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龄化对斜坡行走时下肢关节功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杨子涵 闫松华 +1 位作者 张宽 曾纪洲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3-603,共1页
目的斜坡步行时会对肌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潜在的跌倒风险。因此了解步态如何适应斜坡很重要。目前老年人在斜坡行走时的步态改变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从关节功的角度分析老年人斜坡行走时的步态变化,揭示年龄对斜坡步态的影响。... 目的斜坡步行时会对肌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潜在的跌倒风险。因此了解步态如何适应斜坡很重要。目前老年人在斜坡行走时的步态改变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从关节功的角度分析老年人斜坡行走时的步态变化,揭示年龄对斜坡步态的影响。方法受试者为10名青年与10名老年人。通过动作捕捉镜头及测力台同步采集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每人每坡度采集3次有效数据,并计算关节功的产生和吸收(单位:W/Kg)。应用统计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在不同坡角下(-6°、0°、+6°)的结果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义为0.05。结果下肢关节功除了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负功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其余下肢关节功均具有显著的坡度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最大差异为髋关节,其中髋正功交互作用显著(-6°:(0.24±0.03 vs 0.57±0.04,青年相对老年);0°:(0.31±0.02 vs 0.87±0.06);6°:(0.43±0.03 vs 1.55±0.11),P<0.05)。髋负功交互作用显著(-6°:(0.21±0.02 vs 0.62±0.06);0°:(0.14±0.01 vs 0.34±0.05);6°:(0.09±0.01 vs 0.19±0.04),P<0.05)。结论受年龄影响,老年人上坡时为推进增加正功、下坡时为稳定控制增加负功。功的产生高达年轻人的3.6倍。这可能会诱发下肢关节的损伤发生,如膝骨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关节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膝骨关节炎 跌倒风险 动力学数据 动作捕捉 踝关节 同步采集
下载PDF
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曾纪洲 曲铁兵 +6 位作者 于振山 张亚奎 潘江 石逸杰 张雪梅 陈学明 刘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62例(115膝,男:女:35:27),膝关节半月板、胫骨无疾病和畸...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62例(115膝,男:女:35:27),膝关节半月板、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成年华北地区中国人,年龄20~74岁,平均45.6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3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MR机获得经内侧平台中点的矢状位像,并按照Jenny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结果]男63膝,左侧33膝,右侧30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2.7±1.8)°,右侧(2.9±1.7)°,平均(2.9±1.8)°。女52膝,左侧27膝,右侧25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3.5±1.7)°,右侧(2.8±1.6)°,平均(3.2±1.7)°。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A组平均(3.6±1.6)°,B组平均(2.7±1.8)°,C组平均(2.8±1.7)°。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平均(3.0±1.7)°,范围是0°~6.2°,大于西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关节成型术 置换 中国
下载PDF
三维重建胫骨近端模型及其线性参数 被引量:2
3
作者 曾纪洲 石逸杰 +5 位作者 曲铁兵 于振山 张亚奎 杜光伟 陈学明 张雪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3241-3246,共6页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经常发现胫骨近端截骨后,在选择胫骨假体时出现胫骨截骨面与假体覆盖不匹配的情况。这除了手术技术因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根据西方人群解剖学特征设计的胫骨平台假体在形态学上与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的解...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经常发现胫骨近端截骨后,在选择胫骨假体时出现胫骨截骨面与假体覆盖不匹配的情况。这除了手术技术因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根据西方人群解剖学特征设计的胫骨平台假体在形态学上与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的解剖特征存在差异。目的:建立华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近端三维模型,获得胫骨近端线性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面抽样调查,病例来自2007-02/10北京潞河医院骨科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对象和材料:北京潞河医院骨科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62名志愿者115个正常膝关节入选。所有志愿者均久居华北地区。男35例,女27例;年龄20~74岁。甲醛防腐处理的中国人尸体,膝关节无明显骨骼发育畸形,骨质无明显退变,无内外翻畸形。尸体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方法:对62名志愿者115例正常膝关节进行MR矢状位扫描,胫骨近端三维重建后对各个截面的横径、前后径进行测量,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尸体胫骨扫描后对尸体胫骨进行测量,与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相应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胫骨近端截面横径,距离内外侧平台边缘10%,20%,30%点的前后径(Y1M、Y2M、Y3M、Y1L、Y2L、Y3L),外、内侧平台相应百分点前后径的比值。结果:截骨面横径Y=-0.654X+76.291,X为截骨厚度。在截骨厚度相等的情况下,男性横径大于女性,均数之差5.038~6.662mm。在截骨面上,距内、外侧平台边缘10%、20%、30%处的前后径依次为Y1M、Y2M、Y3M、Y1L、Y2L、Y3L,Y1M=-0.340X+40.318,Y2M=-0.425X+50.373,Y3M=-0.455X+53.742,Y1L=-0.211X+36.547,Y2L=-0.247X+42.583,Y3L=-0.256X+43.355。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大于外侧,从平台的边缘到中心,这种差异性增加。随着截骨厚度的增加,内、外侧平台前后径的差异减少。在截骨厚度8mm时,内、外侧平台从周缘向内依次10%、20%、30%处的前后径之比分别是1:0.9273、1:0.8653、1:0.8274,没有性别差异性。男性的前后径大于女性,均数之差为2.323~3.027mm。尸体胫骨上手工测量与三维重建胫骨近端模型上测量的线性参数误差为1.431mm。结论:MRI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大小稍有偏差,但可以接受。胫骨近端线形参数个体差异性较大,与西方人比较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不置换髌骨的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曾纪洲 成文浩 +5 位作者 潘江 于振山 张亚奎 陈学明 张星火 曲铁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71膝)行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56例(62膝),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40.00...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71膝)行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56例(62膝),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40.00±8.02)个月。活动度从术前平均(67.52±9.17),°改善到术后平均(125.62±9.01)°。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前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5.8±12)分,术后平均为(91.4±13)分,优24例,良26例,中6例,优良率达89.28%。结论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能获得膝关节高屈曲度,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屈曲 后稳定 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 假体
下载PDF
NexGen LPS-Flex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纪洲 石逸杰 +5 位作者 于振山 张亚奎 潘江 陈学明 张星火 曲铁兵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41例(47膝)行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膝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32例(38膝),时间12~42(28.03±... 目的探讨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41例(47膝)行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人工膝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32例(38膝),时间12~42(28.03±8.86)个月。活动度从术前平均67.45°±10.50°改善到术后平均125.68°±10.14°。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4.7分±11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90.3分±12分;根据HS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达93.75%。结论高屈曲型NexGen LPS-Flex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屈曲 后稳定 膝关节/外科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三维重建胫骨近端模型及其角度参数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纪洲 曲铁兵 +5 位作者 石逸杰 于振山 张亚奎 潘江 张星火 陈学明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建立华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近端三维模型,获得胫骨近端角度参数。方法对62名志愿者115例正常膝关节进行MR矢状位扫描,胫骨近端三维重建后对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胫骨角进行测量,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尸体胫骨... 目的建立华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近端三维模型,获得胫骨近端角度参数。方法对62名志愿者115例正常膝关节进行MR矢状位扫描,胫骨近端三维重建后对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胫骨角进行测量,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尸体胫骨扫描后对尸体胫骨进行测量,与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相应角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为11.19°±3.46°(范围:0°~19.31°),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8.12°±3.08°(范围:0°~17.83°),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大小与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性,内侧平台后倾角大于外侧。胫骨角为95.82°±2.25°(范围:92.72°~99.13°),与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性,但随着年龄增大,胫骨角有增大的趋势。尸体胫骨上手工测量与三维重建胫骨近端模型上测量的角度参数的平均误差为0.753°。结论MRI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形态稍有偏差,但可以接受。胫骨近端角度参数个体差异性较大,与西方人比较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中国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旭 张林 +3 位作者 赵增同 高丽 张亚奎 曾纪洲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背景:心理因素(如害怕疼痛和恐动症)所致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术后康复,在影响治疗结果方面与抑郁症具有协同相互的作用。目的:探讨中国患者TKA后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 背景:心理因素(如害怕疼痛和恐动症)所致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术后康复,在影响治疗结果方面与抑郁症具有协同相互的作用。目的:探讨中国患者TKA后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单侧TKA的8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化中文版恐动症评分表(TSK)、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数字评定量表(N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评估恐动症、自我效能、疼痛强度、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TKA术后运动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862例患者根据TSK结果分为运动障碍组210例,TSK>37分,发生了TKA术后运动障碍;无运动障碍组652例,TSK≤37分,未发生TKA术后运动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76岁)、教育程度较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较少、自我效能较低和更大的疼痛强度是TKA术后运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KA患者术后出现运动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76岁)、教育程度较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较少、自我效能较低和更大的疼痛强度与TKA患者术后出现运动障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长度均衡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星火 于振山 +1 位作者 张亚奎 曾纪洲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10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均衡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42例(44髋)接受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男24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龄61.5岁(48~72岁)。左髋24例,右髋20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3.5分(46~62分)。术前拍摄双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健...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均衡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42例(44髋)接受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男24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龄61.5岁(48~72岁)。左髋24例,右髋20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3.5分(46~62分)。术前拍摄双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健侧下肢内旋15°,用模板测量髋臼的旋转中心和股骨偏心距,标记出需切除骨距位置。对单侧置换的患者,术中依健侧股骨偏心距重建患侧偏心距;对双侧同时置换的,采用双侧偏心距一致的方法。术中假体试模安装完毕后,测量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大粗隆顶点高度是否一致。麻醉下牵拉患肢测试关节间隙为4~5 mm,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在同一水平等,据此选取人工股骨头的颈长,以避免下肢的不等长。结果经上述方法完成的全髋置换术,36例(83%)下肢长度一致,使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平均随访时间3~1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6分(82~93分)。结论通过术前测量和术中综合应用上述方法,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长度均衡的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全髋置换术 下肢长度均衡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袁华 任文秀 曾纪洲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7年第9期2368-2369,共2页
介绍了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脱位的原因、脱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预防脱位的护理及出院指导。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脱位 护理
下载PDF
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合并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亮 张星火 +3 位作者 于振山 张亚奎 曾纪洲 刘喜波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5期736-738,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动力髋螺钉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HA组),随访2年1个月至4年2个月,平均3年1个... 目的通过比较动力髋螺钉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HA组),随访2年1个月至4年2个月,平均3年1个月,同期行动力髋螺钉手术(DHS组)30例,随访2年1个月至4年5个月,平均3年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术后部分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组在骨质疏松程度、术后部分负重时间上与DH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和骨质疏松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以器官为中心”在骨科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涛 张星火 曾纪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年第7期2-3,共2页
"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作为核心,以此建立的临床教学课程体系。国内外将器官系统为中心设置的课程结构,结合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记忆与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发现问... "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作为核心,以此建立的临床教学课程体系。国内外将器官系统为中心设置的课程结构,结合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记忆与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分析的能力,临床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提高了骨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课程模式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患者下肢肌骨模型步态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佳耕 闫松华 +1 位作者 曾纪洲 张宽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7-355,共9页
目的比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周期站立相下肢肌肉激活规律和膝关节受力。方法基于Open Sim平台建立1名健康受试者和3名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前、术后下肢肌骨模型。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 目的比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周期站立相下肢肌肉激活规律和膝关节受力。方法基于Open Sim平台建立1名健康受试者和3名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前、术后下肢肌骨模型。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测力台采集受试者步行期间下肢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作为输入参数,模拟计算下肢肌肉激活和膝关节受力。结果肌骨模型计算结果与基于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的逆动力学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不同于健康受试者,患者股直肌在承重反应期、支撑相中期激活,3名患者术后股四头肌的激活时间与激活程度较术前明显不同。患者TKA术前关节受力峰值为3. 15、2. 95、3. 43倍身体质量(body weight,BW),支撑相中期维持2倍BW以上载荷。TKA术后关节受力峰值分别2. 09、2. 48和3. 73倍BW。结论所建肌骨模型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该模型今后可为TKA治疗提供生物力学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步态周期 肌骨模型 肌肉激活 关节力
下载PDF
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子坚 闫松华 +4 位作者 李伟 刘艳成 全海英 曾纪洲 张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在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差异,为KOA患者的康复治疗评估提供量化参考。方法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名单侧膝内翻型KOA患者(Kellgren-Lawre...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在步态周期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差异,为KOA患者的康复治疗评估提供量化参考。方法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名单侧膝内翻型KOA患者(Kellgren-Lawrence评分符合Ⅰ~Ⅲ级KOA,左右膝各20人)及20名健康人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采集受试者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峰值、受力时间百分比、冲量,及单足支撑期参数和足轴角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足中部区域所受冲量,左KOA患者(左足98. 57 N·s±38. 58 N·s)和右KOA患者(右足65. 11 N·s±32. 52 N·s)均比健康人(左足45. 53 N·s±12. 69 N·s,右足39. 58 N·s±15. 74 N·s)大60%以上(P<0. 05);患者第1趾区域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40%以上(P<0. 001);患者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比健康人减小27%以上(P<0. 001)。与健康人相比,患者足轴角、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整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均增大(P<0. 05),足跟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和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减小(P<0. 05)。结论单侧膝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足轴角明显增大,整足支撑期阶段时间延长,第1趾和足跟内外侧压力峰值及足中部所受冲量差异尤为显著,这些指标可为KOA患者的康复疗效评估提供量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内翻 步态 足底压力分布 步态周期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杜明明 张宽 +1 位作者 曾纪洲 闫松华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年第3期227-232,238,共7页
目的通过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胫骨平台不同截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计算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聚乙烯衬垫、胫骨截骨面以及胫骨干处的应力分布,探索胫骨平台不同截骨后倾角对胫股关节接触力的... 目的通过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胫骨平台不同截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计算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聚乙烯衬垫、胫骨截骨面以及胫骨干处的应力分布,探索胫骨平台不同截骨后倾角对胫股关节接触力的影响。方法根据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CT及MRI图像,建立术前膝关节三维模型,而后进行模拟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建立胫骨平台0°、3°、6°、9°截骨后倾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Abaqus中进行仿真计算,选择静止站立进行加载,施加轴向载荷300 N。结果随着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的增加,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合力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各部位的应力峰值随之增加。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应力峰值从0°时的4.51 MPa增加到9°时的6.13 MPa;外侧接触应力峰值从3.57 MPa增加到6.02 MPa。胫骨截骨面处的接触应力峰值从0°时的0.84 MPa增加到9°时的1.09 MPa。胫骨干处的应力峰值从0°时的1.97 MPa增加至9°时的3.23 MPa。结论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的增加会加大聚乙烯衬垫、胫骨截骨面、胫骨干处的应力峰值。应力峰值过大会增加假体磨损及松动的风险,使得术后关节疼痛或假体翻修的可能性加大。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直接影响到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有待于开展大量的相关研究,综合探索截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胫骨平台截骨后倾角 有限元分析 接触应力 应力分布
下载PDF
单髁置换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苑博 莫中军 +3 位作者 朱旭 曾纪洲 闫松华 张宽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 建立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术前、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MB-UKA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 目的 建立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术前、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MB-UKA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影像,构建健康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MB-UKA术前、术后模型的有效性。模拟MB-UKA胫骨假体后倾7°手术,将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及力平台相关参数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条件,分别计算外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和聚乙烯衬垫的最大接触应力。结果 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健康膝关节和MB-UKA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MB-UKA术后胫股关节接触应力变化较大,聚乙烯衬垫接触应力远大于对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接触应力。结论 本文所建MB-UKA术前、术后有限元模型较为合理。研究结果为MB-UKA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 胫骨假体 后倾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尺寸和植入位置对股骨胫骨相对位移的影响
16
作者 梁志强 杨子涵 +4 位作者 杜明明 解浩 闫松华 曾纪洲 张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后不同膝关节假体尺寸和植入位置对膝关节股骨胫骨相对位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健康受试者和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术前CT和MRI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采集受...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后不同膝关节假体尺寸和植入位置对膝关节股骨胫骨相对位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健康受试者和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术前CT和MRI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采集受试者步态参数和地面反作用力,使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数据。使用四号、六号和八号PS型假体在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人工膝关节置换,将胫骨假体向关节内外各移动1 mm,分析不同假体尺寸和植入位置在站立位、地面反作用力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时刻的股骨胫骨相对位移。结果在健康受试者模型中,股骨胫骨相对位移极值分别为0.43 mm和0.30 mm。在KOA患者模型中,假体植入位置和假体尺寸都会影响股骨胫骨相对位移。当股骨假体植入中心位置时,不同假体尺寸的股骨和胫骨相对位移峰值不同。当股骨假体向外或向内移动1 mm时,股骨和胫骨之间的相对位移峰值也不同。结论假体中立位植入股骨胫骨相对位移最小。术前对假体尺寸和植入位置进行合理分析和规划有助于提高临床手术效果,医生应尽量避免假体植入偏向膝关节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有限元分析 假体尺寸 假体植入位置 股骨胫骨相对位移
下载PDF
联合应用阿斯匹林、肝素及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7
作者 危小军 赖庆文 曾纪洲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86-387,共2页
关键词 阿斯匹林 肝素 治疗 不稳定心绞痛 硝酸甘油
下载PDF
运动学对线膝单髁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翀 曾纪洲 +1 位作者 张宽 梁志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1-857,共7页
膝单髁置换术后的翻修率和膝关节功能很大程度上与力学对线相关。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机械学对线并未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性化差异,而只是根据胫骨和股骨的机械轴进行截骨和假体植入,可能并非最佳的对线技术。运动学对线... 膝单髁置换术后的翻修率和膝关节功能很大程度上与力学对线相关。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机械学对线并未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性化差异,而只是根据胫骨和股骨的机械轴进行截骨和假体植入,可能并非最佳的对线技术。运动学对线作为一种新兴的对线技术,通过恢复两条运动轴,从三维空间恢复人体自然的关节面方向和膝关节生理软组织平衡,或将成为膝单髁置换术后降低翻修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突破口。本文就运动学对线膝单髁置换术的优点、存在问题和前沿探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单髁置换术 对线技术 运动学对线 机械学对线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66
19
作者 曾纪洲 曲铁兵 +3 位作者 潘江 米学华 高会华 苏庆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47-550,共4页
目的 探讨AO锁骨钩钢板 (clavicularhook -plate ,CHP)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4 5例患者资料来源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 (2 4例 )和北京潞河医院骨科 (2 1例 )。均为AllmanⅢ度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 ,应用CH... 目的 探讨AO锁骨钩钢板 (clavicularhook -plate ,CHP)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4 5例患者资料来源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 (2 4例 )和北京潞河医院骨科 (2 1例 )。均为AllmanⅢ度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 ,应用CHP固定治疗。所有病例均直接修复断裂的肩锁韧带 ,其中 19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 ,2 6例用喙肩韧带代替重建无法直接修复的喙锁韧带。 结果 获随访 4 1例 ,随访时间 3~ 4 7个月 ,平均 2 6个月。术后 15~ 2 0d ,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者恢复工作和体力劳动为术后 2~ 4个月 ,平均 3个月。取出CHP时间为 3~ 10个月 ,平均 5个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和再脱位。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 ,优占 80 .5 % (33 4 1) ,良占 14 .6 % (6 4 1) ,差占 4 .9% (2 4 1)。优良率达 95 .1% (39 4 1)。 结论 CHP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可早期活动肩关节 ,关节功能恢复快 ,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 治疗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损伤机制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6
20
作者 曲铁兵 曾纪洲 +3 位作者 林源 潘江 王进军 康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5-458,共4页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428例(450膝,男∶女=252∶198)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华北地区成人,年龄18~79岁...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428例(450膝,男∶女=252∶198)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华北地区成人,年龄18~79岁,平均43.9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三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CRX线机摄胫腓骨标准侧位像,并按照Danzig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结果男252膝,左侧113膝,右侧139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3.2°±4.4°,右侧10.5°±5.1°,平均11.7°±4.9°。女198膝,左侧85膝,右侧113膝;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左侧11.2°±3.5°,右侧10.6°±4.4°,平均10.8°±4.0°。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度:A组平均11.7°±4.4°,B组平均10.4°±4.7°,C组平均12.3°±4.4°。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大多在9°~13°,平均11.3°±4.5°,最大角度为21°,大于西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正常 左侧 后倾角 临床意义 年龄 成人 华北地区 角度 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