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 被引量:8
1
作者 曾梦蕊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23期67-70,共4页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近年来已被讨论得很多了,事实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思辨能力的缺乏也很严重。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问题,笔者提出运用英语议论文写作来培养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促...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近年来已被讨论得很多了,事实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思辨能力的缺乏也很严重。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问题,笔者提出运用英语议论文写作来培养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笔者将这一教学理念在笔者所在的班级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期望本文能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英语议论文 思辨能力
下载PDF
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曾梦蕊 赵旻燕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04-108,共5页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入手,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化输入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通过剖析兴趣的特质和形成过程,进而论证文化教学如何契合兴趣发展的特点,以此为文化输入这一教学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希望能给教学研究者...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入手,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化输入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通过剖析兴趣的特质和形成过程,进而论证文化教学如何契合兴趣发展的特点,以此为文化输入这一教学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希望能给教学研究者探求文化输入的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文化教学 可行性
下载PDF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梦蕊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39-141,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广泛开展了文化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讨论,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作者自身教学体验出发,针对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一些文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兴趣及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
作者 曾梦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7期153-157,共5页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有什么联系,不同的文化类型对文化兴趣和个人英语兴趣又有什么影响,什么样的文化教学模式才更有效,实证研究的数据将为我们解开这些谜题。
关键词 文化兴趣 个人兴趣 文化教学模式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与英语学习兴趣
5
作者 曾梦蕊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境兴趣,并促使其向个人兴趣转变。从学科出发,教师可通过英语文学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审美对象而言,教师需要合理挑选文学作品、介绍文艺理论;作为审美主体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境兴趣,并促使其向个人兴趣转变。从学科出发,教师可通过英语文学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审美对象而言,教师需要合理挑选文学作品、介绍文艺理论;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需要教师鼓励并引导发展独特的审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习兴趣 审美教育 情感教育 审美能力
下载PDF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语义弱化的认知阐释
6
作者 曾梦蕊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词叠词形式。它既不同于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重叠式ABB,又不同于后缀叠音意义完全虚化的重叠式AXX。ACC的叠音后缀CC看似虚化,事实上大多还保留古意,而且CC与A的结合也不是任意的...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词叠词形式。它既不同于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重叠式ABB,又不同于后缀叠音意义完全虚化的重叠式AXX。ACC的叠音后缀CC看似虚化,事实上大多还保留古意,而且CC与A的结合也不是任意的,具有意义上的联系。从词义上看,ACC在宁波方言中大多表示“有点A”,这种A在ACC中的语义弱化倾向是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这一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中获得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方言 形容词叠词 语义弱化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英语名转动词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7
作者 赵旻燕 曾梦蕊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文章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讨论了名转动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机理:名词转用作动词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形式转变,必然有语义层次为其提供功能基础,即环境或参与者成分进入过程;而其动因就是及物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隐喻,以及这种隐喻... 文章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讨论了名转动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机理:名词转用作动词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形式转变,必然有语义层次为其提供功能基础,即环境或参与者成分进入过程;而其动因就是及物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隐喻,以及这种隐喻在词汇语法层上的体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名词转用为动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转动词 及物性 体现 语法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