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诱导空泡微孔抛光机理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铁牛 郭钟宁 +1 位作者 曾柏文 印四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278,285,共7页
针对微孔抛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抛光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聚焦水中产生空泡,并利用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空泡溃灭冲击波和射流推送磨粒进行微孔抛光。通过高速摄影仪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对激光诱导空泡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不同激... 针对微孔抛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抛光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聚焦水中产生空泡,并利用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空泡溃灭冲击波和射流推送磨粒进行微孔抛光。通过高速摄影仪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对激光诱导空泡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不同激光脉冲能量、脉冲次数和脉冲频率对304不锈钢管进行抛光实验,发现随着激光脉冲能量(7~21.6mJ)和脉冲次数(0~7000)的增加,微孔表面粗糙度也随之改善;同时激光在低脉冲频率(1~10Hz)情况下,改变脉冲频率的大小对微孔的抛光效果影响不大。对微孔在不同位置的抛光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孔入口1~1.5mm处的抛光效果较好,孔中和孔尾的抛光效果不佳。通过激光诱导空泡微孔抛光机理和实验研究,表明微孔抛光过程是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空泡溃灭冲击波和射流共同作用的过程,并得到了激光微孔抛光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抛光 空泡 微射流 磨粒流
下载PDF
激光诱导空化微纳制造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柏文 郭钟宁 +1 位作者 印四华 陈铁牛 《机电工程技术》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概述了激光微纳制造应用前景。通过单脉冲激光作用在水中,击穿水的阈值产生空化作用,从而在铝板上制造出了孔状的微纳结构。并且应用高速摄影仪和水听计分析了其制造机理,主要为微射流和等离子冲击波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激光诱... 概述了激光微纳制造应用前景。通过单脉冲激光作用在水中,击穿水的阈值产生空化作用,从而在铝板上制造出了孔状的微纳结构。并且应用高速摄影仪和水听计分析了其制造机理,主要为微射流和等离子冲击波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激光诱导空化微纳制造在表面结构微纳成型具有较好的定域性,但是表面控形和不同位置加工机理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制造 空化 微纳制造
下载PDF
水下激光加工的爆发沸腾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印四华 郭钟宁 +2 位作者 陈铁牛 黄志刚 曾柏文 《电加工与模具》 2016年第3期36-41,46,共7页
为了探寻水下脉冲激光加工的合适焦点位置,并与空气中的加工效果进行对比,采用改变激光焦点位置轰击导热硅胶片的方法进行实验。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凹坑尺寸,并绘制了凹坑深度、宽度与焦点位置趋势图。用高速摄影仪拍摄水下激... 为了探寻水下脉冲激光加工的合适焦点位置,并与空气中的加工效果进行对比,采用改变激光焦点位置轰击导热硅胶片的方法进行实验。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凹坑尺寸,并绘制了凹坑深度、宽度与焦点位置趋势图。用高速摄影仪拍摄水下激光加工现象,得到了等离子体闪光及其诱导产生的空化泡现象,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焦点位置在材料表面以下时,水下激光加工是热传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及空化泡冲击波共同作用的结果,激光加工效率与激光焦点位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沸腾 水下激光加工 激光焦点位置 激光诱导空化
下载PDF
激光诱导冲击波表面颗粒转移的研究
4
作者 杨洋 黄志刚 +2 位作者 印四华 曾柏文 李洪辉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6年第2期14-15,共2页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基于激光诱导冲击波的表面微米SiC颗粒的转移,并且对转移区域的面积和脉冲激光的能量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颗粒转移 表面改性 激光诱导冲击波
下载PDF
Reversible alternation between bipolar and un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in La-SrTiO_3 thin films
5
作者 许定林 熊颖 +3 位作者 唐明华 曾柏文 肖永光 王子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557-561,共5页
The alternation from bipolar to un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is observed in perovskite La0.01Sr0.99TiO3 thin films. These two switching modes can be activated separately depending on the compliance current (Icomp) d... The alternation from bipolar to un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is observed in perovskite La0.01Sr0.99TiO3 thin films. These two switching modes can be activated separately depending on the compliance current (Icomp) during the electroforming process: with a higher Icomp (5 mA) the unipolar resistance switching behavior is measured, while the bipolar resistance switching behavior is observed with a lower Icomp (1 mA). On the basis of I–V characteristics, the switching mechanisms for the URS and BRS modes are considered as being a change in the Schottky-like barrier height and/or width at the Pt/La-SrTiO3 interface and the formation and disruption of conduction filament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polar and b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La-doped SrTiO3 thin fil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