酮类化合物 酶法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卤化氢HX(X=F,Cl,Br,I)与C_2H_2相互作用本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骏 曾承露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在MP2水平上,采用全电子基组,对C2H2与HX(X=F,Cl,Br,I)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构型优化同时进行频率验证,得到4个T型结构的稳定复合物,相互作用能在-12.761~-7.086k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与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表明,形成复合物... 在MP2水平上,采用全电子基组,对C2H2与HX(X=F,Cl,Br,I)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构型优化同时进行频率验证,得到4个T型结构的稳定复合物,相互作用能在-12.761~-7.086k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与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表明,形成复合物分子间的电荷转移量都很少,最大仅为0.009a.u.,作用强度与氢键类似.对称性匹配微拢理论(SAPT)能量分解数据表明,对于C2H2…HX(X=F,Cl,Br,I)体系,从F到I,静电作用逐渐减弱,色散作用逐渐增强;相互作用能中对吸引能的贡献主要为静电能和色散能,二者之和占到80%以上,诱导能所占的比例很小,卤化氢与乙炔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为静电作用和色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卤化氢 乙炔 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
原文传递
同核双卤分子X_2(X=F,Cl,Br,I)与C_2H_2相互作用本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20
作者 罗骏 李晓凤 +2 位作者 曹茂启 代虹镜 曾承露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1,共7页
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对C_2H_2与X2(X=F,Cl,Br,I)相互作用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优化所得的4个稳定复合物相互作用能在-3.276 8^-10.639 5 k 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表明,形成复合物分子间的电荷转移量都很少,在0.002 3~... 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对C_2H_2与X2(X=F,Cl,Br,I)相互作用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优化所得的4个稳定复合物相互作用能在-3.276 8^-10.639 5 k J/mol之间.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表明,形成复合物分子间的电荷转移量都很少,在0.002 3~0.013 2之间.SAPT2能量分析显示,从F到I,静电能和诱导能先增大后减小,交换能和色散能逐渐增强,相互作用能依次增强.复合物稳定构型的相互作用能中静电能占主导作用,对吸引能的贡献比例在C_2H_2 F2中最大(57.3%),在C_2H_2 I2中最小(49.7%);其次为色散能,在吸引能中所占的比例在21.9%(C_2H_2 F2)~31.2%(C_2H_2 I2)之间;诱导能在吸引能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均小于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 乙炔 双卤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