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PH-23环氧树脂/预浸料的等温固化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曾理然 湛利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3-195,共3页
针对预浸料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的特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碳纤维/YPH-23环氧树脂预浸料的DSC曲线,并与纯树脂的DSC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浸料的DSC曲线与纯树脂存在差异;预浸料在130-160℃范围内的固... 针对预浸料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的特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碳纤维/YPH-23环氧树脂预浸料的DSC曲线,并与纯树脂的DSC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浸料的DSC曲线与纯树脂存在差异;预浸料在130-160℃范围内的固化反应符合自催化固化反应模型,固化反应活化能为45.560kJ/mol;预浸料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实际复合材料制造成型过程中的特征,可为实际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预浸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
下载PDF
捻子条填充量对T型件成型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邹靖 湛利华 +2 位作者 张泳安 曾理然 李树健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5,共6页
加筋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复合材料承力构件,而加筋结构三角空隙必须使用捻子条进行填充,捻子条的填充效果会显著影响加筋结构的成型质量。为优化捻子条填充量计算公式,提高加筋结构成型质量,分别在三种拐角曲率半径的T型件中填充不同... 加筋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复合材料承力构件,而加筋结构三角空隙必须使用捻子条进行填充,捻子条的填充效果会显著影响加筋结构的成型质量。为优化捻子条填充量计算公式,提高加筋结构成型质量,分别在三种拐角曲率半径的T型件中填充不同体积的捻子条,并通过对T型件R区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索了不同捻子条填充体积对T型件R区成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捻子条体积远小于理论填充体积时,R区与腹板结合处容易产生分散孔隙,并且在捻子条与蒙皮结合区域产生较为严重的分层;而当捻子条体积大于三角空隙体积时,R区的孔隙和分层缺陷得到显著改善,但捻子条填充量过大会使蒙皮壁板出现纤维褶皱和下沉等缺陷;并依据实验分析结果确定捻子条填充量修正系数为0.9,最终得到捻子条填充体积公式:V=0.9(R+nh)2(2-π/2)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捻子条 填充量 T型件 成型质量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对“三反”运动的宣传动员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兵 曾理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3-79,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于国际环境复杂、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以及国内财政危机的背景,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三反”运动与《人民日报》宣传动员密不可分。《人民日报》走群众路线,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亲近读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于国际环境复杂、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以及国内财政危机的背景,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三反”运动与《人民日报》宣传动员密不可分。《人民日报》走群众路线,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亲近读者的体裁满足大众需要,将政党意志与方向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民众,鼓励群众积极检举腐败行为,促使有错误行为的单位与个人展开自我检讨与反思,实现了社会化宣传效果,为中共树立执政权威,巩固新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反” 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 社会动员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实践推进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兵 曾理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以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各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工作中注重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强调多种学科和实践活动形式交叉运用;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实践活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协同效应... 以实践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各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工作中注重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强调多种学科和实践活动形式交叉运用;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实践活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协同效应;依据学校特色将专业性与职业性结合,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项目化实践模式;立足地域环境,打造学校、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的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亦遇到诸如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实施方案不够完善,供需结构不够合理,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亟待以育人育才为导向实现实践活动立体化;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推动实践活动特色化;以制度规范为抓手保障实践活动长效化,最终实现以实践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入脑入心 优化路径
下载PDF
复合材料孔隙形成机理、影响机制及实验表征(英文)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树健 湛利华 +2 位作者 陈蓉 曾理然 周源琦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82-2286,共5页
针对常见的复合材料孔隙问题,从机械夹杂形核理论与经典形核理论分析了孔隙的形成与影响机制,并通过具体实验对孔隙形貌、分布、大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纤维浸润性差、蒸气分子的滞留及交联反应时的分子挥发是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针对常见的复合材料孔隙问题,从机械夹杂形核理论与经典形核理论分析了孔隙的形成与影响机制,并通过具体实验对孔隙形貌、分布、大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纤维浸润性差、蒸气分子的滞留及交联反应时的分子挥发是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较低固化压力条件(0.0~0.2 MPa),对复合材料内部孔隙的消除作用不大,随固化压力提高,复合材料孔隙率及孔隙大小下降明显;孔隙率、孔隙大小与系统压力存在幂函数递减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孔隙 影响机制 实验表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