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夜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凌莎 谭碧峰 +6 位作者 付文哲 程玉华 张旋 雷建明 曾旺伟 彭志平 丁莎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NH)患者临床治疗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经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夜间高血压的患者829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一... 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NH)患者临床治疗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经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夜间高血压的患者829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生化检验指标、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及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不同用药治疗情况,将夜间高血压患者分为单药组(n=294)、双药联合组(n=400)和多药联合组(n=135),单药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钙拮抗剂,双药联合组应用ACEI/ARB联合钙拮抗剂,多药联合组应用ACEI/ARB、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中的任意三种或四种联合。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NH患者经不同组合降压药物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的NSBP和NDBP下降幅度双药联合组(21.75%,20.06%)显著大于单药组(17.60%,15.26%)及多药联合组(18.23%,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142,P=0.016)、肥胖(OR=1.563,P=0.029)、睡眠差(OR=1.412,P=0.040)、脑卒中(OR=1.806,P=0.021)及冠心病(OR=3.017,P=0.000)均为影响夜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有效降低夜间血压,但ACEI/ARB联合钙拮抗剂降低夜间血压效果更优。戒烟、减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及改善睡眠质量是降低夜间血压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高血压 影响因素 动态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钙拮抗剂
下载PDF
腹主动脉缩窄术不同结扎位置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博群 何燕 +4 位作者 黄慧娟 梁宇明 梁宏斌 曾旺伟 吴倩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缩窄术不同结扎位置致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特点。方法:将4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近心结扎组(A组,n=15只)、远心结扎组(B组,n=15只)、正常对照组(C组,n=10只)。A、B组行不同部位腹...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缩窄术不同结扎位置致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特点。方法:将4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近心结扎组(A组,n=15只)、远心结扎组(B组,n=15只)、正常对照组(C组,n=10只)。A、B组行不同部位腹主动脉缩窄术,C组仅分离出腹主动脉后挂线标记不结扎。建模8周后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指标,检测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计算心肌质量指数,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建模8周后,A、B、C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0%、80%、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皮毛松弛,光泽度降低,精神萎靡,进食量及活动量下降,呼吸频率加快等CHF症状,且A组症状更明显;A、B组心脏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值、心脏重量指数(HWI)值及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1);A、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体重(BW)均低于C组(均P<0.05),且A组低于B组(P<0.01);A组心肌细胞肥大,肌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大量小血管增生,心肌细胞间隙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B组心肌细胞肥大,肌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小血管壁增厚,心肌细胞间隙有少量炎性细胞及胶原纤维;C组心肌细胞大小正常,排列整齐,心肌形态结构未见异常。结论:近心端结扎腹主动脉缩窄术致CHF症状及程度更明显,更接近其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可优先选择该方法建立CHF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术 慢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夜间高血压患者不同组合降压药物治疗的疗效
3
作者 凌莎 谭碧峰 +6 位作者 付文哲 程玉华 张旋 雷建明 曾旺伟 彭志平 丁莎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 观察夜间高血压(NH)患者不同组合降压药物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经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N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类型用药治疗情况,将N... 目的 观察夜间高血压(NH)患者不同组合降压药物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经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N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类型用药治疗情况,将NH患者分为单药组、双药联合组和多药联合组,单药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钙拮抗剂,双药联合组应用ACEI/ARB联合钙拮抗剂,多药联合组应用ACEI/ARB、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中的任意三种或四种联合。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NH患者共829例,其中单药组294例占35.46%,双药联合组400例占48.25%,多药联合组135例占16.29%。经药物治疗6个月后,单药组、双药联合组及多药联合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双药联合组明显低于单药组和多药联合组,但单药组和多药联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BP和NDBP下降幅度双药联合组(21.75%,20.06%)显著大于单药组(17.60%,15.26%)和多药联合组(18.23%,16.51%,P<0.05)。结论 三种用药方式均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但ACEI/ARB联合钙拮抗剂降低夜间血压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高血压 动态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钙拮抗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