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酸磷钾复合肥与氧化钙调理剂配施对蔬菜酸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江文 周佳 +4 位作者 向华辉 韩珍 曾蔓漫 唐嘉鸿 魏朝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1228,共8页
【目的】合理施肥并采用土壤改良剂是酸性土壤改良和化肥减量途径之一。在紫色土地区,通过研究硝酸磷钾复合肥配施氧化钙调理剂对蔬菜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酸碱度的影响,从而确定酸化蔬菜地最优施肥方案。【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 【目的】合理施肥并采用土壤改良剂是酸性土壤改良和化肥减量途径之一。在紫色土地区,通过研究硝酸磷钾复合肥配施氧化钙调理剂对蔬菜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酸碱度的影响,从而确定酸化蔬菜地最优施肥方案。【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①常规施肥(CK);②天脊调理剂(CT);③天脊硝酸磷钾复合肥(CY);④天脊硝酸磷钾复合肥+调理剂(CYT),分别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花菜和榨菜产量、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施用天脊硝酸磷钾复合肥+调理剂(CYT)处理降低25%~33.3%的化肥施用量下,花菜和榨菜的产量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花菜商品中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19%、28.38%和25.93%(P<0.05);氮、磷、钾的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77%、18%和64.06%(P<0.05);榨菜商品中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9.17%、28.82%和20.10%(P<0.05);氮、磷、钾的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22%、8.78%和53%(P<0.05);此外,花菜和榨菜地天脊硝酸磷钾复合肥+调理剂(CYT)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7和0.3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提高了28.9%和42.6%,榨菜地交换性酸含量降低了2.13%,土壤酸化得到了改善。【结论】硝酸磷钾复合肥配施氧化钙调理剂可提高蔬菜产量、肥料表观利用率、土壤的pH值和交换性钙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在重庆紫色土地区硝酸磷钾复合肥配施氧化钙调理剂是降低农田化肥施用量和调节土壤酸化的一种有效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磷钾复合肥 养分累积吸收量 酸化土壤 偏生产力 肥料利用效率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含岩屑紫色土水分扩散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江文 冉卓灵 +2 位作者 韩珍 曾蔓漫 魏朝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8-185,共8页
紫色土中存在的岩屑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扩散。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 2 mm岩屑上而忽视了<2 mm岩屑的作用。因此,探讨>2 mm岩屑对紫色土水分扩散的影响基础上,明确<2 mm岩屑的作用对完善含岩屑紫色土水分扩散规律的研究具有重... 紫色土中存在的岩屑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扩散。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 2 mm岩屑上而忽视了<2 mm岩屑的作用。因此,探讨>2 mm岩屑对紫色土水分扩散的影响基础上,明确<2 mm岩屑的作用对完善含岩屑紫色土水分扩散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盆地紫色页岩发育的暗棕紫泥土和泥岩发育的红棕紫泥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岩屑粒径(0.25~2,2~5,5~10 mm)和4种岩屑含量(0,30%,50%,70%),利用水平土柱吸渗法测定含岩屑土壤湿润锋变化特征、水分扩散率D(θ)和土壤含水率θ,并拟合D(θ)、Boltzmann参数λ与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暗棕紫泥土,岩屑粒径为2~5 mm时,土壤湿润锋前进速率和D(θ)随岩屑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岩屑粒径为0.25~2,5~10 mm时,土壤湿润锋前进速率和D(θ)随岩屑含量增加逐渐增加。对于红棕紫泥土,岩屑粒径为2~5,5~10 mm,随岩屑含量增加,70%岩屑含量的土壤D(θ)明显大于其余3个岩屑含量的土壤,而30%岩屑含量和50%岩屑含量土壤之间的D(θ)无显著差异,且土壤湿润锋前进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岩屑粒径为0.25~2 mm时,土壤湿润锋前进速率和D(θ)随岩屑含量增加逐渐增加。因此,随岩屑含量提高,土壤水分扩散速率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泥岩发育的土壤水分扩散速率高于页岩发育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 湿润锋 含水率 水分扩散率
下载PDF
水耕条件下两类富钙母岩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归属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松 慈恩 +2 位作者 连茂山 曾蔓漫 胡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8-687,共10页
在重庆境内,遂宁组(J_(3)s)钙质泥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剖面分异多不明显,而石灰岩发育水耕人为土则不尽如此,其原因尚不明确。为此,以上述两类母岩在不同坡位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条件下钙质泥岩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发生... 在重庆境内,遂宁组(J_(3)s)钙质泥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剖面分异多不明显,而石灰岩发育水耕人为土则不尽如此,其原因尚不明确。为此,以上述两类母岩在不同坡位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条件下钙质泥岩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发生特征及系统分类归属,并以有机碳矿化特性为切入点,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从中坡至坡麓,钙质泥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CS)结构面上均仅有少量锈斑且游离铁的垂直分异不明显,而石灰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LS)结构面上有少量至多量锈斑且在不同坡位的分布状况不同,特别是下坡呈酸性的土体中游离铁的下层聚集显著,表明两类母岩发育水耕人为土铁的剖面迁移特征有明显差异。CS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15))显著低于同坡位的LS(P<0.05),较低量的易矿化有机碳使得CS土体中高价铁难以发生还原,铁的剖面迁移不明显,导致不同坡位的CS典型个体均被归为简育水耕人为土;从中坡至坡麓,LS的C_(15)逐级增高,且坡麓的C_(15)显著高于其他坡位(P<0.05),加之受与坡位关联的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其典型个体依次被归为“简育”“铁聚”和“潜育”水耕人为土土类。易矿化有机碳含量可能是决定坡位能否引起富钙母岩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产生类型分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生 系统分类 水耕人为土 有机碳矿化 富钙母岩
下载PDF
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对干湿交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洋洋 慈恩 +2 位作者 李松 曾蔓漫 刘彬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6-644,共9页
【目的】通常恒温恒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衰减,而干湿交替和阶段性扰动(如人为破碎、见光风干等)是否会改变这一趋势?【方法】设置多重干湿交替培养试验,并辅以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阶段性扰动措施,分析多循环干湿交... 【目的】通常恒温恒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衰减,而干湿交替和阶段性扰动(如人为破碎、见光风干等)是否会改变这一趋势?【方法】设置多重干湿交替培养试验,并辅以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阶段性扰动措施,分析多循环干湿交替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特征,探讨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对干湿交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与恒湿(淹水和好气)处理相比,常规干湿交替每次复水和排水后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有显著的激发效应,这种激发效应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增多逐步减弱,培养结束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72.09%和128.48%;见光风干相较于避光风干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26.29%和16.15%,而人为破碎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无显著影响。各阶段难分解有机碳矿化的比例随着干湿交替次数逐渐增加。【结论】循环干湿交替并未改变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随时间延长阶段性衰减的趋势,但衰减幅度有所减缓;见光风干阶段性扰动进一步减缓了衰减趋势,建议用于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的土壤样品应尽量避光风干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矿化 干湿交替 人为破碎 见光风干
原文传递
周期性变温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曾蔓漫 慈恩 +3 位作者 樊晶晶 李江文 翁昊璐 李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5-2442,共8页
在自然状态下,土壤外界的环境温度日变化明显,并呈周期性波动,然而目前有关这种周期性变温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尚无统一观点.为此,以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供试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开展周期性变温对其有机碳矿化... 在自然状态下,土壤外界的环境温度日变化明显,并呈周期性波动,然而目前有关这种周期性变温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尚无统一观点.为此,以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供试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开展周期性变温对其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培养试验涉及温度和水分两个因子,其中,温度设有4个模式,分别为3个恒温(15、20和25℃)、1个周期性变温(15/25℃变温);水分设有2个梯度,分别为70%WHC和淹水.在66 d培养期内,好气和淹水条件下,变温(15/25℃变温)培养的紫色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强度与恒温20℃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可用20℃恒温来评估变温(15/25℃) SOC矿化的影响效应.此外,除恒温15℃,各温度处理均表现为淹水培养的紫色土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好气(70%WHC)培养(P <0. 05).在变温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紫色土有机碳矿化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结合矿化动力学分析可知,淹水条件能有效增加紫色土的易分解碳库大小,但变温不能有效影响紫色土的易分解碳库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周期性变温 水分 紫色土 矿化动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