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激素与痤疮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曾文心 曹碧兰 《皮肤病与性病》 2017年第6期408-411,共4页
痤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最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痤疮由多种病因导致,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炎症反应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雄... 痤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最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痤疮由多种病因导致,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炎症反应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雄激素在痤疮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雄激素代谢过程,随后围绕其参与痤疮发病机制、与不同人群痤疮患者发病关系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雄激素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母女同患褐青色痣2例及家系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文心 张延 +2 位作者 熊琦 黄洋 曹碧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57,共3页
例1女,2岁,双侧颧部褐色斑疹1年半。皮肤科情况:双侧颧部对称分布淡褐色形状不规则斑疹,部分融合成斑片。例2为例1之母,11岁左右双颧部出现褐色斑疹,皮损面积逐年扩大,2例患者均诊断为褐青色痣。家族4代19人中10人发病,每代均有,男女皆... 例1女,2岁,双侧颧部褐色斑疹1年半。皮肤科情况:双侧颧部对称分布淡褐色形状不规则斑疹,部分融合成斑片。例2为例1之母,11岁左右双颧部出现褐色斑疹,皮损面积逐年扩大,2例患者均诊断为褐青色痣。家族4代19人中10人发病,每代均有,男女皆可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青色痣 家系调查 遗传
下载PDF
毛母质瘤误诊为毛囊炎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文心 熊琦 +2 位作者 黄洋 袁伟 曹碧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5-226,共2页
患者女,68岁。头顶部红色丘疹1个月。以"毛囊炎"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予手术切除皮损,切除物组织病理提示为毛母质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关键词 毛母质瘤 毛囊炎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痤疮丙酸杆菌体外抑菌实验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犹忠萍 曾霓 +3 位作者 张红 曾文心 代敏 曹碧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初步探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在体外是否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机械分离联合二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同时收集原代至5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体外作用于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抹药... 目的初步探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在体外是否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机械分离联合二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同时收集原代至5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体外作用于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抹药法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打孔法测量抑菌圈大小,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抗菌药物体外药敏实验进行判断。结果原代至2代培养上清液直接抹药组有细菌生长,且无抑菌圈产生,但3~5代上清液抹药组无细菌生长,且抑菌圈大小均值分别为29. 50mm、30. 65mm、30. 0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克痤隐酮组抑菌圈均值为54. 58mm,3~5代上清液与克痤隐酮打孔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从第3代开始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抑菌效果稳定,但抑菌能力弱于克痤隐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 药敏实验
下载PDF
hAMSCs培养上清液对痤疮炎症大鼠模型的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
作者 李德彧 曹碧兰 +2 位作者 曾霓 张红 曾文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从大体和组织病理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培养上清液对痤疮炎症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hAMSCs培养上清液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予以痤疮丙酸杆菌菌液50μL于大鼠耳廓中央皮肤进行皮下注射构建痤疮炎症模型;并用hAMSCs培养上... 目的从大体和组织病理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培养上清液对痤疮炎症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hAMSCs培养上清液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予以痤疮丙酸杆菌菌液50μL于大鼠耳廓中央皮肤进行皮下注射构建痤疮炎症模型;并用hAMSCs培养上清液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改变,取局部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于高倍镜下计数其炎症细胞数。结果 (1)痤疮炎症模型组于注射后持续红肿,9天后红肿改善不明显,触摸局部有结节感,质硬,表面小丘疹形成; hAMSCs培养上清液局部注射治疗组在注射hAMSCs培养上清液2天后耳廓肿胀逐渐消退,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局部有轻度增厚;(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痤疮炎症模型组见皮下组织结构消失,炎症细胞弥漫性浸润,部分形成脓肿,部分毛囊面积扩大,毛囊口扩张,皮脂腺消失; hAMSCs培养上清液局部注射治疗组见毛囊皮脂腺缩小,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3)炎症细胞计数结果:hAMSCs培养上清液注射治疗组炎症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痤疮炎症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hAMSCs培养上清液局部注射于大鼠痤疮炎症模型后,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其炎症反应均明显减轻,且炎症细胞计数与痤疮动物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提示hAMSCs培养上清液具有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炎症动物模型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