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朱仁洋 王黎萍 +2 位作者 孙新芳 吴承龙 邵静松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6期1017-1018,共2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ABCD2-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按照ABCD2和ABCD2-I评分对280例TIA患者进行分组、评分,观察各组第2、7天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预测...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ABCD2-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按照ABCD2和ABCD2-I评分对280例TIA患者进行分组、评分,观察各组第2、7天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d及7d时分别为9.29%和15.00%。预测2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73;预测7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70。对7d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T影像学阳性结果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d时分别为1.22%,12.8%,16.98%;7d时为3.66%,18.40%,30.19%(P〈0.01)。按ABCD2-I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d时分别为1.56%,8.62%,23.80%;7d时为1.56%,13.79%,40.48%(P〈0.01)。结论 ABCD2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联合头颅CT影像评估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CT 预测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朱仁洋 孙新芳 +3 位作者 吴国水 肖桂荣 王黎萍 吴承龙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2期132-134,共3页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一种高发病率和可预防性的临床综合征。研究显示,约1/4卒中患者存在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1],由于我国脑血管病的高发率及人口基数巨大,VCI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一种高发病率和可预防性的临床综合征。研究显示,约1/4卒中患者存在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1],由于我国脑血管病的高发率及人口基数巨大,VCI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西医多采用改善脑循环及代谢等治疗VCI。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补阳还五汤 天智颗粒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简易智能精神量表
下载PDF
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降低出血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林悦涵 楼敏 +3 位作者 朱仁洋 严余清 陈智才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和心电图,以及溶栓后CT与MRI检查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共113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平均年龄:(66±12)岁,男性74例,占65.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评分12.4±6.5,发病至溶栓时间:(259.7±131.7)min;溶栓后24 h复查发现,34例(30.1%)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9例(8%)为症状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模式MRI指导下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减少(OR=0.599,95%CI:0.373~0.962;P=0.034)。结论: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相对于CT筛查,在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药物疗法 脑梗死 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多模式MRI 静脉溶栓 脑梗死 RTPA 出血转化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7
4
作者 肖桂荣 王赵伟 +4 位作者 朱仁洋 魏博 钟芳芳 孙新芳 吴承龙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依达拉奉,共治疗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t=3.270,P<0.01;t=2.314,P<0.05;t=2.946,P<0.01),Barthel指数升高(分别t=-3.466,P<0.01;t=-2.098,P<0.05;t=-2.05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而Barthel指数高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高于丁苯酞治疗组的57.14%和依拉奉达治疗组的54.29%(χ2=4.242,P<0.05;χ2=5.245,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
下载PDF
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晚期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肖桂荣 孙新芳 +1 位作者 朱仁洋 章燕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0-841,共2页
关键词 运动并发症 对症治疗 帕金森病 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研究 吡贝地尔 多巴胺缺乏 晚期
下载PDF
镜像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新芳 肖桂荣 朱仁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前,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在其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分别采用传统康复加针灸治疗与联合镜像运动加针灸疗法两种方法组... 目前,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在其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分别采用传统康复加针灸治疗与联合镜像运动加针灸疗法两种方法组合来治疗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对比观察其早期康复效果,以评价镜像运动疗法的疗效。1对象和方法 1.1观察对象将首次确诊1周内的脑梗死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镜像疗法 CSS评分 FMA评分 MBI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黎萍 朱仁洋 董芬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7期1449-145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方法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2种评分法的危险分层(低、中、高危),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TIA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6.1%。预测2d脑梗死风险,ABCD^2及ABCD^2F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65;预测7d脑梗死风险,2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62。对7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ABCD^2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1.22%、12.8%、16.98%,7d为3.66%、18.40%、30.19%;按ABCD^2F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0%、12.69%、16.98%,7d为1.37%、18.66%、30.19%;两种评分法各危险分层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F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结合房颤的危险分层更具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 评分 房颤 预测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等的变化在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新芳 肖桂荣 +1 位作者 章燕幸 朱仁洋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1211-1212,共2页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其中87%为缺血性梗死[1]。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公认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1。血清尿酸(UA)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现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其中87%为缺血性梗死[1]。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公认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1。血清尿酸(UA)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现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UA水平对不同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梗死患者 血清尿酸 年龄组 临床意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独立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镜像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新芳 肖桂荣 朱仁洋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928-929,共2页
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难以完全康复。传统治疗方法为加强患者瘫痪肢体的体育锻炼,并配以刺激疗法,从而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我们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镜像运动疗法来帮助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难以完全康复。传统治疗方法为加强患者瘫痪肢体的体育锻炼,并配以刺激疗法,从而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我们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镜像运动疗法来帮助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恢复 镜像 肢体功能障碍 瘫痪肢体 体育锻炼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胃管留置时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秀芳 王朝军 +2 位作者 罗国英 相松飞 朱仁洋 《护理与康复》 2018年第8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胃管留置的时机。方法将5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24h留置胃管,观察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8h留置胃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管留...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胃管留置的时机。方法将5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24h留置胃管,观察组患者于静脉溶栓后8h留置胃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管留置相关出血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见胃管留置相关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8h留置胃管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可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静脉溶栓 胃管 留置时间
下载PDF
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仁洋 楼敏 +7 位作者 徐敏 严余清 吴继敏 周炯 包颖颖 胡海涛 宋水江 丁美萍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出血转化 穿支动脉 神经功能 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
原文传递
镜像疗法与常规作业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仁洋 孙新芳 肖桂荣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 在常规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对比镜像疗法与常规作业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 目的 在常规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对比镜像疗法与常规作业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同时治疗组增加镜像疗法,对照组则增加常规作业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CSS评分(15.6±8.5)分、(11.6±7.2)分,ADL评分(75.3±13.9)分、(80.1±13.0)分;对照组CSS评分(16.2±5.8)分、(14.8±6.1)分,ADL评分(68.2±13.5)分、(70.5±12.9)分,除1个月时CSS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2.38、-3.27、-3.47,P值分别为0.166、0.019、0.001、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有改善(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镜像疗法比常规作业训练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3个月时的偏瘫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偏侧化 日常生活活动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法改良与验证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黎萍 孙新芳 +3 位作者 吴承龙 任疆 董芬 朱仁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4,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子,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Johnston等对急诊室诊断的1707例TIA患者随访90d发现,10.5%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其中半数在TIA后2d内发生,因而早期对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子,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Johnston等对急诊室诊断的1707例TIA患者随访90d发现,10.5%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其中半数在TIA后2d内发生,因而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价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评分法 TIA患者 改良 脑梗死 危险分层 急诊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