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溅射气压对β-FeSi2形成的影响木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武贤 谢泉 +4 位作者 梁艳 张晋敏 肖清泉 杨吟野 任学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67-369,共3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的溅射气压(Ar气0.5-3.0Pa)条件下沉积纯金属Fe到Si(100)衬底上,通过真空退火炉在800℃对样品进行保温2h,直接形成了正交的β-FeSi2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椭偏光谱仪,对不同...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的溅射气压(Ar气0.5-3.0Pa)条件下沉积纯金属Fe到Si(100)衬底上,通过真空退火炉在800℃对样品进行保温2h,直接形成了正交的β-FeSi2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椭偏光谱仪,对不同溅射气压下合成的β-FeSi2薄膜的结晶特性、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溅射气压对制备β-FeSi2薄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Pa时能形成较好的β-FeSi2薄膜,临界溅射气压在2.0Pa附近,当溅射气压低与临界值时,β-FeSi2薄膜的成核密度较高,且成核密度随溅射气压的增大而降低;当溅射气压超过临界值以后,β-FeSi2薄膜的成核密度基本不变;薄膜的折射率n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消光系数k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SI2 溅射气压 XRD SEM 椭偏光谱
下载PDF
铁硅化合物β-FeSi_2带间光学跃迁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万珺 谢泉 +3 位作者 张晋敏 肖清泉 梁艳 曾武贤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1-1387,共7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系统地计算了β-FeSi2基态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能带结构计算表明β-FeSi2属于一种准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0.74eV;其能态密度主要由Fe的3d层电子和Si的3p层电子的能态密度决定;利用...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系统地计算了β-FeSi2基态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能带结构计算表明β-FeSi2属于一种准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0.74eV;其能态密度主要由Fe的3d层电子和Si的3p层电子的能态密度决定;利用计算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了带间跃迁占主导地位的β-FeSi2材料的介电函数、反射谱、折射率以及消光系数等光学性质计算结果,复介电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β-FeSi2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吸收系数最大峰值为2.67×105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SI2 电子结构 光学特性
下载PDF
退火对Fe/Si结构原子间互扩散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晋敏 谢泉 +4 位作者 曾武贤 梁艳 张勇 余平 田华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88-1894,共7页
在Si(100)衬底上,用直流磁控溅射沉积约100nm的纯金属Fe膜,然后在600-1000℃真空退火2h,用能量为3MeV的C离子进行了卢瑟福背散射(RBS)测量,并用SIMNRA6.0程序分析了测量结果,给出了界面附近Fe原子与Si原子间互扩散的完整图像,扫... 在Si(100)衬底上,用直流磁控溅射沉积约100nm的纯金属Fe膜,然后在600-1000℃真空退火2h,用能量为3MeV的C离子进行了卢瑟福背散射(RBS)测量,并用SIMNRA6.0程序分析了测量结果,给出了界面附近Fe原子与Si原子间互扩散的完整图像,扫描电镜(SEM)观察和X射线衍射(XRD)测量表征了不同温度退火2h后Fe/Si系统表面的显微结构和晶体结构,由RBS、XRD测量与SEM观察结果,分析了退火过程对磁控溅射制备的Fe/Si双层膜结构原子间的互扩散行为、硅化物形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退火 RBS 互扩散 显微结十句
下载PDF
溅射参数对Fe-Si化合物的相形成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晋敏 谢泉 +1 位作者 梁艳 曾武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596,共4页
对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Si化合物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改变溅射气压,溅射功率和Ar气流量,在Si(100)衬底上沉积约100 nm纯金属Fe膜,随后在真空退火炉中800℃长时间退火形成Fe-Si化合物.由X射线衍射(XRD)对所形成的Fe-Si化合... 对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Si化合物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改变溅射气压,溅射功率和Ar气流量,在Si(100)衬底上沉积约100 nm纯金属Fe膜,随后在真空退火炉中800℃长时间退火形成Fe-Si化合物.由X射线衍射(XRD)对所形成的Fe-Si化合物的物相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给出了一组最优化的溅射工艺参数:溅射Ar气压1.5 Pa,溅射功率100 W,溅射Ar气流量20 SC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溅射参数 Fe—Si化合物 X-射线衍射 晶体结构
下载PDF
Fe/Si薄膜中硅化物的形成和氧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晋敏 谢泉 +1 位作者 梁艳 曾武贤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2,共6页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Si薄膜,采用卢瑟福背散射(RBS)技术研究了退火过程中的相变过程和氧化.结果表明:未退火的Fe/Si薄膜界面清晰,873 K退火后,界面附近Fe、Si原子开始相互扩散,973 K退火后富金属相Fe_(1+x)Si形成,而1073 K退火后形成...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Si薄膜,采用卢瑟福背散射(RBS)技术研究了退火过程中的相变过程和氧化.结果表明:未退火的Fe/Si薄膜界面清晰,873 K退火后,界面附近Fe、Si原子开始相互扩散,973 K退火后富金属相Fe_(1+x)Si形成,而1073 K退火后形成中间相FeSi,当温度增加至1273 K后所有硅化物完全转变为富硅相FeSi_2,即随退火温度的升高,Fe,Si原子间扩散增强,从而形成不同化学计量比的Fe-Si化合物,且薄膜中易迁移原子种类由Fe变为Si.同时,质子束RBS和XRD测量结果显示,在未退火及低温退火的样品中,薄膜有氧化现象,随退火温度增加,由于高温下金属氧化物被还原并逐渐挥发,样品中氧的含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半导体材料 原子扩散 卢瑟福背散射 Fe-Si化合物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磁控溅射制备的β-FeSi2薄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梁艳 谢泉 +4 位作者 曾武贤 张晋敏 杨吟野 肖清泉 任雪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73-375,共3页
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高真空条件下,沉积金属Fe到Si(100)衬底上,然后通过真空退火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处理,直接形成了β-FeSi2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利用卢瑟福背散射(RBS)对Fe... 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高真空条件下,沉积金属Fe到Si(100)衬底上,然后通过真空退火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处理,直接形成了β-FeSi2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利用卢瑟福背散射(RBS)对Fe-Si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的Fe原子和Si原子的互扩散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表面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900℃条件下退火能够得到质量很好的β-FeSi2薄膜,超过这一温度β相将开始向α相转化,到1000℃,β-FeSi2全部转化为α-FeSi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硅化物 退火温度 β-FeSi2薄膜 XRD SEM RBS
下载PDF
激光扫描磁控溅射Fe/Si膜直接形成α-FeSi_2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晋敏 谢泉 +5 位作者 余平 张勇 肖清泉 杨子义 梁艳 曾武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87-1090,共4页
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室温及不同温度的Si(100)衬底上沉积Fe膜,随后采用脉冲激光扫描进行退火,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激光扫描对薄膜结晶性质和表面显微结构的影响。测量结果证实直接形成了Fe-Si化合物系的富... 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室温及不同温度的Si(100)衬底上沉积Fe膜,随后采用脉冲激光扫描进行退火,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激光扫描对薄膜结晶性质和表面显微结构的影响。测量结果证实直接形成了Fe-Si化合物系的富硅高温相-αFeSi2,室温沉积样品的结晶性质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反应沉积样品的结晶性质随衬底温度升高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激光扫描退火 结晶性质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溅射功率对Ca2Si薄膜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任雪勇 谢泉 +4 位作者 杨吟野 肖清泉 杨创华 曾武贤 梁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4期1519-1521,共3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衬底上沉积了si-ca-si薄膜,并在高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退火处理,直接生成立方相Ca2Si薄膜。研究了不同溅射功率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衬底上沉积了si-ca-si薄膜,并在高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退火处理,直接生成立方相Ca2Si薄膜。研究了不同溅射功率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a2Si薄膜为立方结构且具有沿(111)向择优生长的特性,当溅射功率为120W时,Ca2Si薄膜变的均匀、致密,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溅射功率对折射率n和吸收系数k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 Ca2Si薄膜 溅射功率
下载PDF
CCD用透明栅电极的制作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华高 赵梁博 +3 位作者 邓涛 曾武贤 向华兵 熊玲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35,共4页
采用反应溅射法制备了ITO透明导电薄膜材料,薄膜电阻率为2.59×10-4Ω·cm,可见光透过率可达90%;通过优化光刻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ITO薄膜刻蚀液,完成了ITO透明栅电极的制作;使用ITO透明电极代替其中一相多晶硅电极,制作的CCD... 采用反应溅射法制备了ITO透明导电薄膜材料,薄膜电阻率为2.59×10-4Ω·cm,可见光透过率可达90%;通过优化光刻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ITO薄膜刻蚀液,完成了ITO透明栅电极的制作;使用ITO透明电极代替其中一相多晶硅电极,制作的CCD图像传感器,其蓝光响应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薄膜 透明栅电极 CCD
下载PDF
拉通型硅基APD保护环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睿智 袁安波 曾武贤 《半导体光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研究了离子注入后推结与扩散两种掺杂方式制作保护环对拉通型硅基雪崩光电二极管(Si-APD)器件成品率的影响,对比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器件反向击穿电压、暗电流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注入后推结的方式,在注入后3h@1 100℃条件... 研究了离子注入后推结与扩散两种掺杂方式制作保护环对拉通型硅基雪崩光电二极管(Si-APD)器件成品率的影响,对比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器件反向击穿电压、暗电流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注入后推结的方式,在注入后3h@1 100℃条件下的成品率为94%;采用扩散掺杂方式,器件成品率不超过65%。两种方式对器件反向击穿电压影响较小且暗电流抑制效果相当。离子注入后推结制备保护环的方式更适合Si-APD制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通型Si-APD 保护环 离子注入技术 扩散技术 成品率
下载PDF
长线阵CCD光敏区铝剥离技术
11
作者 曾武贤 张振宇 +2 位作者 廖乃镘 钟玉杰 袁安波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8-860,863,共4页
介绍了去除长线阵CCD光敏区中金属的两种方法,即湿法腐蚀和剥离,并比较了两者的优劣。分析了曝光和显影时间对剥离图形的影响,比较了在金属化过程中溅射和蒸发对剥离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实现了长线阵CCD光敏区的铝剥离,剥离... 介绍了去除长线阵CCD光敏区中金属的两种方法,即湿法腐蚀和剥离,并比较了两者的优劣。分析了曝光和显影时间对剥离图形的影响,比较了在金属化过程中溅射和蒸发对剥离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实现了长线阵CCD光敏区的铝剥离,剥离后光敏区长度为8cm,宽度平均值为6.2μm,线宽均匀性为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 剥离 显影 均匀性
下载PDF
工艺过程对MPP CCD暗电流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雷仁方 许宏 +1 位作者 曾武贤 李仁豪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5,共3页
采用测试硅材料少子寿命的方法评价了MPPCCD制作工艺中各工艺过程对器件暗电流的影响,然后对CCD的工艺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工艺过程应用到了1024×1024可见光MPPCCD的工艺制作中。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制作的器件暗电流比优... 采用测试硅材料少子寿命的方法评价了MPPCCD制作工艺中各工艺过程对器件暗电流的影响,然后对CCD的工艺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工艺过程应用到了1024×1024可见光MPPCCD的工艺制作中。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制作的器件暗电流比优化工艺前的下降了50%,典型值为20~30p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P CCD 工艺过程 暗电流密度 少子寿命
下载PDF
保护层Ag对Ag/TbFeCo光学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余平 任雪勇 +2 位作者 梁艳 曾武贤 张晋敏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磁光记录介质非晶稀土-过渡金属合金TbFeCo薄膜覆盖Ag保护层可减小稀土元素的氧化且能增强其磁光克尔效应。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出Ag/TbFeCo/Si(100)磁光薄膜,利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了其可见光区的光学常数,给出薄膜介... 磁光记录介质非晶稀土-过渡金属合金TbFeCo薄膜覆盖Ag保护层可减小稀土元素的氧化且能增强其磁光克尔效应。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出Ag/TbFeCo/Si(100)磁光薄膜,利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了其可见光区的光学常数,给出薄膜介电函数实部和虚部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把Ag/Si、Ag/TbFeCo/Si和TbFeCo/Si的光谱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与经典的Drude模型相一致,而且Ag/TbFeCo/Si的光谱更接近Ag。不同厚度Ag/TbFeCo/Si薄膜其光学参数变化趋势相同,且随Ag厚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光薄膜 椭偏光谱 磁控溅射 AG
下载PDF
Ag保护层对TbFeCo磁光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
14
作者 余平 任雪勇 +2 位作者 梁艳 曾武贤 张晋敏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26,共3页
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出Ag/TbFeCo/Si(100)磁光薄膜。利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了其可见光区的光学常数,给出薄膜介电函数实部和虚部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经典的Drude模型相一致。同时把Ag/Si、Ag/TbFeCo/Si和TbFeCo... 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出Ag/TbFeCo/Si(100)磁光薄膜。利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了其可见光区的光学常数,给出薄膜介电函数实部和虚部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经典的Drude模型相一致。同时把Ag/Si、Ag/TbFeCo/Si和TbFeCo/Si的光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Ag的高反射率,Ag/TbFeCo/Si的光谱更接近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bFeCo/Si(100)磁光薄膜 椭偏光谱 磁控溅射
下载PDF
γ射线辐照对探测器的SiO_(2)-Si_(3)N_(4)复合栅界面和暗电流的影响
15
作者 曾武贤 钟玉杰 《集成电路应用》 2022年第4期4-7,共4页
分析表明,利用γ射线对SiO_(2)-Si_(3)N_(4)复合栅进行辐照,通过C-V曲线测试发现,经过γ射线辐照,C-V曲线向负方向漂移,C-V曲线整体抬高,平带电压向负方向漂移,界面态增大。辐照后CCD器件的暗电流变大,通过γ射线辐照对CCD的Si-SiO_(2)... 分析表明,利用γ射线对SiO_(2)-Si_(3)N_(4)复合栅进行辐照,通过C-V曲线测试发现,经过γ射线辐照,C-V曲线向负方向漂移,C-V曲线整体抬高,平带电压向负方向漂移,界面态增大。辐照后CCD器件的暗电流变大,通过γ射线辐照对CCD的Si-SiO_(2)界面产生损伤的机理分析,发现辐照后器件暗电流的增加主要是辐照后栅氧化层中产生的感生界面态电荷和场氧化层中产生大量的复合中心引起。辐照后CCD暗电流的变化和SiO_(2)-Si_(3)N_(4)复合栅界面的变化原因相同,SiO_(2)-Si_(3)N_(4)复合栅界面的变化导致了CCD暗电流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Γ射线 Si-SiO_(2)界面 CCD 辐射损伤
下载PDF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武贤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2期250-250,共1页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同其他知识教学过程一样,是一个多因素、多功能、多层次的完整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能...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同其他知识教学过程一样,是一个多因素、多功能、多层次的完整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作者从多年教学经验浅谈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教学 新课程 逻辑思维能力
下载PDF
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
17
作者 曾武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2期214-214,共1页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要的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让...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要的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
下载PDF
高响应905nm硅雪崩光电二极管设计
18
作者 曾武贤 钟玉杰 黄烈云 《电子技术(上海)》 2021年第1期4-7,共4页
阐述n+-p-π-p+外平面结构APD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考虑,其感光面积为0.2~0.8mm。这些光电二极管被优化用于检测905nm辐射,并在该范围内实现了优异的参数-高增益、低噪声、高检测率。
关键词 硅雪崩光电二极管 n+-p-π-p+结构 响应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