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轻患者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复位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曾永吉 廖莲梅 丁洪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方式对于年轻患者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年轻患者(18~50岁)共122例。根据复位方式分为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组...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方式对于年轻患者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年轻患者(18~50岁)共122例。根据复位方式分为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比较患髋功能(Harris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切口部位感染、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结果闭合复位组62例,切开复位组60例,其中25例因闭合复位失败选择切开复位。GardenⅢ型76例(62%),Ⅳ型46例(38%)。平均随访时间(15.8±4.1)个月,末次随访时,闭合复位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87.3±6.6)分,开放复位组为(84.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主动屈伸、外展髋关节活动及负重行走时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22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切口部位感染,其余切口均I甲愈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时,闭合复位组2例(3.2%)骨折不愈合,1例(1.6%)发生骨折畸形愈合,总愈合率为95.2%;切开复位组有3例(5.0%)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总愈合率为95.0%。术后1年随访时,闭合复位组有3例(4.8%),切开复位组有4例(6.7%)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复位方式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术后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手术医师的经验决定复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永吉 廖莲梅 丁洪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0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于本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体位分为屈曲组及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于本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体位分为屈曲组及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伸直组维持膝关节伸直位。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屈曲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少于伸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术后48 h血红蛋白高于伸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随访时,两组活膝关节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内输血患者例数及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曲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伸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均无DVT发生。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增加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失血 关节活动度 膝关节体位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皮神经与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关系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永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皮神经变化,并分析其与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具成年防腐尸体和4具成年新鲜尸体作为解剖对象,并经磁共振扫描,明确其各个神经支和皮神经走行的相关关系,更好观察立体状况。结果膝关节周围显示4支皮神经...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皮神经变化,并分析其与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具成年防腐尸体和4具成年新鲜尸体作为解剖对象,并经磁共振扫描,明确其各个神经支和皮神经走行的相关关系,更好观察立体状况。结果膝关节周围显示4支皮神经,即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的髌下支、股中间皮神经和隐神经的主支。且神经位置浅表,直径细小,局部观察困难。经磁共振三维重建能够清晰观察神经的走行,便于临床观察。结论临床通过对膝关节周围皮神经解剖观察,可以更好明确膝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的疼痛神经,为临床指导实施关节置换术以减轻患者疼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皮神经 疼痛 解剖
下载PDF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脊柱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彦 严小林 +1 位作者 曾永吉 刘德龙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4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前后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RDQ)及脊柱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前后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RDQ)及脊柱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术后均采用常规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VAS评分、RDQ、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并发症、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VAS评分、RDQ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原骨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指数高于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指数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PVP、PKP治疗OVCF具有明显效果,可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改善椎体高度,PKP效果更佳,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 椎体高度压缩 COBB角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6
5
作者 严小林 陈彦 +3 位作者 陈永华 曾永吉 刘雅若 杨波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385-38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余90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1.26±1.3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内窥镜组切口更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窥镜下TLIF和椎板切除术治疗LSS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经皮内窥镜下TLIF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灵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椎板切除术
下载PDF
不同医学应对方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廖莲梅 曾永吉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12期154-155,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医学应对方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修订版)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症状因子与不同医学应对方式的线... 目的:了解不同医学应对方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修订版)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症状因子与不同医学应对方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症状总分、抑郁、焦虑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回避得分高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与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356,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明显的情感障碍,其中以抑郁、焦虑为主,这种情感障碍与患者回避病情有着显著的关系,临床护理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情感障碍 应对方式
下载PDF
ICU高龄患者脊柱手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5
7
作者 廖莲梅 曾永吉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分析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70例高龄脊柱手术治疗后转入ICU监护治疗的患者。采用ICU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AM-ICU)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术后谵妄发... 目的分析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70例高龄脊柱手术治疗后转入ICU监护治疗的患者。采用ICU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AM-ICU)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术后谵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0例患者中,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0.1±5.8)岁;转入ICU时33例未拔出气管插管,37例已拔出。共有17例(24.3%)患者出现谵妄,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5±0.9)d。谵妄组平均年龄较大(P=0.03),术前平均住院日较长(P=0.03)。手术时间及术中输液量大于非谵妄组(P=0.02,P=0.01);术后第2、3天钠离子、氯离子较低,第3天钾离子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老年脊柱术后患者有较高的谵妄发生率,高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补液、气管插管、电解质紊乱是其高危因素,围手术期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因素,加强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脊柱手术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副韧带止点修复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疗效观察
8
作者 庞巨涛 陈洪 +4 位作者 彭超 尚瑞松 张新虎 廖莲梅 曾永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0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副韧带止点修复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1-07诊治的34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在关节镜下清理踝关节增生骨赘及滑膜,辅助外踝前下缘小切口行改良Broström-Co...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副韧带止点修复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1-07诊治的34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在关节镜下清理踝关节增生骨赘及滑膜,辅助外踝前下缘小切口行改良Broström-Could术,将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残端新鲜化后以锚钉修复于腓骨远端解剖足印区。结果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3例术后出现第1趾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考虑为关节镜下清理时损伤腓深神经所致,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无感染、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屈膝90°位踝关节背伸平均13.5°(0°~30°),踝关节跖屈平均32.6°(20°~50°)。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8~100分,平均88.7分;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3分,平均1.8分。结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改良Broström-Could术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止点修复能够良好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止点修复 解剖修复 改良Broström-Could术
原文传递
不同长度及材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畅 王跃 +2 位作者 何永兵 王强 曾永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 对肩锁关节脱位采用不同长度及材质的锁骨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选取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关节脱位患者CT数据,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建模,通过Ansys Workbench 1... 目的 对肩锁关节脱位采用不同长度及材质的锁骨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选取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关节脱位患者CT数据,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建模,通过Ansys Workbench 17.0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A组为6孔不锈钢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模型,B组为6孔钛合金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模型,C组为8孔不锈钢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模型,D组为8孔钛合金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模拟肩锁关节正常活动情况下(用手拿起杯子模拟进食动作)锁骨与钢板应力分布。结果 Von Mises应力云图显示,锁骨应力主要分布于锁骨中外1/3处,钢板应力主要分布于锁骨钩钢板的弯曲部分。钛合金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在相同位置上锁骨的应力要高于不锈钢锁骨钩钢板内固定。6孔钢板内固定后锁骨中外1/3处产生更大的应力。不锈钢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钢板上应力大于钛合金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时产生的应力。6孔钢板内固定后锁骨钩与钢板连接处受到的应力更大。与钛合金锁骨钩钢板相比,肩峰对不锈钢锁骨钩钢板产生的压力更大。与8孔钢板相比,肩峰对6孔钢板产生的压力更大。结论 肩锁关节脱位通过8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可降低锁骨应力并减轻钢板对肩峰的作用力。采用钛合金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关节脱位时,锁骨体应力略有增加,但是对肩峰施加的外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不锈钢 钛合金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Ki-67表达与复发转移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舒晨 张春东 +3 位作者 徐晓阳 刘继超 曾永吉 戴冬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423-1428,共6页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01-2011-08-3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根治术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早期复发组(62例...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01-2011-08-3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根治术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早期复发组(62例)和对照组(66例),进行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应用Cox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分析Ki-67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时间关系。结果:128例患者中,早期复发组与对照组肿瘤病理分级(χ2=11.170,P=0.004)、大体分型(χ2=7.049,P=0.008)、浆膜浸透(χ2=9.372,P=0.009)、淋巴结转移(χ2=16.516,P<0.001)、pTNM分期(χ2=40.911,P<0.001)、脉管癌栓(χ2=23.944,P<0.001)以及Ki-67表达(χ2=18.01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表达与肿瘤大小(χ2=10.383,P=0.016)、浸润深度(χ2=12.674,P=0.049)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P<0.001)存在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分级(χ2=10.013,P=0.007)、浆膜浸润(χ2=11.632,P=0.003)、是否有淋巴结转移(χ2=14.197,P<0.001)、脉管癌栓(χ2=37.532,P<0.001)、pTNM分期(χ2=58.200,P<0.001)、大体分型(χ2=6.251,P=0.012)以及Ki-67表达(χ2=18.961,P<0.001)对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浸润、肿瘤pTNM分期和Ki-67表达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增加,其Ki-67的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01;当Ki-67阳性表达>50%时,患者预后差。结论:脉管癌栓浸润、肿瘤pTNM分期和Ki-67表达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Ki-67对于判断胃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指导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病理学 KI-67 复发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1
作者 曾永吉 张春东 戴冬秋 《南方医学教育》 2014年第4期26-28,25,共4页
目的外科学开展基于问题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8个行政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两组,4个班采用PBL教学,另4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问卷统计... 目的外科学开展基于问题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8个行政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两组,4个班采用PBL教学,另4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问卷统计结果显示PBL教学法组学生在知识理解程度等方面自我评价更高。教师认为PBL教学组学生表现更优。结论外科学开展基于问题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将为培养优秀医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医学本科生 外科学教学
原文传递
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彦 林琳 +3 位作者 严小林 曾永吉 杨波 刘德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术后...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以男性(60.14%)、年龄<60岁(68.08%)、交通事故伤(47.47%)为主,骨折类型以闭合型骨折(62.94%)为主,骨折部位以胫腓骨(40.56%)最为常见;共有7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88%,其中,胫腓骨和股骨部位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36%和4.20%;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比5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6 h、手术时间≥180 min及引流管放置时间≥6 d为引起四肢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下肢,且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术前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尽早彻底清创、缩短手术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中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彦 严小林 +2 位作者 曾永吉 刘德龙 林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7期728-730,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3诊治的5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8例采用...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3诊治的5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8例采用PVP治疗(PVP组),27例采用PKP治疗(PKP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3周、6个月疼痛VAS评分、RDQ评分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两组未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良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1周、3周、6个月PVP组疼痛VAS评分较PK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PVP组RDQ评分较PK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能有效改善脊柱功能,但PVP对于疼痛的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形成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