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的定义”新议——兼评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二版) 被引量:6
1
作者 曾晓渊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1,共2页
关于“新闻”的定义是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曾”文对此又有“新议”,实是因李良荣先生的《新闻学概论》(二版)一书而发,于是这篇文章又似乎成了一篇书评。书评就其性质而言是评论,称赞与批评均是其题中之义,对同一事物见仁见智,也是... 关于“新闻”的定义是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曾”文对此又有“新议”,实是因李良荣先生的《新闻学概论》(二版)一书而发,于是这篇文章又似乎成了一篇书评。书评就其性质而言是评论,称赞与批评均是其题中之义,对同一事物见仁见智,也是评论的常见现象。当然,“曾”文所论或有片面与不足,倘李良荣先生乐意回应说明,则是我们所欢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概论》 定义 先生 书评 评论
下载PDF
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与传播效果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晓渊 沈燕妃 《新闻世界》 2009年第4期72-73,共2页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面报道 正面效果 负面效果 报道手法
下载PDF
新闻学名存实亡——从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二版)看新闻学研究的核心缺失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晓渊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43,共4页
《新闻学概论》(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李良荣曾在其“再版前言”中说:“……自2001年3月出版以来,承蒙读者的厚爱,两年多重印6次。”可见在当下新闻学界.尤其是新闻学高等教育界,这是一部有重大影响... 《新闻学概论》(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李良荣曾在其“再版前言”中说:“……自2001年3月出版以来,承蒙读者的厚爱,两年多重印6次。”可见在当下新闻学界.尤其是新闻学高等教育界,这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新闻学理论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研究 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名 普通高等教育 新闻学理论 “十五” 教育界
下载PDF
隐性采访的边界
4
作者 曾晓渊 王凤英 《青年记者》 2009年第4Z期13-14,共2页
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尤其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应用率非常高。有学者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①但是,隐性采访是否有悖于我国的道德规范,是否有悖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q... 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尤其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应用率非常高。有学者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①但是,隐性采访是否有悖于我国的道德规范,是否有悖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的规定,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采访方式 广播电视媒体 显性采访 采访对象 被采访者 阴私案件 社会丑恶现象 《经济半小时
下载PDF
关于“纯新闻”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晓渊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3,共4页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关系,新闻话语成为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话语形式,因此它并非孤立产生,而是由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叙述实际上是消息提供者、新闻工作者、读者、新闻传统共同努力的社会活动,它们合力定义了什么是新闻,一起构建了社会图景;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辩证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话语 新闻叙述 秘密 成规
下载PDF
“冰点新闻”与“南周新闻”批评方式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晓渊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38-41,共4页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栏目在李大同主编时期,选择了软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性社会批评方式,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成绩辉煌。这种新闻选择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必然...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栏目在李大同主编时期,选择了软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性社会批评方式,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成绩辉煌。这种新闻选择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必然性。而南方周末新闻从诞生起就选择了理性批评方式,这种方式既带来了辉煌的成功也经历了坎坷艰辛,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困境。近年来,两大媒体编辑不约而同地改变了新闻报道方式,给新闻编辑的文化选择,带来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点新闻 南方周末新闻 抒情性批评 理性批评
下载PDF
新闻理性的现代精神建构
7
作者 曾晓渊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9-43,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的理性意识、现代意识逐步建立。其生成的一个特点是,政治的群体意识不断淡化,而带有群体性思维特征的新闻意识,即大众新闻意识又极速地形成。大众新闻意识是随市场经济同步到来的,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现代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的理性意识、现代意识逐步建立。其生成的一个特点是,政治的群体意识不断淡化,而带有群体性思维特征的新闻意识,即大众新闻意识又极速地形成。大众新闻意识是随市场经济同步到来的,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现代性的负面性。因此新闻理性意识开始向现代伦理意识转向:新闻传媒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兼具政治性内涵,在受到市场力量驱动时,必须受到政治或公共权益的限制。因此"新闻部门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和商业规范来进行新闻生产和交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理性意识 自主意识 群体意识 现代性负面 新闻伦理意识
下载PDF
揭开“新闻”的真相
8
作者 曾晓渊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24-127,133,共5页
新闻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应当与新闻经验相冲突,但当前不少新闻研究往往从抽象理念而不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一些貌似真理却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结论。有些理论强调新闻的本质是客观性的,这其实是一种规约性理论,而不是符合新闻实际的描述性... 新闻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应当与新闻经验相冲突,但当前不少新闻研究往往从抽象理念而不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一些貌似真理却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结论。有些理论强调新闻的本质是客观性的,这其实是一种规约性理论,而不是符合新闻实际的描述性理论。新闻的主观性、宣传性、舆论性都不是新闻的外生因素,而是内生因素;新闻的专业标准与受众标准是永恒的矛盾,它的最终调和体现为新闻编辑部的新闻框架;而新闻框架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机变的,它与时俱进地把握政治标准的变化。因此,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事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呈现为各种矛盾、错位、误差,而在深层次上达到有限的统一,这才是新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性 客观性 主观性 内生性 有限统一
下载PDF
新闻教育必须与新闻学科错位
9
作者 曾晓渊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新闻教育的核心要体现新闻主体思维机制的建构,社会也以此衡量新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衡量它是否有利于为人类建立最佳舆论生态并可持续健康地生存、发展。在新闻报道传播中,再离奇的新闻传达的也是对常情常理的回归,所谓"意料之外... 新闻教育的核心要体现新闻主体思维机制的建构,社会也以此衡量新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衡量它是否有利于为人类建立最佳舆论生态并可持续健康地生存、发展。在新闻报道传播中,再离奇的新闻传达的也是对常情常理的回归,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新闻情理就是对常情常理的强调,而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中常情常理就没有学科研究价值,因此,新闻教育内容必须与新闻研究对象适当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教育危机 形而上形而下 常识教育 普及性知识
下载PDF
心理描写的最高境界——李白《静夜思》《玉阶怨》比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晓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Z期43-45,共3页
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 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霜较露更显冷,霜冷是突感性的冷——“疑是地上霜”,露冷是渗透性的冷——“夜久侵罗袜”,二者有心理差异。不仅如此,“霜”是疑似的,其实是幻觉,“露”则是实在的触觉,人物心理因此产生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阶怨》 《静夜思》 心理描写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心理差异 人物心理 “志”
下载PDF
新技术背景下全觉传收的融媒体逻辑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晓渊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共2页
融媒体是由多种元素及其关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中,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形成了人与媒介的新型关系。原来单一媒介的叙事艺术,在融媒体语境中,演变为多介质、跨媒体、超文本叙事;原本单一感觉传收,已演变为全觉传收;受众被动性单一... 融媒体是由多种元素及其关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中,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形成了人与媒介的新型关系。原来单一媒介的叙事艺术,在融媒体语境中,演变为多介质、跨媒体、超文本叙事;原本单一感觉传收,已演变为全觉传收;受众被动性单一信道选择,演变为多信道、交互式选择。在新媒介生态中,传播产品的至尊地位被弱化,传播主体关系的交互性日益强化,这种媒介生态变迁带来了全面性的传播范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逻辑 新技术 媒介技术 复杂系统 叙事艺术 文本叙事 媒介生态 主体关系
下载PDF
标题引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晓渊 《写作(中)》 1997年第7期2-4,共3页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空前活跃的社会。如此大量的信息,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一个读者都需要的。一个读者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是怎样来选择他所需要的信息呢?必须借助于一个个标题的帮助来实现。标题是文本结构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包括主、客、受...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空前活跃的社会。如此大量的信息,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一个读者都需要的。一个读者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是怎样来选择他所需要的信息呢?必须借助于一个个标题的帮助来实现。标题是文本结构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包括主、客、受、载四个方面的统一:表达作者意图、揭示描述重心、引导读者阅读、标志载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题制作 外部关系 写作受体 载体 信息传播 读者阅读 内部矛盾 表达 写作主体 文本结构
下载PDF
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开发
13
作者 曾晓渊 《网络传播》 2009年第3期46-47,共2页
网络媒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但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人仍然比较依赖传统媒体,不太相信网络,因为网络新闻真假难辨不可靠。造成网络假信息泛滥的原因除了网络自身外,法规制度、网... 网络媒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但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人仍然比较依赖传统媒体,不太相信网络,因为网络新闻真假难辨不可靠。造成网络假信息泛滥的原因除了网络自身外,法规制度、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网民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杜绝网络假新闻现象,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监管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网络原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新闻 原创性 职业道德素质 信息时代 网络媒体 思维方式 传统媒体 信息泛滥
下载PDF
雪的温度
14
作者 曾晓渊 《语文学习》 2008年第9期45-47,共3页
雪的温度,如果用温度计来测量,只能得出一个冰冷的数据。温度计里的温度只有科学价值。没有审美价值。雪的温度,如果要具有艺术价值,就不能用科学工具去测量,而必须用肉体,尤其是肉体中的灵魂去测量。上面两首唐诗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关键词 温度计 科学价值 审美价值 艺术价值 测量 用科学 肉体
原文传递
王维《杂诗》赏析
15
作者 曾晓渊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8年第8期16-17,共2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关键词 《杂诗》 故乡事 寒梅 自问自答 毛头小子 回答者 脑筋急转弯 世事变迁 就这样 深层结构
原文传递
用“美”报告平安——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6
作者 曾晓渊 《语文学习》 2006年第10期44-45,共2页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很独特的送别诗。最独特之处就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里没有一点离情别绪,不是一首典型的离别诗。因而确立这首诗歌的情绪类型,是解读这首诗的首要任务。许多人往往误读,就是没有找对这首诗里的情绪特征。
关键词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美” 平安 送别诗 离情别绪 中学 语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