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付健 李思其 +5 位作者 贾小江 刘雨晨 曾波清 毕然 杜先利 董苏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809,共12页
岩石圈厚度演化为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和重要信息。本文通过恢复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典型单井的热历史,利用实测的热物性参数和前人所确定的地壳分层结构,基于地热学相关理论计算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地质时期的“热”岩石圈... 岩石圈厚度演化为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和重要信息。本文通过恢复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典型单井的热历史,利用实测的热物性参数和前人所确定的地壳分层结构,基于地热学相关理论计算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地质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热流演化有两个阶段:1)晚白垩世逐渐升温阶段,此期间热流逐渐增加,最终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大热流值;2)新生代以来的热流衰退阶段,此阶段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大地热流在此期间逐渐减少,现今热流平均为78.2 mW/m^(2)。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在早白垩世为42 km左右,白垩世末期降低至36 km左右,现今岩石圈厚度增加至55 km。这主要是由于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整体处于东西拉张的环境中,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导致白垩纪末期岩石圈减薄,此后盆地整体处于拗陷构造发育期,岩石圈再次增厚至现今的55 km。本文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的过程,为松辽盆地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厚度 热流 热历史 中-新生代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深井抽油杆防断综合治理试验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飞 冯立勇 +3 位作者 韩涛 闫杰 曾波清 王学宝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9期51-54,共4页
红井子作业区采油技术采用,开发主力层位为三叠系C1、C2,因此抽油泵深超过2 000 m,属于超深井开采。泵挂深造成抽油杆断裂故障频出,经过3年综合治理,目前抽油杆杆断减少,下面就红井子作业区防断综合治理进行介绍。
关键词 超深井 抽油杆 断裂 防断
下载PDF
浅谈联合站平稳运行管理(技术层面)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声瑞 陈君红 +6 位作者 陈华 杨敬文 孙涛 冯涛 王学宝 曾波清 鲁渭 《化工管理》 2015年第33期24-24,55,共2页
以长庆油田下属基层管理单元—吴一联合站作为研究对象,将联合站运行管理分为四大子系统。本文以探讨联合站平稳运行为主,重点研究四大子系统平稳运行的核心因素。同时将四大子系统之间产生交集的区域作为研究的延伸部分,为保障联合站... 以长庆油田下属基层管理单元—吴一联合站作为研究对象,将联合站运行管理分为四大子系统。本文以探讨联合站平稳运行为主,重点研究四大子系统平稳运行的核心因素。同时将四大子系统之间产生交集的区域作为研究的延伸部分,为保障联合站平稳运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站 平稳运行 注水 原油
下载PDF
池97区块合理套压回收伴生气技术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声瑞 冯立勇 +3 位作者 陈华 王晓飞 曾波清 杨志成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9期80-85,共6页
长庆油田套管气回收方式主要采用打气泵抽气、单独铺设集气管线及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等方式[1]。本文以含气油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公式与现场实验进行对比,得出红井子采油作业区池97区块油井泵口压力。在油井泵口压力设定值内利... 长庆油田套管气回收方式主要采用打气泵抽气、单独铺设集气管线及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等方式[1]。本文以含气油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公式与现场实验进行对比,得出红井子采油作业区池97区块油井泵口压力。在油井泵口压力设定值内利用控制套管压力生产实现对油井最大回收套管气,减少中间流程上抽气、回收套管气环节,减少设备投资,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压力 采油井 单井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