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聂荣军 李书有 +2 位作者 宁奉星 陈福寿 曾毅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1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接受内科学实践教学的15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学习组(n=74)和OBE组(n=76)。传统... 目的:分析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接受内科学实践教学的15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学习组(n=74)和OBE组(n=76)。传统学习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OBE组实施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结果:OBE组理论考试、实践技能操作评分高于传统学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BE组教学总满意度高于传统学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学生成绩及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混合式教学 内科学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梯度提升机模型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中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吴江山 黄兴蔚 +1 位作者 曾毅飞 莫兰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334-1341,共8页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在预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NVUDB)患者再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8例NVUD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7∶3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用于构建...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在预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NVUDB)患者再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8例NVUD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7∶3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用于构建GBM模型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性能,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样本概率之间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评估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NVUDB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20.9%。GBM算法模型中重要特征得分前5项为Rockall评分、入院时休克、D-二聚体水平、白蛋白水平、红细胞分布宽度。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985(95%CI:0.971~0.998),验证集为0.873(95%CI:0.785~0.960)。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为92.2%,验证集的预测准确率为83.3%。校准曲线显示GBM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概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展示了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表现能力。结论:基于GBM算法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NVUDB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因素,且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机模型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再出血 决策曲线
下载PDF
多组学分析LARP1在泛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
3
作者 刘鑫 胡福境 +3 位作者 苏颖 曾毅飞 潘芳莲 覃桂聪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2期36-42,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采用多个数据库对RNA结合蛋白La相关蛋白1(LARP1)在泛癌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根据多组学数据阐明LARP1与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TIMER、UALCAN、cBioPortal、SangerBox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综合分析LARP1 mRNA和...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采用多个数据库对RNA结合蛋白La相关蛋白1(LARP1)在泛癌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根据多组学数据阐明LARP1与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TIMER、UALCAN、cBioPortal、SangerBox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综合分析LARP1 mRNA和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LARP1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启动子甲基化和突变情况,并分析各种肿瘤组织中LARP1蛋白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及LARP1与免疫检查点的关系。结果:LARP1 mRNA和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表达量的高低与多种恶性肿瘤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ACC、BLCA、BRCA、CESC、COAD等19种肿瘤组织中,LARP1与多种免疫细胞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提示LARP1可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可能与肿瘤免疫浸润有关。在大多数肿瘤中,LARP1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多组学泛癌分析发现,LARP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升高,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可参与肿瘤的免疫调节,可能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相关蛋白1 泛癌 多组学 免疫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法莫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吴江山 黄兴蔚 +1 位作者 曾毅飞 莫兰梅 《系统医学》 2023年第4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究法莫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经胃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钠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探究法莫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经胃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再出血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100.00%)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P<0.05)。研究组再出血率(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再出血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阿苯达唑与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毅飞 吴江山 +2 位作者 黄兴蔚 莫兰梅 方青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33期86-88,共3页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与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吸虫病患者76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阿苯达唑治疗,观察组予以吡喹酮...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与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吸虫病患者76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阿苯达唑治疗,观察组予以吡喹酮治疗。比较2组虫卵转阴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虫卵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ALT、AST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IL-2、IL-6、IL-8、IL-10及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IL-2、IL-6、IL-8、IL-10及TNF-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的疗效相当,但阿苯达唑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 阿苯达唑 吡喹酮片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毅飞 吴江山 +2 位作者 黄兴蔚 莫兰梅 方青华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1期79-81,共3页
目的研究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方法方便选择武鸣地区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入的12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该院收入的其他癌症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肝吸虫、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率,HBV血清标志... 目的研究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方法方便选择武鸣地区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入的12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该院收入的其他癌症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肝吸虫、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率,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结果研究组肝吸虫感染12.50%%、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率85.00%均高于对照组3.3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9、129.293,P=0.016、0.000)。两组患者在HBeAg阳性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9);其中研究组在HBsAg 70.83%、HBeAb 46.67%、HBcAb75.00%阳性率高于对照组6.67%、4.17%、8.33%,而在HBsAb上0.83%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20、47.638、91.439、32.629,P=0.000、0.000、0.000、0.000)。肝癌与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之间为均正相关,其中存在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癌发生率也就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8,P<0.05)。结论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对于合并出现肝吸虫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其肝癌发病情况,是肝癌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出现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 肝癌
下载PDF
婴幼儿肠套叠消化内镜直视下复位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江山 陆锦滢 +10 位作者 韦秀芳 阮素莲 黄兴蔚 曾毅飞 黄思华 谢兴文 陆凯 韦生伟 梁入方 方青华 刘丽娟 《微创医学》 2015年第3期323-325,365,共4页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直视下肠套叠复位的改良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方法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48例,在消化内镜直视下渐复位,同时观察回盲瓣是否恢复原有正常解剖结构,继续进镜至回肠末端观察,通过病变水肿小肠后可见到近端正常小肠黏膜,考虑...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直视下肠套叠复位的改良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方法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48例,在消化内镜直视下渐复位,同时观察回盲瓣是否恢复原有正常解剖结构,继续进镜至回肠末端观察,通过病变水肿小肠后可见到近端正常小肠黏膜,考虑小肠已完全复位。其中采用传统消化内镜复位方法 35例,改良消化内镜复位方法 13例。结果病人应用改良内镜直视下注入空气位后,复位时间较传统方法明显缩短,特别对于以往复位不成功病例,如套叠长度长或多层套叠病人尤为明显,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内镜直视下充气复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效果确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应用改良方法后复位的时间明显缩短,对以往复位不成功病例,成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消化内镜复位 改良 婴幼儿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胃肠道间质瘤低级至高级转变的潜在关键基因与信号通路研究
8
作者 吴江山 黄兴蔚 +3 位作者 曾毅飞 莫兰梅 方青华 韦珍平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6期22-26,31,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术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但其机制仍不祥。因此,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索和鉴定与GIST进展相关的驱动基因和信号通路,...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术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但其机制仍不祥。因此,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索和鉴定与GIST进展相关的驱动基因和信号通路,从而揭示GIST的恶性进展机制。方法首选,我们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36755基因芯片数据,利用R语言的Limma包筛选出恶性GIST患者(转移性和高危GIST)和恶性程度较低的GIST患者(低和极低风险GIST)之间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然后用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预测其转录因子。最后,我们通过cytoHubba筛选出重要模块基因,筛选出Degree前10的基因,并将其作为与GIST的恶性进展相关的潜在关键分子。结果753个差异基因(378个基因上调,375个基因下调,筛选标准为调整后的P<0.05和|logFC|≥1)被筛选出来。这个差异基因的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在13条生物过程条目和34条细胞信号通路。同时,PPI网络模块构建出635个基因,6个转录因子被预测到。最后,10个重要模块基因(CDK1,CCNB1,KIF11,KIF20A,KIF2C,CCNA2,KIF4A,BUB1,AURKA,KIF15)可能是GIST恶性进展相关的潜在关键分子。结论本研究所鉴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细胞信号通路可促进后人对GIST恶性进展机制的理解,并且可能成为GIST诊断和预防的分子生物标记物,并为改善GIST预后、阻断GIST恶性转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胃肠道间质瘤 关键基因 通路
下载PDF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泌素、胃液pH值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9
作者 吴江山 黄兴蔚 曾毅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0093-0096,共4页
探究胃泌素-17(G-17)与胃液pH值的量化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2021年10月纳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国际标准出血风险在Forrest Ⅱb级及以上的的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患者入院胃镜检查确诊后检测血... 探究胃泌素-17(G-17)与胃液pH值的量化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2021年10月纳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国际标准出血风险在Forrest Ⅱb级及以上的的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患者入院胃镜检查确诊后检测血清G-17,同时插胃管抽取胃液检测其pH 值,每隔4小时共 6 次同步检测。分析血清G-17与相应胃酸 PH 值量化关系。另外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6月经胃镜确诊为胃、十二指肠出血溃疡Forrest Ⅱb或以上的患者44例(对照组33例,实验组11例)。对照组给予一次镜下治疗和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钠,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测胃泌素,视情况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比较两组再出血率。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17和胃液 pH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656,P<0.001)。线性回归方程:胃液pH水平=7.65-0.07*G-17。33例对照组有10例患者再次出血,11例实验组因加测了血清G-17,及时发现酸突破,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后无再出血现象。结论 胃液pH与G-17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监测血清胃泌素值,动态反映胃内pH值,及时调整抑酸药物用量和剂量,以达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分析 胃泌素-17 胃液PH值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再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