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RI评估针灸、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疗效
1
作者 金娣 曾炳亮 +3 位作者 张联合 周会明 刘佳琦 邓志康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371-373,383,共4页
目的 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评估针灸、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病患者疗效。方法 收集在2022年8月至2023年11月经我院诊断为颈椎病的病人,入组者在住院期间分别进行了针灸、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治疗,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 目的 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评估针灸、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病患者疗效。方法 收集在2022年8月至2023年11月经我院诊断为颈椎病的病人,入组者在住院期间分别进行了针灸、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治疗,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入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行磁共振扫描,测量并计算患者MRI图像上颈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结果 在测量颈椎间盘突出率上,经针灸治疗的41例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程度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患者治疗后颈椎间盘突出较前明显吸收、36例部分吸收,总有效率90.2%;经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治疗的40例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程度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有36例患者部分吸收,总有效率90.0%;针灸与中药包热敷配合超短波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颈椎病的疗效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MRI作为评估方式,针灸及中药热敷配合超短波治疗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 中药热敷 超短波
下载PDF
CT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联合 曾炳亮 +1 位作者 李虹璐 李滋聪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PTC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根据术后转移情况将其分为转移组(n=30)和未转移组(n=70)。术前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增... 目的分析术前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PTC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根据术后转移情况将其分为转移组(n=30)和未转移组(n=70)。术前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CT扫描,计算原发病灶CT值、净增CT值与标准化CT值,并对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患者CT值、净增CT值和标准化CT值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组患者年龄≥50岁、多发灶、被膜侵犯、外侵犯所占比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被膜侵犯、外侵犯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TC患者原发病灶静脉期CT值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作用;年龄≥50岁、被膜侵犯、外侵犯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颈部淋巴结转移 CT值 年龄 被膜侵犯 外侵犯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建立肺孢子菌肺炎的预后模型
3
作者 刘佳琦 曾炳亮 +3 位作者 陈会 夏坤 范兵 李滋聪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肺孢子菌肺炎(PJP)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预后预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使用影像组学方法建立肺孢子菌肺炎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 目的肺孢子菌肺炎(PJP)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预后预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使用影像组学方法建立肺孢子菌肺炎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肺孢子菌肺炎患者60例,根据其治疗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39)与预后不良组(n=21)。对其入院胸部CT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其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计算组学评分,最终构建诊断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模型诊断性能,使用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收益值评估。结果每个ROI中提取396个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后保留9个最佳特征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模型的AUC及95%CI分别为:训练组0.714(0.607~0.891)、验证组0.713(0.595~0.916)。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结论使用影像组学方法建立肺孢子菌肺炎预后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作为预后指标,为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肺孢子菌肺炎 治疗预后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与^(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曾炳亮 廖凤翔 +1 位作者 周牮 林小琪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0期59-61,65,共4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动态增强CT、18F-FDG PET/CT(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为原发性肝癌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研究增强CT图像中肝脏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PET/CT显像肝脏病灶感兴趣区(ROI)最大... 目的分析并比较动态增强CT、18F-FDG PET/CT(PET/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为原发性肝癌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研究增强CT图像中肝脏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PET/CT显像肝脏病灶感兴趣区(ROI)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等综合结果,比较增强CT、PET/CT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36例肝脏病变中,原发性肝癌27例,其他病变9例。增强CT及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4%、56%、70%及63%、44%、58%,而增强CT结合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为89%、67%、83%。结论 PET/CT对原发性肝癌的整体检出率低于增强CT。PET/CT对肝细胞癌尤其高分化肝癌诊断易出现假阴性,而增强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存在明显缺陷,但PET/CT显像结合增强CT能较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增强CT 18F-FDG PET CT
下载PDF
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炳亮 李滋聪 +1 位作者 廖小清 廖凤翔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2例肺内孤立性肿块(恶性肿瘤及良性肿块各41例)的常规CT增强及双源CT增强动、静脉期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碘含量。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结...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2例肺内孤立性肿块(恶性肿瘤及良性肿块各41例)的常规CT增强及双源CT增强动、静脉期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碘含量。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结果无论是动脉期还是静脉期,常规增强的CT值均低于碘基图,差异仅在静脉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组标准化平均碘浓度含量低于良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其鉴别两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良性组和恶性组从40ke V到140ke V均表现为连续递减趋势,其中两组CT值在动、静脉期的各能量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单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对肺部孤立性肿块的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碘图
下载PDF
多影像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炳亮 廖凤翔 +1 位作者 周牮 魏江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1期52-55,59,共5页
目的综合分析增强CT、高分辨率CT(HRCT)及18 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以评价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为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别行动态CT增强、HRCT、PET/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 目的综合分析增强CT、高分辨率CT(HRCT)及18 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以评价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为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别行动态CT增强、HRCT、PET/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这3种方法及两两联合检查对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3种检查方法中PET/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最高,两两联合检查中PET/CT和增强C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且优于任一种单一检查方法。结论多种影像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尤其是PET/CT和增强CT的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早期 CT增强 高分辨率CT PET CT
下载PDF
双源CT能谱成像在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曾炳亮 林小琪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9期45-47,5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在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富血供病变患者(肝癌35例,FNH 17例)的双源CT能谱成像(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系列图像。测量病灶及肝组织等的能谱参...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在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富血供病变患者(肝癌35例,FNH 17例)的双源CT能谱成像(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系列图像。测量病灶及肝组织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两期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组织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化碘浓度(NIC)及病灶与肝组织碘浓度比值(ICRLN)。结果动脉期:FNH与肝癌在40~120keV的CNR随着能量的升高逐渐减少,均在120keV具有最佳的CNR;NIC及ICRLN值FNH均显著高于肝癌(P<0.05)。门脉期:在40~120keV,FNH的CNR逐渐减少,在40keV具有最佳的CNR,而肝癌则是先增加再逐渐减少,在80keV具有最佳的CNR;NIC及ICRLN值FNH均显著高于肝癌(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可提高FNH及肝癌的检出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局灶性结节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曾炳亮 桂绍高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瘤患者及3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源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比较两者的CT值、碘覆盖值(CTo A)、标准化平均碘浓度(NIC...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瘤患者及3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源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比较两者的CT值、碘覆盖值(CTo A)、标准化平均碘浓度(NIC)、碘浓度差(IC)、碘浓度均一化比值(HRIC)及单能谱图像上淋巴结CT值差别。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淋巴瘤组淋巴结的平扫CT值、动静脉CT值分别与平扫CT值差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淋巴结,3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o A、IC、HRIC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NIC无显著差异(P>0.05)。淋巴瘤组淋巴结在单能量图像上CT值较转移性淋巴瘤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可提高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转移性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碘图 能谱成像
下载PDF
肝脏继发性结节肿块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炳亮 胡少波 +1 位作者 陈俊清 陈志坚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983-986,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CT 12例,MRI 8例,同时行CT、MRI检查5例。结果 25例...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CT 12例,MRI 8例,同时行CT、MRI检查5例。结果 25例均有肝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史,肝脏单发病灶6例、多发19例,其中单发结节4例、肿块1例,多发结节8例,多发结节及肿块12例,平扫密度或信号均匀23例、不均匀2例,增强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均匀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各1例。结论肝脏结节肿块型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对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继发 计算机断层 磁共振成像 肝脏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10
作者 曾炳亮 魏江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3年第10期91-93,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SFT的MSCT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SFT的MSCT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CT平扫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多层螺旋CT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双能量CT对别嘌醇片及非布司他治疗痛风石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滋聪 王川红 +1 位作者 曾炳亮 林小琪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466-1468,共3页
目的双能CT(DECT)对尿酸钠(尿酸盐)晶体沉积物进行高精度检测和定量,并对治疗前后的痛风患者晶体沉积情况,与血尿酸情况做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痛风患者32例,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经临床诊断慢性痛风石性关... 目的双能CT(DECT)对尿酸钠(尿酸盐)晶体沉积物进行高精度检测和定量,并对治疗前后的痛风患者晶体沉积情况,与血尿酸情况做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来自江西省人民医院痛风患者32例,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经临床诊断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足踝关节痛风石双能量CT扫描。分别服用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前后进行血尿酸水平检查,双能量CT对足踝关节成像测定晶体的存在和总体积,并根据血尿酸水平和痛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服用非布司他治疗组(18例),服用别嘌醇治疗组(14例)。在降尿酸治疗前后行进双能量CT扫描测量尿酸盐结晶的体积变化,非布司他组达标率为88.8%,卡方值为8.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别嘌醇组达标率为42.8%。非布司他组降尿酸治疗之前血尿酸水平为(598.7±32.1)μmol/L,痛风石体积(20.82±18.72)cm3。对照别嘌醇组降尿酸治疗前,血尿酸水平为(568.5±48.6)μmol/L,痛风石体积为(15.87±13.54)cm3,降尿酸治疗之前两组血尿酸及痛风石体积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手段治疗后血尿酸和尿酸盐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布司他组降尿酸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为(356.9±15.6)μmol/L,痛风石体积(3.52±2.13)cm3。别嘌醇组降尿酸治疗后血尿酸平均水平为(433.8±38.6)μmol/L,痛风石体积为(13.41±6.58)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较别嘌醇具有更好的降低血尿酸水平、缩小痛风结晶体积的能力,对于长期痛风结晶体积的控制具有更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痛风 非布司他 别嘌醇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凤翔 陈小华 +2 位作者 朱忠福 曾炳亮 骆柘璜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评估淋巴瘤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淋巴瘤并行放化疗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随访1个月以上。结果 20例患者中9例在治疗过程中行PET/CT检查,提示代谢减低30%以上者预...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评估淋巴瘤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淋巴瘤并行放化疗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随访1个月以上。结果 20例患者中9例在治疗过程中行PET/CT检查,提示代谢减低30%以上者预后良好,且代谢降低越早、越多,预后越好;11例在治疗结束后行PET/CT检查,9例阴性者仅1例复发,而2例阳性者全部复发。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很好地评价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且可早期预测治疗效果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脱氧葡萄糖 PET CT 疗效评估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鼻咽癌疗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廖凤翔 吴梨兵 +1 位作者 骆柘璜 曾炳亮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鼻咽癌的治疗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经鼻咽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行放射治疗后(部分合并化疗)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在治疗结束后行18F-FDG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鼻咽癌的治疗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经鼻咽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行放射治疗后(部分合并化疗)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在治疗结束后行18F-FDG PET/CT检查,通过视觉判断及半定量分析(SUV值)比较治疗前后病变代谢和范围的变化来评价鼻咽癌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放疗结束后2-3个月复查PET/CT,42例患者中,28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3例进展。治疗结束后,CT显示26例有残余病变,PET阳性者14例,10例为真阳性,4例因炎性反应而产生假阳性;PET阴性者12例,10例为真阴性,2例为假阴性。PET/CT和CT对鼻咽癌治疗后残留肿块鉴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是83%、71%、77%和75%、30%、5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鼻咽癌PET阳性者PFS率为35.7%;而PET阴性者PFS率为78.6%,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鼻咽癌的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残存肿瘤与坏死、纤维化的鉴别明显优于CT,治疗结束后PET阳性是日后肿瘤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葡萄糖 PET/CT 鼻咽癌 疗效评估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志坚 胡少波 曾炳亮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均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就诊,1例右上肢疼痛,1例左下肢疼痛,余2...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均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就诊,1例右上肢疼痛,1例左下肢疼痛,余29例无明显症状;单发12例,多发19例;首发15例,复发16例;躯干20例,四肢8例,颌面部2例,头皮1例;合并肺转移5例;密度均匀25例,密度不均匀6例,边界清晰23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6例,侵犯横纹肌10例;增强扫描12例,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综合分析,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表现 计算机断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探讨3.0MRI T1-map成像技术在肩关节上盂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桂绍高 万芳 +3 位作者 李明智 严婷 黄婷 曾炳亮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221-122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3.0 MRI未注入造影剂T1-map成像技术评估肩关节上盂唇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肩关节上盂唇损伤的患者组(男/女=21:12;年龄22-92岁,平均56.2岁)和33名健康对照组(男/女=20:13;年龄17-80岁,平均52.1岁),两组均采用S... 目的探讨应用3.0 MRI未注入造影剂T1-map成像技术评估肩关节上盂唇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肩关节上盂唇损伤的患者组(男/女=21:12;年龄22-92岁,平均56.2岁)和33名健康对照组(男/女=20:13;年龄17-80岁,平均52.1岁),两组均采用Siemens超导MR扫描仪(3.0T)进行肩关节MRI常规扫描及T1-map成像。对两组肩关节上盂唇软骨T1-map彩图色阶变化的观察,并测量T1值,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肩关节上盂唇软骨在T1-map上呈均匀的浅绿色区域。病例组中有33例肩关节上盂唇在T1-map出现斑片状黄色、红色区域,T1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肩关节上盂唇软骨的平均T1值为(955.2±55.7)ms,病例组肩关节上盂唇软骨的平均T1值为(1767.5±111.3)ms,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肩关节上盂唇软骨T1值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T1-map成像技术对肩关节上盂唇损伤诊断是可行的,对肩关节上盂唇损伤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肩关节上盂唇损伤 磁共振成像T1-map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非瞳孔阻滞性前房角关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岚 曾炳亮 谢程阳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187-1189,1197,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非瞳孔阻滞型的原发性前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0例36只眼,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前和术后1月、术后6月测量房角宽度和虹膜厚... 目的观察和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非瞳孔阻滞型的原发性前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0例36只眼,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前和术后1月、术后6月测量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观察房角粘连情况。结果随访6~28月,平均13.5月。术后1月房角开放距离(AOD500)较术前明显增大。前房深度(ACD)增宽,周边虹膜变薄,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术后6月以上前房角参数无回退。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下降,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例7只眼(19.4%)出现高眼压及前房角进行性粘连。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是治疗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 非瞳孔阻滞
下载PDF
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滋聪 范兵 +5 位作者 张华 熊昌辉 刘佳琦 曾炳亮 刘小红 李宗梁 《江西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890-89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影像学上病灶的吸收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包含多家医院确诊为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3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是(50±13.6)... 目的通过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影像学上病灶的吸收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包含多家医院确诊为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3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是(50±13.6)岁,每位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CT扫描,平均总疗程(22.0±5.3)天,对这些病例临床表现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磨玻璃影、实变、结节、网格状改变、索条灶是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见的CT表现。对于NCP中普通型及重型肺炎患者来说,磨玻璃病灶的吸收是最好的,实变、结节、索条灶、网格状改变之间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泡组病灶吸收较小叶间隔组更好。结论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时进行的CT检查中显示,大部分病变有一定的吸收,少数病人病灶未有明显吸收,说明部分病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损害,尽早治疗对于NCP非常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治疗
下载PDF
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的疗效
18
作者 李岚 曾炳亮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9年第1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的的临床疗效及其成功和失败的机制。方法对8例(8只眼)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患者采用Nd:YAG激光治疗。观察8例(8只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视力、眼压及中央前房深度。结果 6例(...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的的临床疗效及其成功和失败的机制。方法对8例(8只眼)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患者采用Nd:YAG激光治疗。观察8例(8只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视力、眼压及中央前房深度。结果 6例(6只眼)中,治疗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04,治疗后1个月矫正视力为指数~0.3;治疗后1个月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2只眼)前房仍浅,眼压没有下降,其中1例发生脉络膜脱离,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后前房加深,眼压下降;1例行人工晶体取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加深,眼压下降。结论 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继发恶性青光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人工晶状体眼 ND:YAG激光 疗效
下载PDF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万承凤 张萍萍 曾炳亮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10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肠结核(ITB)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5例CD(CD组)、20例ITB(ITB组)患者的CTE影像表现,并对2组的影像征象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组中,多节段跳跃性病...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肠结核(ITB)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5例CD(CD组)、20例ITB(ITB组)患者的CTE影像表现,并对2组的影像征象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组中,多节段跳跃性病灶24例,系膜缘增厚20例,假憩室征8例,分层强化5例,回盲瓣闭塞15例,淋巴结沿肠系膜根部均匀分布23例,肠外表现:"梳状征"23例、肠周脂肪密度增高21例、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12例,肠外并发症:蜂窝织炎7例、肠外脓肿7例、瘘管7例、肠梗阻8例。ITB组中,肠壁环形对称性增厚18例,回盲瓣挛缩或回盲瓣口固定开放12例,肠系膜淋巴结改变:淋巴结沿右结肠动脉分布为主10例、中心坏死6例,腹膜改变:腹膜、网膜增厚5例、环形强化结节2例。CD组多节段跳跃性病灶、系膜缘增厚、系膜对称性增厚、假性憩室征、分层强化、回盲瓣挛缩或固定开放、回盲瓣闭塞和肠系膜淋巴结为均匀分布、沿右结肠动脉分布为主、中心坏死,腹膜、网膜增厚,环形强化结节、"梳状征"、肠周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蜂窝织炎、脓肿、瘘管、肠梗阻所占比例与IT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TE在CD、ITB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小肠造影术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空洞收缩率与良恶性空洞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张华 占永红 +1 位作者 张晶 曾炳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994-2997,共4页
目的探讨空洞收缩率与良恶性空洞的关系,以期为良恶性空洞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肺部空洞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空洞良恶性,将其分为良性组(20例)和恶性组(22例)... 目的探讨空洞收缩率与良恶性空洞的关系,以期为良恶性空洞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肺部空洞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空洞良恶性,将其分为良性组(20例)和恶性组(22例)。对患者进行CT扫描,测量空洞左右最大径及空洞前后最大径,计算空洞左右、前后径收缩率及空洞收缩率。结果良性组空洞左右径收缩率(1.14±0.15)与恶性组(1.01±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5,P=0.002)。良性组空洞前后径收缩率(1.13±0.10)大于恶性组(1.0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8,P<0.001)。良性组空洞收缩率(1.29±0.25)大于恶性组(1.0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3,P<0.001)。结论空洞收缩率可以用于鉴别良恶性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空洞 收缩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