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10.3±5.3) d。根据Rockwood分型,其中Rockwood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5例,RockwoodⅢ型并高运动水平需求患者1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手术组(32例)和切开手术组(3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是否有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果:6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6±6.0)个月(24~43个月)。关节镜手术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年龄[(41.0±10.5)岁vs.(38.0±10.8)岁)]、性别(男/女,24/8 vs.25/6)、损伤类型(Ⅴ/Ⅲ,22/10 vs.23/8)、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9) d vs.(10.1±5.7) d]、主力侧累及情况(19/32 vs.17/31)、平均随访时间[(29.8±6.4)月vs.(29.5±5.5)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64.4°±17.2°) vs.(162.6°±12.9°)]、体侧外旋[(60.9°±17.0°) vs.(57.3°±15.8°)]及内旋[(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 vs.(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平均ASES评分(96.0±5.1 vs.94.5±3.8)及UCLA评分(34.2±1.5 vs.33.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手术组复位丢失率(1/32)低于切开手术组(7/31,P=0.026)。结论: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或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并且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复位丢失率低于切开手术组。展开更多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10.3±5.3) d。根据Rockwood分型,其中Rockwood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5例,RockwoodⅢ型并高运动水平需求患者1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手术组(32例)和切开手术组(3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是否有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果:6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6±6.0)个月(24~43个月)。关节镜手术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年龄[(41.0±10.5)岁vs.(38.0±10.8)岁)]、性别(男/女,24/8 vs.25/6)、损伤类型(Ⅴ/Ⅲ,22/10 vs.23/8)、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9) d vs.(10.1±5.7) d]、主力侧累及情况(19/32 vs.17/31)、平均随访时间[(29.8±6.4)月vs.(29.5±5.5)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64.4°±17.2°) vs.(162.6°±12.9°)]、体侧外旋[(60.9°±17.0°) vs.(57.3°±15.8°)]及内旋[(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 vs.(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平均ASES评分(96.0±5.1 vs.94.5±3.8)及UCLA评分(34.2±1.5 vs.33.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手术组复位丢失率(1/32)低于切开手术组(7/31,P=0.026)。结论: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或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并且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复位丢失率低于切开手术组。
文摘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
文摘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vs.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vs.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vs.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vs.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vs.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