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壕堑战”——性/两性问题与陈映真《华盛顿大楼》的“常”与“变”
1
作者 曾笏煊 《华文文学》 2022年第4期74-81,共8页
本文将《华盛顿大楼》系列放置于台湾战后社会语境和陈映真文学创作脉络中加以考量,认为该系列中的性/两性问题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联结,既延续又发展了早期小说通过性/两性问题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左翼理想主义的探讨,并呈现出对... 本文将《华盛顿大楼》系列放置于台湾战后社会语境和陈映真文学创作脉络中加以考量,认为该系列中的性/两性问题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联结,既延续又发展了早期小说通过性/两性问题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左翼理想主义的探讨,并呈现出对跨国资本主义时代新兴症候的反思。该系列的女性书写反映出第三世界女性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结构性位置和困境,其境遇由国族、性别、阶级等诸多结构关系相叠加而形成,她们比男性更具反抗的能动性,但这只能延缓却无法阻止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该系列延续了早期小说借由性/两性问题对男性主体展开批评的反思路径,但这一时期具有朴素国族意识或禁欲主义倾向的男性主体与左翼理想逐渐脱钩,也回避了质疑台湾“内战·冷战”历史结构的困难。该系列在社会批判和艺术审美两个层面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詹姆逊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严重分裂甚至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资本主义 两性 陈映真 《华盛顿大楼》
下载PDF
流动的中国:《雄狮少年》中的视觉景观与青年叙事
2
作者 曾笏煊 《粤海风》 2022年第3期55-60,共6页
《雄狮少年》中的视觉景观与青年叙事反映了中国想象的变迁与流动。影片接续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自强叙事,追求视觉景观民族化的审美自觉,却又陷入自我表述的困境。从乡镇、广州到上海浦东,影片中流动的乡城景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 《雄狮少年》中的视觉景观与青年叙事反映了中国想象的变迁与流动。影片接续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自强叙事,追求视觉景观民族化的审美自觉,却又陷入自我表述的困境。从乡镇、广州到上海浦东,影片中流动的乡城景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动态变迁的缩影,既表征着国人对现代性的不懈追寻,又含有对前者的审视与批评。面对中国新生代青年与宏观社会历史脱钩的倾向,《雄狮少年》试图缓和“乡镇青年”的不安与创痛,在表达温情的同时重建青年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秩序之间的有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中国《雄狮少年》景观 青年
下载PDF
重塑市民:1949年后老舍话剧中的“人民文艺”构想
3
作者 曾笏煊 《文学评论》 2024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更1949年后,老舍以话剧探讨革命如何在城市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难题,呼应了“人民文艺”的建构。受阶级出身、交往人群和宗教信仰影响,“下九流”的翻身和“翻心”构成老舍革命认同及话剧叙事的核心,他借此超越早年的文化主义思... 更1949年后,老舍以话剧探讨革命如何在城市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难题,呼应了“人民文艺”的建构。受阶级出身、交往人群和宗教信仰影响,“下九流”的翻身和“翻心”构成老舍革命认同及话剧叙事的核心,他借此超越早年的文化主义思想,试图完成“思”与“信”的统合。作为“有机知识分子”,老舍斡旋于革命与市民之间,并力图深化、拓展启蒙叙事。市民的“劳苦大众化”是老舍话剧写人状事的基本法则,他既尝试着结合真实性与理想性,讲述市民在革命实践中成长为“新人”的故事,又塑造出一批非典型、有缺陷的另类“新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市民 老舍 话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