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存在与时间》之后的解释学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约翰·D.卡普托
曾誉铭(译)
-
机构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
不详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2,共8页
-
文摘
《存在与时间》之后,解释学沿着三条道路前行。后期海德格尔为探索性批判提出"视域"与"前—结构"等概念,这导致他自己的著作不再是解释学;而无视海德格尔自身这种发展的伽达默尔运用了《存在与时间》的基本观点:前理解、解释学循环、现象学视域理论并使之成为"哲学解释学"的基础;德里达则激进地挖掘海德格尔的解构面,批判与拆解环节,并且用它来反对他称之为"在场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其中他包括解释学本身及意义与真理的形而上学。
-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解释学
重演
回返
解构
-
分类号
B089.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卢梭与追求幸福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克里斯托弗·凯利
曾誉铭(译)
-
机构
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6期52-64,192,共14页
-
基金
东华大学青年教师启动资助项目“社会世界的德性与自由:卢梭社会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16-07-0053017)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卢梭的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的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的幸福与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与满足之间的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的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的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的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
关键词
追求幸福
消遣
卢梭
-
Keyword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interval
the distraction
-
分类号
B17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追寻语言的本质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罗曼·雅各布森
曾誉铭(译)
-
机构
哈佛大学哲学系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7期64-65,共2页
-
文摘
《现代外国哲学》总第18辑,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12月,13000字于“在人类话语中,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意义”,利奥纳德·布龙菲尔德在其富有影响的1933年手稿中总结道:“研究声音与意义的这种并列关系也就是研究语言。”一个世纪以前,威廉·冯·洪堡教导说:“声音与意义的联系显而易见,然而,这种联系甚少助其自身得到确切阐释,它经常被人一瞥而过,而更多地总是晦暗莫测。”在古老的语言科学中,这种联系及并列关系是一个永恒而至关重要的问题。
-
关键词
并列关系
上海三联书店
现代外国哲学
布龙菲尔德
威廉·冯·洪堡
不同的声音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