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散斑剪切干涉光学测距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中儒 张国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7-290,共4页
概述了一种新的数字散斑剪切干涉光学测距方法 :利用条纹细锐化方法求出干涉条纹周期 ,从而根据周期与距离的关系得到距离 .该项技术适用于测量漫反射目标 ,对环境噪声的干扰具有相对低的敏感性 .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测距方法的正确性 .
关键词 光学测距 散斑切除 干涉条纹周期 条纹细锐化
下载PDF
数字散斑剪切干涉光学测距
2
作者 朱中儒 张国平 《广西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177-179,共3页
提出数字散斑剪切干涉测量原理。结合干涉条纹细锐化技术 ,在计算机上对散斑数据帧进行处理得到细锐化条纹图形 ,从图形中得到条纹周期 ,根据周期计算出被测目标距离。测量的范围可以随着光源的位移进行调节。实验结果表明 ,当平面漫反... 提出数字散斑剪切干涉测量原理。结合干涉条纹细锐化技术 ,在计算机上对散斑数据帧进行处理得到细锐化条纹图形 ,从图形中得到条纹周期 ,根据周期计算出被测目标距离。测量的范围可以随着光源的位移进行调节。实验结果表明 ,当平面漫反射物体距扩束透镜 5 6 .5 mm时 ,该法测得距离为 5 6 .9m m,有 0 .71%的偏差。当光源位移 5 0 mm时 ,该法测得的距离为 5 6 9.3mm,与尺子测得的距离 5 6 5 mm相差 0 .80 %。当距离达 10 0 0 m m时 ,难以测定条纹周期。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对漫反射物体距离的测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距 颗粒斑纹切除 干涉条纹周期 条纹细锐化 数字散斑剪切
下载PDF
试谈俗语“乌龟”的语源及其产生的时代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中儒 孙立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51-52,共2页
做为一个俗语,“乌龟”的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纵其妻女有淫行者,其二是指开设妓院之男子。随着娼妓制度的被取缔,俗语“乌龟”只保留了第一方面的含义,而且是专指妻子有外遇之男女,而其第二方面的含义则逐渐消失了。本文谨就俗语... 做为一个俗语,“乌龟”的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纵其妻女有淫行者,其二是指开设妓院之男子。随着娼妓制度的被取缔,俗语“乌龟”只保留了第一方面的含义,而且是专指妻子有外遇之男女,而其第二方面的含义则逐渐消失了。本文谨就俗语“乌龟”的语源及其所产生的时代两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就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 语源 缩头 爬灰 男子 帷薄不修 侨乡 《陔馀丛考》 闽南 公爹
下载PDF
“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可以这样教
4
作者 朱中儒 《中学物理》 2016年第2期38-39,共2页
许多物理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这内容很简单,这样讲就可以了,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抱怨学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并不是学生笨不笨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教得聪明的问题.是我们对教学对象了解... 许多物理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这内容很简单,这样讲就可以了,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抱怨学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并不是学生笨不笨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教得聪明的问题.是我们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把学生估计得过高,把新内容估计得过易.所以,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每次教到"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这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老师 合外力 物理课 课堂气氛 物理思想 匀加速运动 生活实例 应用公式 动摩擦因数
下载PDF
《察今》教学三题
5
作者 朱中儒 孙丽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87-88,86,共3页
《察今》教学三题朱中儒孙丽华《察今》是《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受到了历代文章家的重视,被收到了多种选本和教材当中。关于此文,在教学中产生了三点体会,胪列于次,此期就教于方家。一、关于“暗中折射法”先谈《吕氏春秋》的编著... 《察今》教学三题朱中儒孙丽华《察今》是《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受到了历代文章家的重视,被收到了多种选本和教材当中。关于此文,在教学中产生了三点体会,胪列于次,此期就教于方家。一、关于“暗中折射法”先谈《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吕氏春秋》一书是杂家学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论点 婴儿 《吕氏春秋》 《老子》 寓言故事 “导” 立法精神 《孙子》 教学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关于《记念刘和珍君》所引陶诗之我见
6
作者 孙立华 朱中儒 《呼兰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29-31,共3页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辞》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学语文教材对这四句诗——做了注释,但我们发现其释文有的地方未必正确,将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这首诗的原意是什...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辞》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学语文教材对这四句诗——做了注释,但我们发现其释文有的地方未必正确,将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这首诗的原意是什么,鲁迅赋予它的新意又是什么呢?本文拟就此略陈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念刘和珍君》 唱挽歌 中学语文教材 “歌”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鲁迅先生 士大夫 “已” 思想感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