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1”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曾振武 肖荣辉 《高教学刊》 2015年第10期75-76,共2页
互动式课堂教学遵循教学相长、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教学原则,着力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国家高等教育面临改革转型大环境下,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宗旨,职业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实践有利... 互动式课堂教学遵循教学相长、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教学原则,着力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国家高等教育面临改革转型大环境下,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宗旨,职业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实践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创新思维潜能,为区域产业集群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型光电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互动教学 光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四棱镜结构的分布式SPR传感器研究
2
作者 曾振武 梁大开 曾捷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7-419,共3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四棱镜结构的分布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用数值模拟法讨论了金属膜种类、调制层厚度和折射率、棱镜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有用的结论。最后,提出了SPR分布式传感器的评价因子,为今后的分布式SPR...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四棱镜结构的分布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用数值模拟法讨论了金属膜种类、调制层厚度和折射率、棱镜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有用的结论。最后,提出了SPR分布式传感器的评价因子,为今后的分布式SPR传感器设计、制作和性能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传感器 四棱镜 分布式 评价因子
下载PDF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振武 魏茂金 肖荣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5-46,共2页
光电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光电产业迅猛发展,而且对光电人才整体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探索、研究、建设一套科学、实效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能够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辅相成,是培养理... 光电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光电产业迅猛发展,而且对光电人才整体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探索、研究、建设一套科学、实效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能够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辅相成,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光电人才的支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信息技术 实践课程体系 光电人才
下载PDF
温度对硅光电池光电特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振武 肖荣辉 林映燕 《科技经济市场》 2013年第10期3-5,共3页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一种新的电路,利用该电路测试了QY-HS116P型硅光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以及负载特性。
关键词 实验设计 温度 光电特性
下载PDF
光电子器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5
作者 曾振武 魏茂金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33-36,共4页
针对《光电子器件》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多而难,实践实验训练项目简单,训练形式单一,工程运用实践性不强,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工程实践能力上不去等问题,以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训练要服务、运用于工程实践的原则,对课程的... 针对《光电子器件》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多而难,实践实验训练项目简单,训练形式单一,工程运用实践性不强,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工程实践能力上不去等问题,以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训练要服务、运用于工程实践的原则,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优化、重新编排、强化一套旨在于提升学生工程素质的实践实验教学原则、措施,并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量化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光电子器件》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型人才 工程素质 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践
下载PDF
基于SPR光谱分析的液体折射率测量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曾振武 杜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3-727,共5页
文章从电磁场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谱共振波长与液体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相关光谱检测技术,获得八种不同类型分析醇所对应的SPR光谱曲线族,其共... 文章从电磁场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谱共振波长与液体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相关光谱检测技术,获得八种不同类型分析醇所对应的SPR光谱曲线族,其共振波长随液体折射率的增大而逐渐向长波长方向偏移。通过对乙醇与乙二醇混合液体所对应的共振光谱分析,实现对两者配比浓度的测定。整个传感系统结构简单,测量光路部分实现全光纤化,不仅能够对目标测量介质的实时、快速、精确测量,还可用于特殊测量场合,实现远程遥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光谱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波 光纤传感器 折射率
下载PDF
用于温度测试的光纤SPR传感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杜艳 曾振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1,共4页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SPR)对液体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而温度变化又会导致液体折射率和金膜复介电常数的改变。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考察温度变化对SPR共振效果的影响。采用相对光谱检测技术,获得相应的SPR反射光谱,并详细分析了共振波...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SPR)对液体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而温度变化又会导致液体折射率和金膜复介电常数的改变。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考察温度变化对SPR共振效果的影响。采用相对光谱检测技术,获得相应的SPR反射光谱,并详细分析了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等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曲线。定义耦合系数η,还可实现对不同液体温度下共振效应强度的评估。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此类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光纤 温度传感 折射率
下载PDF
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颜慧贤 曾振武 杨秀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3-14,16,共3页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 转型发展 大学物理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角度敏感特性的研究
9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曾振武 杜艳 《光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35,238,共4页
研究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光谱对入射光角度变化的敏感特性,提出了对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进行双参数检测的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同时对入射角度的微小改变非常敏感,且相互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选择... 研究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光谱对入射光角度变化的敏感特性,提出了对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进行双参数检测的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同时对入射角度的微小改变非常敏感,且相互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选择合适的棱镜、金属薄膜、调制层等结构参数,能有效地调整角度敏感的范围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角度 共振波长
下载PDF
高校在线教学若干问题的探究——以三明学院为例
10
作者 林映燕 杨秀珍 +2 位作者 高立华 陈礼炜 曾振武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产物,高校作为教育实施主体之一,应积极响应国家在线教育改革的号召,寻求线上教学的有效途径。指出当前四种典型的在线授课模式:慕课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研讨教学,并进一步分析了本校不... 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产物,高校作为教育实施主体之一,应积极响应国家在线教育改革的号召,寻求线上教学的有效途径。指出当前四种典型的在线授课模式:慕课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研讨教学,并进一步分析了本校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探讨了线上教师"教"与学生"学"遇到的困境,提出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高校师生提升网络教与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能力
下载PDF
反射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传感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曾振武 杜艳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09,共6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光谱分析的折射率检测新方法。研究发现,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光谱特征的折射率灵敏度会随着液体性质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折射率测量范围不同,分别选择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作为检测参量,实现理... 研究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光谱分析的折射率检测新方法。研究发现,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光谱特征的折射率灵敏度会随着液体性质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折射率测量范围不同,分别选择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作为检测参量,实现理论折射率分辨力达到10^(-5)数量级以上。在理论分析和实验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基于共振光强检测的终端反射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传感系统,采用将传感信号和基准光信号的比值作为液体折射率变化的度量值。在1.3325~1.3991的折射率测量范围内,度量值与折射率之间呈现单调递减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通过定义耦合系数,还可实现对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效应强弱和变化趋势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共振光强检测 液体折射率
原文传递
准分布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杜艳 曾振武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波分复用原理的准分布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应用光波导理论和多层膜反射理论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波效应在同一光纤探头中连续被激励的原理及其传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相应实验分别考察了蒸镀调制层对表面等离子... 研究了一种基于波分复用原理的准分布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应用光波导理论和多层膜反射理论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波效应在同一光纤探头中连续被激励的原理及其传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相应实验分别考察了蒸镀调制层对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原则。实验结果表明,蒸镀不同厚度的Ta2O5薄膜将导致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光谱发生偏移,且随着膜厚增加而逐渐发生红移;当液体折射率no处于1.333~1.388之间时,蒸镀有Ta2O5薄膜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波长灵敏度达到2235nm/RIU(Refractive Index Unit);通过在一支光纤探头上依次加工两个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区域,实现了对光波信号的连续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传感器 准分布式 Ta2O3薄膜
原文传递
基于反射光强度检测的棱镜SPR传感器 被引量:5
13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杜艳 曾振武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新型棱镜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传感方法。基于常规SPR角度检测系统,固定入射光角度,检测不同待测液体介质所对应的光强反射率,实现对液体相关性质的检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考察棱镜基体类... 提出一种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新型棱镜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传感方法。基于常规SPR角度检测系统,固定入射光角度,检测不同待测液体介质所对应的光强反射率,实现对液体相关性质的检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考察棱镜基体类型、金属薄膜介电常数和厚度、入射光波长等参数对SPR光强反射率的影响,进而提出耦合系数η用以衡量SPR效应强弱和变化趋势。此检测方法可省去常规角度调制系统中精密角度旋转装置,无需实时调整光探测器接收角度,并可根据需要动态调整检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反射率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 棱镜结构 液体折射率
原文传递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NK细胞对脑胶质瘤杀伤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慧芳 任欢 +5 位作者 李殿俊 徐玉清 张凤民 曾振武 阮云祥 张本宁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对体外培养的NK细胞杀伤脑胶质瘤细胞进行探讨,为脑胶质瘤的免疫细胞疗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4个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在KRA^TM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NK细胞和LAK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增殖和细胞... 目的对体外培养的NK细胞杀伤脑胶质瘤细胞进行探讨,为脑胶质瘤的免疫细胞疗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4个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在KRA^TM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NK细胞和LAK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增殖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CD3/CD16/CD56,并用MTT法检测NK细胞及LAK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结果经过体外培养,平均可得到7.93×10^9个以上细胞。和LAK细胞相比,NK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LN18、LN229、T98G和U87MG的敏感性更高。结论NK细胞能够对脑胶质瘤细胞产生有效免疫应答,为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LAK细胞 脑胶质瘤 免疫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NK细胞转输治疗恶性复发性脑胶质细胞瘤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孟寅 亓云龙 +4 位作者 曾振武 阮云祥 五十子 将司 张本宁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利用免疫细胞转输对一例WHO—II级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进行报告,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过继细胞转输治疗恶性、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术后11个月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20ml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在KRA培... 目的利用免疫细胞转输对一例WHO—II级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进行报告,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过继细胞转输治疗恶性、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术后11个月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20ml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在KRA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NK细胞。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增殖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CD3^+、CD16^+和CD56^+,在体外得到不少于10亿个NK细胞。每28d一次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观察疗效及依据脸谱观察判定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5次静脉回输NK细胞治疗,MRI影像学上颅内复发脑胶质瘤消失,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NK细胞转输对本例恶性复发脑胶质瘤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脑胶质瘤 免疫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