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前我国县级媒体融合建设的创新模式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楚新 曾林浩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6,共3页
通过整合县域内的广播、电视、网站以及新媒体客户端等媒介载体,一些典型示范性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了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了党对基层群众舆论传播的话语权。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县级 创新 媒体中心 舆论传播 基层群众 客户端 新媒体
下载PDF
集中化、碎片化: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媒介接触与利益诉求——基于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旭鑫 曾林浩 《声屏世界》 2016年第6期53-55,共3页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媒介融合加速推进的现实,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利益诉求与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发现,城乡居民的媒介接触和利益诉求呈现出碎片化与集中化并存的发展态势,电视仍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获取新闻的主渠...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媒介融合加速推进的现实,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利益诉求与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发现,城乡居民的媒介接触和利益诉求呈现出碎片化与集中化并存的发展态势,电视仍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务实理性、急需引导是城乡居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媒介接触 利益诉求 特征
下载PDF
“为革命青年所公有”:江西早期团组织的办刊实践——以《红灯》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曾林浩 《苏区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4-46,共13页
《红灯》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江西省内创办的第一份团刊。从1923年创刊到1927年复刊,两次办刊活动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江西域内的传播,生动记录下当时广大革命青年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的历史场景。作为一份地方团刊,《红灯... 《红灯》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江西省内创办的第一份团刊。从1923年创刊到1927年复刊,两次办刊活动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江西域内的传播,生动记录下当时广大革命青年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的历史场景。作为一份地方团刊,《红灯》在理论宣传、革命引领等方面均作出了诸多实践探索,是审视江西早期地方团组织办刊思想的重要史料。细致梳理这份刊物的创办背景和办刊特色,有助于厘清江西早期共产党人的舆论宣传工作,亦可从一个侧面了解江西早期的青年革命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灯》 团刊 党刊 青年运动 地方团组织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 被引量:5
4
作者 邓绍根 曾林浩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8,共7页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传统和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中...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传统和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论断获得广泛共识,党性原则被赋予新表述、新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性原则 党性 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林浩 《采写编》 2016年第2期12-14,共3页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电视带来了极大冲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等都发生改变,观众信息接收的习惯也正在改变,这些都使得原本就显弱势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受到的冲击更是明显。本文分析了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存在的同质化明显...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电视带来了极大冲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等都发生改变,观众信息接收的习惯也正在改变,这些都使得原本就显弱势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受到的冲击更是明显。本文分析了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存在的同质化明显,栏目特色体现不足;时政新闻为主,新闻策划较少,与新媒体的实质性融合不够,互动性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媒体语境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的发展要遵循以下路径:抓住地方焦点热点,凸显区域特色;开发能动互动手段,鼓动受众参与;巩固主流收视人群,同时开拓年轻受众市场;借力新媒体,扩大信息的传播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省级卫视 早间新闻 路径
下载PDF
社会观察类节目中隐蔽拍摄的争议性探究--以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林浩 《声屏世界》 2016年第8期25-28,共4页
作为社会观察类节目中最普遍的拍摄手法,隐蔽拍摄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受众心理,也是社会观察类真人秀的一大卖点,但这种拍摄手法存在的争议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广东卫视社会观察节目《你会怎么做》为例,从隐私权等四个方面探讨其隐蔽拍... 作为社会观察类节目中最普遍的拍摄手法,隐蔽拍摄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受众心理,也是社会观察类真人秀的一大卖点,但这种拍摄手法存在的争议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广东卫视社会观察节目《你会怎么做》为例,从隐私权等四个方面探讨其隐蔽拍摄手法的争议性,并就如何弥补其缺陷与不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观察类节目 隐蔽拍摄 争议
下载PDF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方法与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振华 曾林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9,共9页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开始探索议程设置的第三层效果——网络议程设置,这一效果已得到初步证实。新模式认为媒体不仅能告诉我们“思考什么”以及“该怎样思考”,还能影响公众“联系什么以及怎样联系”。其测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仅提...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开始探索议程设置的第三层效果——网络议程设置,这一效果已得到初步证实。新模式认为媒体不仅能告诉我们“思考什么”以及“该怎样思考”,还能影响公众“联系什么以及怎样联系”。其测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仅提供一个新角度来理解大众媒体影响公众“脑海中图景”的性质,还对整个议程设置研究提供了多元启发。通过对国外网络议程设置研究进展的梳理与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可以看出该模式的研究总体上尚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边界需要扩展,亟需一个“无形学院”提供更多的角度和方法引起研究的扩散。这些都可以启发中国研究者借鉴这一新视角的研究方法与逻辑,挖掘本土问题和经验证据,以期与西方主流学术对话与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脑中图景 传统议程设置 网络议程设置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两种生物质炭对酸性紫色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海岚 李冰 +6 位作者 王昌全 龙思帆 李斌 鲜顺志 曾林浩 肖美娟 刘奇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49-1957,共9页
生物质炭的性状与原料中木质纤维含量密切相关,为探明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选取玉米秸秆和紫茎泽兰分别作为纤维类和木质类原材料制备生物质炭,向酸性紫色土分别添加5%玉米秸秆生物质炭(MB)和5%紫茎泽兰生物质炭(EB)... 生物质炭的性状与原料中木质纤维含量密切相关,为探明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选取玉米秸秆和紫茎泽兰分别作为纤维类和木质类原材料制备生物质炭,向酸性紫色土分别添加5%玉米秸秆生物质炭(MB)和5%紫茎泽兰生物质炭(EB),测定90 d室内培养期间土壤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M)含量以及HA光学性质和元素组成变化。结果表明:MB和EB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32 m2×g-1和0.72 m2×g-1,总孔体积分别为42.71 mm3×g-1和12.59 mm3×g-1,碳与氢元素摩尔比(C/H)分别为1.91和1.46,氧、硫之和与碳元素摩尔比[(O+S)/C]分别为0.09和0.16,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吸附能力更强、有机质成分的缩合度更大且氧化度更小。与对照(不添加生物质炭,CK)相比,培养结束后,施入生物质炭的土壤HA、FA和HM含量分别显著增加(P<0.05)65.59%~102.82%、85.87%~118.54%和137.25%~161.23%,MB处理对这3种腐殖质含量的增加效应较EB处理更明显。培养结束时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HA/土壤有机碳(SOC)降低13.53%~27.06%,FA/SOC降低6.81%~18.03%,其中EB处理的降低效应达显著水平;HM/SOC则增加4.58%~11.40%,其中MB处理的增加效应达显著水平。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HA色调系数(ΔlgK)增加2.40%~5.60%,HA的缩合度(C/H)降低3.51%~11.81%,(O+S)/C增加1.51%~8.74%。总体来看,施入生物质炭均能相对增加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降低C/H,提高HA的氧化度[(O+S)/C],且纤维类原料(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效果更明显。纤维类原料(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稳定性较高的土壤胡敏素碳比例(HM/SOC),但降低了土壤HA的稳定性[HA的C/H降低,(O+S)/C增加];木质类原料(紫茎泽兰)生物质炭显著降低土壤胡敏酸碳比例(HA/SOC)和富里酸碳比例(FA/SOC),对HM/SOC增加效益不显著,反之提高了土壤易分解有机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紫茎泽兰生物质炭 腐殖质组成 腐殖质稳定性 腐殖质碳
下载PDF
从微博书评的发展谈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9
作者 林云 冯钊 曾林浩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75-77,共3页
随着微博的兴起,一种全新的书评形式——微博书评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微博书评这一新兴书评模式对传统书评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改变,图书馆与新技术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能更好地为教学... 随着微博的兴起,一种全新的书评形式——微博书评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微博书评这一新兴书评模式对传统书评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改变,图书馆与新技术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能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书评 图书馆 服务模式
下载PDF
万象更新:202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10
作者 曾林浩 邓绍根 《新闻春秋》 2024年第2期3-14,共12页
202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坚持历史底色,反映学科本色,突出中国特色。古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强调史料考证,重视跨学科视角。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调用理论资源,透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深描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华人民共和... 202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坚持历史底色,反映学科本色,突出中国特色。古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强调史料考证,重视跨学科视角。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调用理论资源,透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深描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结合现下新闻传播学相关热点议题,进一步扩展研究深度与广度。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主要聚焦无产阶级办报实践的梳理与总结。本年度,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史 中国共产党 新闻传播事业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立足中国、回应时代: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绍根 曾林浩 李欢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83,共16页
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述的时代化阐释、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多样化解读、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中国化探索,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总结与展望三大鲜明特征。与此同... 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述的时代化阐释、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多样化解读、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中国化探索,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总结与展望三大鲜明特征。与此同时,新时代十年间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得到凝练与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为研究新热点,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新闻事业的核心地位,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 党的二十大精神
原文传递
唐代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在前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雅莉 张昆 曾林浩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7,共22页
隋唐时代,中原社会与外部世界所进行的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原居民的文化和地理视野,也因而扩充了人们关于"我者"以外不同"他者"群体的知识。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对外传播,从... 隋唐时代,中原社会与外部世界所进行的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原居民的文化和地理视野,也因而扩充了人们关于"我者"以外不同"他者"群体的知识。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向外部世界推广中国的外交规范并同时根据外部世界的反馈以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秩序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隋唐帝国的自我国家观念和"我——他"关系想象(如"中华"观念)在现实的对外关系中的得到了检验和校正的机会。一方面,隋唐帝国,基于外邦诸国以遣使朝贡、派遣留学、求请经书等的外交现实所传递的积极意义而逐渐强化了其作为文化综合体的"华夏"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唐帝国又由于其所主导的朝贡、册封等制度在一定范围上的失灵,而逐渐打破其传统意义上的"中华帝国"的想象。前近代国家体系中的对外传播和关系交往,为隋唐帝国正视自我提供了以他者多元化反馈为內容的"三棱镜",这些对外交往中的不同实践都为建构"我——他"关系背景下中华帝国的主导式身份提供了意义来源,进而促使唐代的中国能够形成更为立体、全面的国家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传播 国家认同 国家的社会认同 唐代
原文传递
流媒体视听技术语境下的“观看”变革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天平 曾林浩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78,共6页
数字媒体的异军突起塑造出当前的流媒体视听环境,视听技术的演进促成了“观看”的结构性变革。本文聚焦流媒体技术语境下的“观看”,重点探讨技术逻辑下观看实践的转向。一方面阐释观看方式、观看技术和观看生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考察观... 数字媒体的异军突起塑造出当前的流媒体视听环境,视听技术的演进促成了“观看”的结构性变革。本文聚焦流媒体技术语境下的“观看”,重点探讨技术逻辑下观看实践的转向。一方面阐释观看方式、观看技术和观看生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考察观看技术模式的重构,并尝试由此对流媒体视听发展形成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 流媒体 时间 空间 主体
原文传递
20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绍根 郭慧玲 曾林浩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6,共16页
百年辉煌,只是序章。20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以建党百年为脉络,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诸多研究从经典原典中挖掘理论深度,在实践创造中总结经验启示,依循着回归原点、百年回望、创新发展、关照现实等研究路径进一步丰... 百年辉煌,只是序章。20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以建党百年为脉络,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诸多研究从经典原典中挖掘理论深度,在实践创造中总结经验启示,依循着回归原点、百年回望、创新发展、关照现实等研究路径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话语去指导中国新闻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百年回望 中国特色新闻学
原文传递
场景融合与身份混杂:媒介情境理论下微信朋友圈的使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林浩 曾振华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29,共5页
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在媒介情境理论的视角下,这一传播形态,构筑了融合的传播场景,造成了混杂的言说身份,进而引发了新的话语方式。朋友圈中的话语表达,既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自我揭露,又是一种强关系下的浅交往,... 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在媒介情境理论的视角下,这一传播形态,构筑了融合的传播场景,造成了混杂的言说身份,进而引发了新的话语方式。朋友圈中的话语表达,既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自我揭露,又是一种强关系下的浅交往,它带来了交往疲劳、情感疏离、身份焦虑等交往异化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身份 媒介情境 朋友圈
原文传递
农民工媒介形象塑造实证研究——以1983—2014年《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振华 曾林浩 《中国报业》 2016年第22期36-37,共2页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4年农民工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从报道体裁、版面、议题设置、情感倾向等方面探析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特征和倾向性,考察媒体呈现的农民工形象,并...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4年农民工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从报道体裁、版面、议题设置、情感倾向等方面探析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特征和倾向性,考察媒体呈现的农民工形象,并进一步审视媒体所塑造和构建的农民工群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民工报道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特征对舆情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云 曾振华 曾林浩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意义】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方法/过程】以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微博社区网络静态结构特征,同时构建了微博信息传播模型,实证分析了微博社区网络静态结构特征对舆情传播的影响研究。【结... 【目的/意义】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方法/过程】以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微博社区网络静态结构特征,同时构建了微博信息传播模型,实证分析了微博社区网络静态结构特征对舆情传播的影响研究。【结果/结论】实证结果显示,微博社区的网络结构规模、密度以及节点特征参数对舆情信息传播的受众度、流动度及影响力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存在着紧密的内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微博 结构特征 舆情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