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仅吻合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甲根离断断指再植10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廖贤万 李卫 +5 位作者 刘东波 何藻鹏 韦春荣 曾迪藩 郑玉东 周湘桂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末节甲根部平面以远的离断指应用无需吻合静脉回流的再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9-2022年对10例于末节甲根部平面离断的手指,仅作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而不需吻合静脉的再植修复。结果10例甲根部平面离断手指再植后,全部成活,再... 目的探讨末节甲根部平面以远的离断指应用无需吻合静脉回流的再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9-2022年对10例于末节甲根部平面离断的手指,仅作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而不需吻合静脉的再植修复。结果10例甲根部平面离断手指再植后,全部成活,再植成活率为100%。出院后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再植后成活指体的功能与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结论手指甲根部及以远的指体离断,基本无静脉可吻合。在再植时只吻合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而不吻合静脉的情况下,早期血流及供血通过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达到供血压力平衡、不会导致供血过多,而后重建动静脉网达到正常静脉血液回流,使其成活,术后断指成活情况较好,此方法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根部离断断指 指尖再植 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
下载PDF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8
2
作者 何藻鹏 刘金伟 +3 位作者 李卫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评价患者的临床治...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无异位骨化、桡骨小头坏死、骨折不愈合等现象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64%。结论:针对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取的较满意的骨折复位效果,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的优点,结合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桡骨小头骨折 内固定 螺钉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何藻鹏 李卫 +3 位作者 刘金伟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9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跟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72例(84足)复杂跟骨骨折患者,按床位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3D组,各36例(42足)。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CT检查,并进行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对照组患者直接根据X线...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跟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72例(84足)复杂跟骨骨折患者,按床位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3D组,各36例(42足)。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CT检查,并进行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对照组患者直接根据X线及CT二维图像进行手术,3D组患者进行数字化重建、模拟复位并打印跟骨3D模型,术前钢板预塑形、设计个性化方案再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C臂X线暴露风险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跟骨骨折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提前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手术,对手术起到辅助作用,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跟骨骨折 模型 疗效
下载PDF
跨跟骰关节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跟骰关节损伤累及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何藻鹏 刘金伟 +3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曾迪藩 刘东波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究伴跟骰关节损伤的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跨跟骰关节锁定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法干预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单侧伴跟骰关节损伤的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40例,采... 目的 探究伴跟骰关节损伤的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跨跟骰关节锁定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法干预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单侧伴跟骰关节损伤的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针对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不跨关节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针对实验组,采用切开复位跨跟骰关节锁定钢板固定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基于跟骨Maryland足部评价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生活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对比两组患者术后9~18个月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通过观察得知,实验组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伴跟骰关节损伤的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通过切开复位跨跟骰关节锁定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医学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骰关节损伤 跟骨骨折 跨跟骰关节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126例急性跟腱断裂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2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曾迪藩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414-417,共4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本地区跟腱损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就如何预防、提高治疗水平提出相应建议。方法对126例跟腱断裂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性98例,女性28例;年龄2~69岁,平均(31.4±12.0)岁。根据致伤原因、合并伤及处理、入院... 目的调查并分析本地区跟腱损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就如何预防、提高治疗水平提出相应建议。方法对126例跟腱断裂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性98例,女性28例;年龄2~69岁,平均(31.4±12.0)岁。根据致伤原因、合并伤及处理、入院日期、入院时段、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该群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中,厕所瓷砖致伤占50.79%(64/126),工作意外损伤占33.33%(42/126);车轮绞伤占11.11%(14/126)。入院日期以每年7、9月居多,而厕所瓷砖致伤者则大多数发生在4、6月份。入院时段多集中在15∶00~次日1∶00,占71.43%(90/126);9∶00~11∶00,占9.52%(12/126)。本组成功随访112例,平均随访42个月(3~75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98例,良13例;优良率为99.11%。随访期内,跟腱再断裂率为5.36%(6/112);术后总感染率为6.25%(7/112),厕所瓷砖致伤感染率为10.71%(6/56)。结论厕所瓷砖致伤是跟腱断裂入院的主要致病因素,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月份沐浴时,而感染病例也多发生在此类患者。改善南方地区洗澡、厕所共室的传统布置格局,是减少此类损伤的根本、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划伤 瓷砖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改良第2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拇手指掌指关节背侧缺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2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曾迪藩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66-368,46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第2跖趾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瓣修复24例25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25处...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第2跖趾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瓣修复24例25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25处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供足植皮成活良好。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X线片提示骨骼愈合,重建掌指关节均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2.0%。供足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改良第2跖趾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虽然手术风险较大,但能最大限度地修复关节外形、恢复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关节 第2跖趾关节 移植 背侧
下载PDF
带蒂踌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金伟 周琮镇 +3 位作者 李卫 何藻鹏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8期60-62,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踌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1月,采用带蒂踌趾腓侧岛状皮瓣进行转移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足背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50岁,平均32岁。其中,受伤时皮肤...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踌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1月,采用带蒂踌趾腓侧岛状皮瓣进行转移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足背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50岁,平均32岁。其中,受伤时皮肤已缺损、肌腱骨质外露,急诊修复者6例;受伤时皮肤挫伤严重者,入院后暂给予残存皮肤原位缝合,2期扩创后皮瓣覆盖者10例。创面大小:3.0cm×1.5cm-4.5cm×2.5cm。皮瓣设计位于第1跖背动脉胫侧者11例,位于腓侧者5例。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14例获得6~30个月随访,2例失访,平均15.7个月。皮瓣不臃肿,外形满意,供区无残余创面残留,无明显瘙瘁、疤痕疼痛等,行走无影响,步态正常。结论:带蒂晦趾腓侧岛状皮瓣对局部供血血管要求严格,但合理选择病例后,审慎操作,仍不失为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化学灭活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温钦 何暖坚 +1 位作者 廖伟明 曾迪藩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化学灭活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施行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胆囊化学灭活治疗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获得有效的胆囊引流,术... 目的:探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化学灭活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施行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胆囊化学灭活治疗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获得有效的胆囊引流,术后6周经引流管注入95%无水酒精进行胆囊化学灭活,未发生胆瘘、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1~3年无一例再出现“胆囊炎”症状。结论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加化学灭活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创伤小,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经皮胆囊穿刺引流 化学灭活
下载PDF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何藻鹏 刘金伟 +3 位作者 李卫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16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研讨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9例儿童足后跟III级轮辐伤患儿,回顾分析其病例记录资料.其中18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5.17±2.03岁;受伤到... 目的:分析研讨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29例儿童足后跟III级轮辐伤患儿,回顾分析其病例记录资料.其中18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5.17±2.03岁;受伤到入院时间为2小时~25天,平均时间5.54±1.04天.足后跟皮肤软组织的缺损范围为35mm×25mm^45mm×82mm;伴有跟骨结节骨及跟腱缺损.其中跟腱缺损较大15例,不可直接拉伸到跟骨结节患儿,采取复合腓肠肌肉瓣(V-Y)推进与跟腱止点重建术进行联合治疗,皮瓣取切范围:160mm×50mm^100mm×210mm,剩余14例患儿,跟腱可以拉伸到跟骨结节,采取局部带蒂皮瓣逆行移位修复与跟腱止点重建术进行联合治疗,皮瓣切除范围:40mm×25mm^45mm×82mm.皮瓣供区采取刃厚皮片植皮修复,所有患儿均未采取神经吻合术.将所有患儿临床特点、治疗效果纳入讨论中.结果:术后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进行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为1年;除2例患儿皮瓣出现远端部分坏死,术后切口I期均愈合,其余患儿皮瓣均全部成活.皮瓣外形、色泽均较好,并不影响行走和穿鞋,恢复感觉.随着时间延长,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随之逐渐改善.结论:对于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其有着自身特点,需要根据软组织和跟腱缺损状况,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手术结束后早期踝关节背伸功能受到限制,随着时间延长,其关节功能随之逐渐改善,可是跟骨结节缺损要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足后跟 III级 轮辐伤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促进轴突再生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10
作者 曾迪藩 钟梅 +1 位作者 李卫 王其友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1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BMSC-EXOs)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并培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BMSCs-EXOs并使用透视电镜、粒径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培养肾上腺嗜铬细胞...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BMSC-EXOs)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并培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BMSCs-EXOs并使用透视电镜、粒径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培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设计PC12细胞为对照组、30μg外泌体组、60μg外泌体组,使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C12细胞的吞噬标记的外泌体的情况和PC12细胞轴突生长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神经丝蛋白(NF-200)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水平。设计SD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将模型分组为损伤组、治疗组,使用免疫荧光法对各组坐骨神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使用超速离心法从BMSCs上清液中成功提取BMSC-EXOs,符合粒径及透视电镜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定义。免疫荧光法检测PC12细胞吞噬BMSC-EXOs,并使PC12细胞的轴突再生增强,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轴突相关蛋白合成的增加,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3组PC12细胞轴突长度及轴突相关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中组织学观察损伤区域缩小,神经重新连接。结论BMSC-EXOs可通过促进神经轴突再生而发挥治疗坐骨神经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骨髓干细胞 外泌体 轴突再生
下载PDF
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琮镇 李卫 +3 位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8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手足外科收治的80例手指指腹缺损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结果术后3个月手指指腹缺损治疗的优良率100%高... 目的探讨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手足外科收治的80例手指指腹缺损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结果术后3个月手指指腹缺损治疗的优良率100%高于术后1个月手指指腹缺损治疗的优良率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踇趾腓侧皮瓣是最佳皮瓣选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踇趾腓侧皮瓣 游离 移植 修复 手指指腹 缺损
下载PDF
分叶动脉化静脉皮瓣在多指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12
作者 刘东波 李卫 +4 位作者 何藻鹏 韦春荣 郑玉东 曾迪藩 周湘桂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9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分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4月,运用分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共5例,5例均有肌腱外露,其中3例合并肌腱缺损,面积约4.5cm×6.0cm-8.0cm×13.0cm,供区游离植皮... 目的:探讨分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4月,运用分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共5例,5例均有肌腱外露,其中3例合并肌腱缺损,面积约4.5cm×6.0cm-8.0cm×13.0cm,供区游离植皮。结果: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皮瓣边缘1cm坏死,换药后自行愈合。随访10-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皮肤惮性良好,皮肤颜色较正常皮肤暗,感觉得到部分恢复。按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优4例,良1例。结论: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化静脉皮瓣 多指 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何藻鹏 李卫 +5 位作者 刘金伟 张国栋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黄文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Sande~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例Sande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23—53岁,平均38.7岁;双侧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Sande~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例Sande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23—53岁,平均38.7岁;双侧跟骨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数字化手术设计,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跟骨骨折实体模型,制作钉道导航模块,进行接骨板预塑形与模拟手术。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术后对跟骨形态学参数进行评价,将术后效果与术前数字化设计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7.9min。术后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2个月;患者均无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B6hler角(32.6°±3.6°)、Gissane角(123.9°±9.5°)较术前(12.40±2.10、143.90±7.80)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跟骨外形与术前复位模型相仿,内固定位置、钉道方向与术前设计接近。术后3个月Maryland评分平均为87.8分,优良率为91.7%。结论该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工具,有助实现SandeⅢ型跟骨骨折精准手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3D打印 术前规划
原文传递
掌背动脉穿支蒂皮瓣转移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创面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金伟 王成 +5 位作者 李卫 何藻鹏 周琮镇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18例外伤所致指端缺损的患者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供区创面设计以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切取指动... 目的探讨应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18例外伤所致指端缺损的患者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供区创面设计以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切取指动脉岛状皮瓣面积1.2cm×2.0cm~1.8cm×3.0cm,切取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面积1.2cm×2.0cm-1.8cmX3.0cm。结果术后36块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随访1~12个月,穿支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指蹼宽度和深度无影响,伤指的外展角度与健侧同名指相近,不存在瘢痕挛缩、瘢痕触痛、神经传导异常等并发症。结论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恒定、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供区创面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穿支皮瓣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供区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4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伤所致指端缺损的患者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设计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1.5cm... 目的探讨应用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伤所致指端缺损的患者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设计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1.5cm×2.0cm-2.0cm×3.5cm,切取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面积1.5am×2.0cm-2.0cm×3.5cm。结果术后24块皮瓣全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18个月,穿支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指蹼宽度和深度无影响,伤指的外展角度与健侧指相近,无瘢痕挛缩、瘢痕触痛、神经传导异常等并发症。结论指蹼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血供恒定、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指蹼动脉 穿支螺旋桨皮瓣
原文传递
改良甲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4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甲复合组织瓣修复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3年6月,应用改良甲皮瓣携带骨质、肌腱及趾间关节囊移植修复14例(14指)木工机械所致的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均为... 目的探讨改良甲复合组织瓣修复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3年6月,应用改良甲皮瓣携带骨质、肌腱及趾间关节囊移植修复14例(14指)木工机械所致的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0岁。伤后至入院时间0.5~2.0 h,平均1.2 h。拇指背侧指甲、皮肤缺损范围为2.5 cm×1.5 cm^5.0 cm×2.5 cm;指间关节背侧伴不同程度骨缺损,掌侧部分骨质及关节囊尚存,骨缺损长度2.5~4.0 cm,平均3.4 cm。甲皮瓣切取范围3.0 cm×2.0 cm^6.0 cm×3.0 cm。供区采用植皮(5例)或第2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例)修复。结果术后1例甲皮瓣发生动脉危象,其余甲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3例植皮出现液化坏死,其余植皮及第2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3年6个月,平均23个月。4例因甲复合组织瓣局部稍臃肿,6个月后行二期整形;其余甲复合组织瓣外观、颜色、质地满意。12例再造拇指指甲生长良好,2例稍增厚。末次随访时,X线片复查示,12例包含趾近节趾骨头部移植者,移植骨与拇指近节指骨近端愈合良好,供区趾趾间关节融合后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获优12例,良2例,优良率100%。供足均行走良好,无疼痛。结论改良甲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含指间关节的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能有效改善损伤拇指的外观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复合组织瓣 拇指 复合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腓浅动脉皮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小面积软组织缺损9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玉东 李卫 +5 位作者 何藻鹏 刘东波 韦春荣 廖贤万 曾迪藩 周湘桂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较小创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手足整形外科对9例小腿前外侧创面采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予以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 目的探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较小创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手足整形外科对9例小腿前外侧创面采用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予以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4.0 cm~4.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8.0 cm~5.0 cm×9.0 cm,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及微信视频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出院后,由手术负责人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皮瓣愈合后,外形无臃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患者的评分均达S3级。结论以腓浅动脉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较小面积软组织损伤,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继发损伤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Y推进皮瓣 小腿创面 腓浅动脉穿支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足母]甲瓣携带近节趾骨头部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金伟 何藻鹏 +3 位作者 李卫 周琮镇 曾迪藩 刘东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1-611,共1页
木工机械所致拇、手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在家具制造业兴盛的地区多发.对掌指关节背侧复合组织损伤的修复经验已报道。我科自2007年12月至2013年6月,利用躅甲瓣携带近节趾骨头部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足母]甲瓣 拇指背侧 修复 头部 趾骨 近节 木工机械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难切除胆囊去黏膜化处理的应用:附36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钦 何暖坚 +1 位作者 廖伟明 曾迪藩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残余胆囊采用物理方法去黏膜化处理的应用。方法:对36例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中,急性胆囊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6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胆囊穿孔4例。术中将胆囊大部分切除,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残余胆囊采用物理方法去黏膜化处理的应用。方法:对36例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中,急性胆囊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6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胆囊穿孔4例。术中将胆囊大部分切除,应用刮匙、高频电灼物理破坏残余胆囊黏膜,使其去黏膜化。结果: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50~120 mL,平均80 mL,未发生胆管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36例患者均腹腔镜下完成手术,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无1例再出现"胆囊炎"腹痛症状。结论:腹腔镜下难于切除胆囊时,将大部分胆囊切除,残余胆囊黏膜采用物理方法去黏膜化处理,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疾病 胆囊切除 腹腔镜 去黏膜化
原文传递
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13
20
作者 何藻鹏 李卫 +4 位作者 张国栋 郑玉东 曾迪藩 刘东波 黄文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290-229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在跟骨骨折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方法]采集2015年11月~2017年5月16例SandersⅡ或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集患者的螺旋CT数据,数字化技术协助进行骨折虚拟...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在跟骨骨折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方法]采集2015年11月~2017年5月16例SandersⅡ或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集患者的螺旋CT数据,数字化技术协助进行骨折虚拟复位、个性化钢板设计及钉道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钢板预成形模块及钉道导航模块,在模块指导下进行经跗骨窦有限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3~6个月内无切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86.38±7.38),临床结果评定为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0%。16例患者术后B?hler.s角、Gissane.s角恢复理想,均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显示钢板及钉道位置与术前计划位置相仿。[结论]采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或Ⅲ型跟骨骨折,可有效提高内固定物的匹配与贴合程度,增强内固定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切口相关及置入物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 内固定 数字化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