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幕上肿瘤患儿手术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郭中印 彭鹏 +6 位作者 陈籽荣 张晓琳 董民海 曾括 万丽君 向网 万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 筛查幕上肿瘤患儿肿瘤切除术后因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199例患儿,以社会人口学资料、病程与影像学... 目的 筛查幕上肿瘤患儿肿瘤切除术后因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199例患儿,以社会人口学资料、病程与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脑积水发生和急性进展情况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约7.54%(15/199)患儿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4/15例为术后2周内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脑积水(OR=14.756,95%CI:3.451~63.089;P=0.000)、肿瘤邻近中线(OR=5.466,95%CI:1.409~21.203;P=0.014)、术中出血量大(OR=1.295,95%CI:1.016~1.650;P=0.037)是幕上肿瘤患儿手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后并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主要发生于术后2周内,对于术前合并脑积水、肿瘤邻近中线和术中出血量大的患儿应警惕术后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急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脑积水 脑室腹膜分流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儿童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下高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括 吴立权 +2 位作者 徐海涛 陈谦学 陈治标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下高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科收治的aSAH病人336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48例,年龄≥70岁;非高龄组288例,年龄<70岁。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性别组成、入...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下高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科收治的aSAH病人336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48例,年龄≥70岁;非高龄组288例,年龄<70岁。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性别组成、入院情况、动脉瘤特征、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动脉瘤颈宽及纵横比、动脉瘤破裂及再出血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位置(主要是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预后、术后缺血灶形成、脑积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高龄病人aSAH的预后因素很多,对高龄病人需全面分析病情制定手术方案。经过评估可优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夹闭病人需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减少缺血性病灶发生。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早期发现与治疗并发症,可提高高龄aSAH病人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外科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胼周动脉动脉瘤42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伟 曾括 +3 位作者 幸标 刘羽 李俊 陈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动脉瘤(PAA)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2例PAA的临床资料。25例采用夹闭术治疗,17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完成夹闭或栓塞,夹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0%,12/25)...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动脉瘤(PAA)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2例PAA的临床资料。25例采用夹闭术治疗,17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完成夹闭或栓塞,夹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0%,12/25),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3/17)。42例术后临床随访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夹闭术治疗25例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7例,3~6分8例;预后良好率为68.0%(17/25);栓塞治疗的17例末次随访mRS评分0~2分14例,3~6分3例;预后良好率为82.4%(14/17)。42例术后影像随访4~21个月,中位数9个月;夹闭术后复发率为12.0%(3/25),栓塞术后复发率为5.9%(1/17)。结论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是治疗破裂PAA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胼周动脉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下载PDF
儿童幕下脑肿瘤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郭中印 曾括 +7 位作者 董芳永 徐钰 陈建斌 彭鹏 张晓琳 陈籽荣 董民海 万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幕下脑肿瘤切除术后因脑积水进展或新发脑积水而需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的217例14岁以下幕下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 目的研究儿童幕下脑肿瘤切除术后因脑积水进展或新发脑积水而需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的217例14岁以下幕下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0例, 女87例, 患儿平均年龄为7.5岁, 分析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患儿的临床特征, 总结术后行VP分流术的影响因素。连续变量以±s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行VP分流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患儿中, 术前合并脑积水有167例(77.0%, 167/217), 28例(16.8%, 28/167)术后需行VP分流术;术前未合并脑积水50例(23.0%, 50/217)中仅有1例(2.0%, 1/50)术后新发脑积水需行VP分流术。术后需行VP分流的29例患儿中21例(72.4%, 21/29)术后2周内出现脑积水进展。术前合并脑积水患儿中有40例肿瘤切除术前先行脑室外引流缓解脑积水, 7例(17.5%, 7/40)需行VP分流术;127例行保守脱水治疗, 21例(16.5%, 21/127)行VP分流术, 比较术后行VP分流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87)。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3岁(OR=0.187, P=0.005)、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OR=5.814, P=0.001)和术中出血量(OR=1.480, P=0.021), 即年龄≤3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和术中出血量是儿童幕下脑肿瘤术后行VP分流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合并脑积水不是术后行VP分流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下脑肿瘤合并脑积水患儿在肿瘤切除术前行保守治疗或钻孔引流术对术后是否需VP分流术无明确影响, 儿童幕下脑肿瘤切除术后脑积水多在术后2周内发生或进展而需行VP分流术, 对于≤3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和术中出血量大的患儿应警惕术后脑积水的发生, 术中出血量是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下肿瘤 儿童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在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曾括 吴立权 +2 位作者 张文斐 徐海涛 陈治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PPT1)在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中PP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根据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通... 目的探讨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PPT1)在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中PP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根据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下两组总生存期是否存在差异。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Ⅲ科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胶质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并分析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最后进行富集分析以探讨PPT1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中低级别胶质瘤PPT1表达量的平均每千碱基对百万转录(TPM)值为120.98±21.35,高级别胶质瘤平均TPM值为174.61±34.28,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586,P<0.05)。CGGA数据库中Ⅱ、Ⅲ、Ⅳ级胶质瘤PPT1表达量的平均TPM值分别为82.54±22.26、91.39±27.93和98.40±28.06。在Ⅲ级与Ⅳ级样本中的表达量均高于Ⅱ级样本(t=2.381、4.7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提示PPT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间总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较差的预后明显相关(χ^(2)=34.660,P<0.01)。临床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Ⅱ~Ⅳ级胶质瘤中均可发现PPT1蛋白的表达,平均吸光度(MOD)值分别为0.643±0.446、0.968±0.479和1.267±0.626。Ⅲ级和Ⅳ级样本中的表达量均高于Ⅱ级样本(t=2.454,3.960,P<0.05)。临床样本PPT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间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较差的预后明显相关(χ^(2)=10.200,P<0.01)。PPT1高表达的肿瘤样本最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蛋白质降解特征通路,尤其是溶酶体相关基因集。结论PPT1主要与溶酶体相关通路有关,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