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籽壳炭微球及其改性物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宇 郭会琴 +4 位作者 颜流水 李可心 曾春城 马文天 毕晨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72-2182,共11页
基于废弃油茶籽壳制备了4种炭材料,并应用于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以油茶籽壳生物质为碳源,首先通过水热碳化法制备了胶质炭微球并进一步对炭微球分别进行了退火、KOH浸渍扩孔和KOH研磨扩孔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4种... 基于废弃油茶籽壳制备了4种炭材料,并应用于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以油茶籽壳生物质为碳源,首先通过水热碳化法制备了胶质炭微球并进一步对炭微球分别进行了退火、KOH浸渍扩孔和KOH研磨扩孔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4种炭材料应用于水中PFOS的吸附去除,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4),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 h、1 h、6 h和2 h.溶液p H值对KOH研磨炭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而对其它3种材料影响较大,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的最佳p H值分别为2—3、3、2、2—10.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R2≥0.988),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4、17.8、223.7、3658.9 mg·g-1.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倾向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影响吸附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对PFOS的吸附主要依赖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炭微球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 吸附
下载PDF
热改性生物质炭微球及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宇 李晶 +3 位作者 曾春城 马文天 毕晨阳 刘淑芬 《江西化工》 201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利用油茶果壳制备了一种生物质炭微球,并且对其进行热改性后用于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去除研究。BET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微球中有较多中孔结构,比表面积可达349.240m^2/g。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吸附动力学、溶液pH值的影响和等温吸附。... 利用油茶果壳制备了一种生物质炭微球,并且对其进行热改性后用于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去除研究。BET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微球中有较多中孔结构,比表面积可达349.240m^2/g。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吸附动力学、溶液pH值的影响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结晶紫溶液的pH为8时其吸附效果最佳,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120min时油茶籽壳生物质炭微球对结晶紫的吸附可达到吸附平衡,且动力学拟合的结果显示其动力学吸附行为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数据较符合Langmuir模型(R2>0.96),在25℃下,热改性处理后的油茶籽壳生物质炭微球吸附结晶紫的最大吸附量达到了40.1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炭微球 热改性 结晶紫 吸附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人发中多种微量金属离子
3
作者 曾春城 颜流水 +3 位作者 郭会琴 刘宇 杨晓燕 李可心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63-69,共7页
建立了用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人发中多种微量金属离子的方法。考察了缓冲液种类,检测波长,缓冲液浓度,缓冲液p H,分离电压及柱温对分离的影响。采用浓度为20 mmol·L-1的咪唑溶液(乙酸调节p H=4.0)作为背景电解液,压力... 建立了用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人发中多种微量金属离子的方法。考察了缓冲液种类,检测波长,缓冲液浓度,缓冲液p H,分离电压及柱温对分离的影响。采用浓度为20 mmol·L-1的咪唑溶液(乙酸调节p H=4.0)作为背景电解液,压力进样(50 mbar×5 s),分离电压15 k V,检测波长214 nm,柱温25℃实验条件下,在7 min内实现了Ca2+、Mg2+、Fe2+、Zn2+、Cu2+5种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100.00 mg·L-1,检测限为0.10~1.00 mg·L-1,重复5次测定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5%,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6%。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较好,回收率为94.3%~104.0%。该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应用于人发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准确,所测出的金属离子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 间接紫外检测 金属离子 咪唑 人发
下载PDF
油茶果壳活性炭对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吸附 被引量:3
4
作者 毕晨阳 郭会琴 +1 位作者 曾春城 颜流水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07,159,共6页
研究了油茶果壳活性炭对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特性。该活性炭对DBT吸附可在1 h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572)。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764),室温下最大吸附量为92.76 mg/g。实验... 研究了油茶果壳活性炭对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特性。该活性炭对DBT吸附可在1 h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572)。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764),室温下最大吸附量为92.76 mg/g。实验条件下苯、甲苯、二甲苯含量在10%时,可使DBT的吸附量从84.58 mg/g分别降至46.53,29.44,23.93 mg/g。该吸附剂吸附DBT具有较好再生性,吸附饱和后材料经甲苯解吸再生5次后,吸附量约降低18%,有望应用于燃油的脱硫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活性炭 二苯并噻吩 吸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