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支撑螺钉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 被引量:32
1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李元超 王磊 宋文奇 刘燕洁 章伟 张长青 曾炳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力学特性 轴向压缩
下载PDF
重建钢板与钛制弹性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王磊 宋文奇 张闻 刘燕洁 章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baqus 6.9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锁骨远端250 N轴向载荷及250 N垂直载荷下,计算三者锁骨远端位移、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情况。结果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TEN固定模型(0.23 mm)>无损锁骨模型(0.14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11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TEN固定模型(5.12 mm)>无损锁骨模型(3.71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25 mm)。轴向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33.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8.7 MPa)>无损锁骨模型(15.5 MPa);垂直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146.3 MPa)>无损锁骨模型(64.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6.1 MPa)。两种载荷下TEN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均与无损锁骨模型较接近;垂直载荷下重建钢板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与无损锁骨模型明显不同。内植物最大应力,轴向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91.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2.3 MPa),垂直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 248.0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TEN髓内固定治疗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锁骨应力分布更接近于正常锁骨,但其骨折端锁骨及TEN应力均较大。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其固定效果更稳定,但应力遮挡效应更明显。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建议采用TEN髓内固定治疗,但术后早期患肩应避免过度锻炼及持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 钛制弹性钉 重建钢板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锁骨中段骨折治疗现状 被引量:12
3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4 位作者 刘燕洁 宋文奇 王磊 张闻 章伟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74-375,共2页
锁骨中段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深入了解锁骨相关解剖,掌握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有利于有效地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对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常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建钢板内固定和弹性钉髓内固定常用于治疗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但各有... 锁骨中段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深入了解锁骨相关解剖,掌握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有利于有效地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对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常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建钢板内固定和弹性钉髓内固定常用于治疗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但各有优缺点及相应适应证。该文重点就锁骨相关解剖、锁骨中段骨折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治疗 重建钢板 弹性钉
下载PDF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章伟 陈云丰 +3 位作者 宋文奇 张闻 曾浪清 刘燕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6-641,共6页
目的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 目的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LtF)。结果 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肱骨大结节 内固定 力学测试
下载PDF
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燕洁 陈云丰 +4 位作者 曾浪清 王海明 王磊 魏海峰 陈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8,共6页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负荷及断裂模式。将标本随机分为Endobutton组和改良Weaver-Dunn组,分别进行三Endobutton重建和改良Weaver-Dunn重建,重建后进行移位试验和破坏试验,比较不同情况下肩锁关节稳定性和力学强度。结果 Endobutton组比改良Weaver-Dunn组向前((8.72±1.41)mm vs(37.03±5.05)mm)及向后((8.03±3.68)mm vs(14.85±1.89)mm)的移位更小(P<0.05),与重建前喙锁韧带完整时(向前(7.81±2.22)mm,向后(7.16±1.95)mm)接近。向上移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改良Weaver-Dunn组的破坏负荷为(172±9)N,明显低于Endobutton组(687±115)N和韧带完整组(685±234)N(P<0.05)。结论三Endobutton解剖重建喙锁韧带较改良Weaver-Dunn术式向前、向后移位更小,稳定性更接近于原完整韧带,且强度与喙锁韧带相近,能更好地恢复喙锁韧带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重建 Endobutton技术 Weaver-Dunn术式 稳定性 破坏负荷
下载PDF
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跟下脂肪垫厚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远辉 陈滨 +5 位作者 唐三元 孙锦平 杨辉 向阳 曾浪清 唐天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术后发生跟痛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8例,采用CT、X线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复位质量(根据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情况判断复位效果...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术后发生跟痛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8例,采用CT、X线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复位质量(根据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情况判断复位效果),采用超声测量手术前后及取内固定前跟下脂肪垫厚度,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分。分析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的恢复对患者术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9~25个月的随访。入院后第2天患侧跟下脂肪垫厚度与健侧比较明显增厚(P〈0.001)。跟骨长度或宽度恢复者术后跟垫恢复、AOFAS评分及优良率明显优于未恢复者,前者取内固定前跟垫厚度均与健侧跟垫厚度接近,且均明显薄于后者(P〈0.05)。而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恢复者与未恢复者间术后跟垫厚度恢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中长、宽的恢复的好坏决定了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的幅度,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的恢复对跟下脂肪垫的恢复影响不大,而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又可导致术后跟痛症的发生。因此术中尽可能地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对术后跟垫厚度恢复及减少术后跟痛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复位质量 跟下脂肪垫厚度 跟痛症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明 曾浪清 陈云丰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85-289,共5页
临床上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PHF)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对于此类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移位性PHF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有经皮克氏针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及肩关节置换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 临床上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PHF)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对于此类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移位性PHF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有经皮克氏针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及肩关节置换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骨质量、患者身体条件与自身要求等。该文就PHF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治疗 内固定 肩关节置换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中重建内侧柱支撑方法 被引量:20
8
作者 买买提艾力.吐尔逊 陈云丰 曾浪清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7-10,32,共5页
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移位的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常用方法之一,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除了局部骨质疏松外,缺乏内侧柱支撑是影响内固定力学稳定性及引起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同样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 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移位的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常用方法之一,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除了局部骨质疏松外,缺乏内侧柱支撑是影响内固定力学稳定性及引起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同样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内侧缺乏支撑的患者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骨折复位丢失比例以及螺钉穿出和松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内侧有支撑的患者。因此,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重建其内侧柱支撑以及增强内固定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内侧骨皮质支撑、内侧支撑螺钉运用、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局部骨水泥填充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这些方法在维持并增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稳定性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该文就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中重建内侧柱支撑方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定钢板 内侧柱支撑
下载PDF
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研制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曾浪清 曾路路 +5 位作者 陈云丰 刘燕洁 杨辉 林志荣 张闻 魏海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7-414,共8页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模型。其中,A组用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B组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缝线缝合固定,小结节同时加用1枚3.5 mm空心螺钉固定。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冈上肌牵拉实验及大、小结节抗拉实验测试。结果肩胛下肌牵拉实验:A组在18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均明显小于B组(P<0.05)。冈下肌及小圆肌牵拉实验:两组在15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牵拉实验:两组在9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抗拉实验:A组失效载荷明显大于B组,且A组失效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大结节抗拉实验:两组在失效载荷、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肱骨小结节的固定效果较缝线+空心钉螺钉固定更坚强,具有能同时固定大、小结节的优势。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复杂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有限切开复位顺行与逆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浪清 曾路路 +2 位作者 蒋煜文 陈阳 刘燕洁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696-696,共1页
2008年2月~2016年10月,我们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顺行与逆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41例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10~16岁。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顺行克氏针固定20例和逆行克氏... 2008年2月~2016年10月,我们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顺行与逆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41例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10~16岁。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顺行克氏针固定20例和逆行克氏针固定2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 d。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或臂丛+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①顺行固定:选用1.5~2 mm的克氏针,在骨折端内侧3~4 cm处做1 cm横切口,在骨折内端开口、顺行进针。另切开骨折部位,显露骨折端,复位后直视下使克氏针通过骨折部位2~3 cm。在内侧端折弯克氏针后剪断,在锁骨外保留约0.5 cm,尾部转向下、埋于皮下。②逆行固定:先于骨折部位垂直骨干做1.5~2 cm切口。显露骨折端,选用2~2.5 mm的克氏针,经锁骨远折端断面髓腔逆行置入,从锁骨外侧端后方经皮出针。然后直视下复位骨折端,用电钻再将克氏针顺行置入锁骨近折端直达前方皮质,避免克氏针从前方皮质穿出。针尾折弯后剪断、置于皮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 微创 青少年
下载PDF
前后固定与后前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远辉 蒋煜文 +3 位作者 曾浪清 林志荣 向阳 符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63-1867,共5页
目的评价二种复位、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7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伴中大块后踝骨折)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一组,间接复位、经皮从前向后固定(前后固定组,37例);另一组,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 目的评价二种复位、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7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伴中大块后踝骨折)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一组,间接复位、经皮从前向后固定(前后固定组,37例);另一组,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从后向前固定(后前固定组,37例)。最终6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前后固定组34例,后前固定组组35例。分别统计骨折类型、活动度和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6个月(8.5~24个月)。踝关节X线评估显示,后前固定组患者的复位质量明显优于前后固定组,两组患者分别有65.7%和38.2%完成优秀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前后固定组背屈平均限制(5.91±0.67°)略低于后前固定组(6.47±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有5例深静脉血栓,前后固定组3例,后前固定组2例;后前固定组中有1例浅表伤口感染,用抗生素和局部伤口换药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后踝骨折在从后向前固定中能直视下复位,达到更好的复位和固定;间接复位,从前往后固定有更好的功能结果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固定方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闭合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远辉 蒋煜文 +2 位作者 向阳 曾浪清 邓海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9期115-117,共3页
目的:将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用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治疗中,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珠海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分组研究,以缝合方式差异将其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 目的:将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用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治疗中,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珠海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分组研究,以缝合方式差异将其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行经皮闭合缝合,对照组行开放缝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8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2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应用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经皮闭合缝合手术时间相对更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更少,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闭合缝合 开放缝合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下载PDF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束志勇 詹鹏 曾浪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6期32-33,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6例)与B组(40例)。A组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6例)与B组(40例)。A组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结果 A组患者优良率为100.0%,明显高于B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采用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方法 ,具有微创治疗优势,且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 临床应用 效果
下载PDF
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常规内固定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愈合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向阳 雷建平 +2 位作者 曾浪清 林志荣 张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常规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其对患者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乱数表法随机择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镜湖医院所收治的64... 目的:分析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常规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其对患者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乱数表法随机择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镜湖医院所收治的64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予以3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内固定术治疗,另32例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常规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改善其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内侧柱支撑重建术 内固定 肢体功能
下载PDF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15
作者 束志勇 詹鹏 曾浪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4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57例已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固定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5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24±22.25)m...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57例已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固定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5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24±22.25)min,术中出血量为(46.28±3.72)ml。治疗优的患者96例,良的患者42例,可的患者10例,差的患者9例;优良率为87.90%。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被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46
16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唐三元 杨辉 魏海峰 宋文奇 王磊 潘垚 张闻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不同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并完整随访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46例,女84例;年龄18~88岁,平均56.1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不同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并完整随访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46例,女84例;年龄18~88岁,平均56.1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6例,三部分骨折52例,四部分骨折22例。根据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4组:骨皮质解剖复位组60例,多枚螺钉置入组12例,单枚螺钉置入组17例和无支撑重建组41例。末次随访时比较4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头内翻角度、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等。结果130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多枚螺钉置人组、单枚螺钉置入组及无支撑重建组的Constant评分平均分别为(81.2±12.7)、(75.54-9.7)、(69.4±12.1)、(67.5±11.6)分,VAS评分分别为(1.4±1.9)、(1.74-1.6)、(2.54-2.2)及(3.24-2.4)分,肱骨头内翻角平均分别为0.8。4-1.0。、1.4。4-2.3。、3.4。4-6.8。及4.4。4-4.0。,以上项目,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多枚螺钉置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单枚螺钉置人组、无支撑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枚螺钉置入组与无支撑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二次手术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采用内侧骨皮质支撑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当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内侧骨皮质难于复位时,也可通过多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以获稳定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原文传递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重建肱骨颈干角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17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5 位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王赤宇 王磊 刘燕洁 章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测量肱骨颈干角的正常值,探讨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重建肱骨颈干角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382名正常成人的肱骨颈干角。回顺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2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术后患... 目的测量肱骨颈干角的正常值,探讨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重建肱骨颈干角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382名正常成人的肱骨颈干角。回顺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2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术后患侧肱骨颈干角,并以测得的正常成人肱骨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作为参考值,将患者分为内翻复位组(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下限),正常重建组(颈干角位于双侧95%参考值范围内)和外翻复位组(颈干角〉双侧95%参考值范围上限)。随访指标包括患侧肱骨颈干角的变化、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及并发症等。结果国人肱骨颈干角的正常值为136.1°±4.5°,双侧95%参考值范围127.2°-144.9°。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3.8个月。内翻复位组29例、正常重建组90例、外翻复位组9例。末次随访,Constant评分分别平均为70-3分、77.2分和73-2分,VAS评分分别平均为2.8分、1.8分和2.1分,肱骨头内翻角度分别平均为4.2°、1.6°和3.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14-4%和22-2%。正常重建组在功能恢复、VAS评分、术后肱骨头内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内翻复位组。结论术中重建良好的肱骨颈干角是内固定稳定、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内固定失败和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肱骨头内翻复位易导致肱骨头进行性内翻及其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原文传递
内侧柱支撑重建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4 位作者 刘燕洁 陈强 王赤宇 王磊 张闻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临床意义.法问顺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2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4例,女71例;年龄18~88岁,平均54.6岁一旨折根据Nee...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临床意义.法问顺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2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4例,女71例;年龄18~88岁,平均54.6岁一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7例,三部分骨折62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术后X线片所示肱骨近端内侧桂支撑重建情况分为2组:内侧柱支撑重建组(重建组,84例)和内侧柱支撑未重建组(朱莺建组,41例)。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霞建组与未重建组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9±13.0)、(67.3±11.3)分,优良率分别为72.6%、43.9%,平均VAS评分分别为(1.6±2.0)、(3.2±2.4)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2°±3.3°)小于未重建组(4.4°±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二次手术率(4.8%)均较未重建组(34.1%、17.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同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币建肱骨近端内侧杵支撑、骨折端良好复位不仪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翮及内固定失败,而且术后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疗效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5 位作者 王磊 陆叶 张闻 陈强 刘燕洁 章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69-1472,共4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77例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38例;年龄18~81...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77例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38例;年龄18~81岁,平均54.2岁。致伤原因:跌伤47例,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运动伤5例,其他原因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6 d,平均4.5 d。骨折根据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54例,四部分骨折23例。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为(71.1±11.9)分;获优18例,良24例,中25例,差10例,优良率为54.5%。VAS评分为(2.8±2.2)分。2例患者发生骨不连;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2.5%;15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19.5%。结论对于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应争取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减少肱骨头血供破坏,以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4 位作者 刘燕洁 宋文奇 潘垚 张闻 章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采用PHILOS治疗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7例,女39例;年龄24~81岁,平均57.4岁。骨折根据Neer分...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采用PHILOS治疗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7例,女39例;年龄24~81岁,平均57.4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7例,三部分骨折33例,四部分骨折6例。合并伤:肱骨头劈裂骨折4例,盂肱关节脱位4例,均为喙突下脱位。末次随访时按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功能、疼痛等,记录患者患肩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6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8.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76.2分,优良率为71.2%;VAS评分平均为1.8分;患肩活动度:外展平均140°,前举平均145°,外旋平均60°,内旋平均T12水平(髂嵴至T5)。10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5.2%。结论采用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重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骨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