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秒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激光强度对微波辐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姜炜曼 李玉同 +15 位作者 张喆 朱保君 张翌航 袁大伟 魏会冈 梁贵云 韩波 刘畅 原晓霞 华能 朱宝强 朱健强 方志恒 王琛 黄秀光 张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3-191,共9页
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常能够产生时间尺度长达百纳秒量级的微波辐射,形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会干扰或损坏机械电子设备,并给物理过程的准确认识与表征带来困难.然而,目前对于微波辐射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通... 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常能够产生时间尺度长达百纳秒量级的微波辐射,形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会干扰或损坏机械电子设备,并给物理过程的准确认识与表征带来困难.然而,目前对于微波辐射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通过系统地改变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中入射的激光能量以改变入射激光强度,发现微波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非单调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辐射场时间波形呈现连续振荡的特征,辐射频谱包含低于和高于0.3 GHz两部分分量;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辐射强度随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辐射场时间波形表现为数十纳秒的单极性辐射,辐射频谱主要包括0.3 GHz以下的分量.分析表明,导致微波波形和频谱差别的原因是辐射机制发生了变化.在较低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由偶极辐射和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偶极辐射占主导;在较高的激光强度下,微波辐射主要由靶上电子束向真空出射产生.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微波辐射机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借助微波辐射诊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逃逸电子、靶面鞘层场等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激光 微波辐射 电磁干扰 纳秒激光等离子体
下载PDF
强激光产生的强磁场及其对弓激波的影响
2
作者 李彦霏 李玉同 +20 位作者 朱保君 袁大伟 李芳 张喆 仲佳勇 魏会冈 裴晓星 刘畅 原晓霞 赵家瑞 韩波 廖国前 鲁欣 华能 朱宝强 朱健强 方智恒 安红海 黄秀光 赵刚 张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4-251,共8页
强激光照射金属线圈后,会在打靶点附近的背景等离子体中诱发冷电子的回流,在金属丝内形成强电流源,从而产生强磁场.本文利用神光II高功率激光器产生的强激光照射金属丝靶,产生了围绕金属丝的环形强磁场.利用B-dot对局域磁感应强度进行... 强激光照射金属线圈后,会在打靶点附近的背景等离子体中诱发冷电子的回流,在金属丝内形成强电流源,从而产生强磁场.本文利用神光II高功率激光器产生的强激光照射金属丝靶,产生了围绕金属丝的环形强磁场.利用B-dot对局域磁感应强度进行了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结合三维模拟程序,反演得到磁场的空间分布.再利用强激光与CH平面靶相互作用产生的超音速等离子体撞击该金属丝,产生了弓激波.通过光学成像手段研究了磁场对冲击波的影响,发现磁场使得弓激波的轮廓变得不明显并且张角变大.同时,通过实验室天体物理定标率,将金属丝表面等离子参数变换到相应的天体参数中,结果证明利用该实验方法可以在实验室中产生类似太阳风的磁化等离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激光 强磁场产生 弓激波 磁化等离子体
下载PDF
利用气泡探测器测量激光快中子
3
作者 赵磊 徐妙华 +18 位作者 张翌航 张喆 朱保君 姜炜曼 张笑鹏 赵旭 仝博伟 贺书凯 卢峰 吴玉迟 周维民 张发强 周凯南 谢娜 黄征 仲佳勇 谷渝秋 李玉同 李英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66-172,共7页
在利用超强激光驱动中子源的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中子源的产额及其角分布至关重要.我们在星光III号激光装置上采用气泡探测器对强激光驱动的中子源的产额及其角分布进行了测量.利用超强皮秒激光与碳氘薄膜靶相互作用产生高能氘离子束撞击... 在利用超强激光驱动中子源的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中子源的产额及其角分布至关重要.我们在星光III号激光装置上采用气泡探测器对强激光驱动的中子源的产额及其角分布进行了测量.利用超强皮秒激光与碳氘薄膜靶相互作用产生高能氘离子束撞击次级碳氘靶,通过氘-氘核反应产生准单能快中子.实验发现中子束的发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入射氘离子的传输方向上中子束具有更高的强度,测量得到的中子束最大强度为5.13×10~7n/sr.利用实验测量的氘离子能谱和角分布对中子束角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探测器 快中子 角分布
下载PDF
Bow shocks formed by a high-speed laser-driven plasma cloud interacting with a cylinder obstacle
4
作者 李彦霏 李玉同 +21 位作者 袁大伟 李芳 朱保君 张喆 仲佳勇 韩波 魏会冈 裴晓星 赵家瑞 刘畅 原晓霞 廖国前 Yong-Joo Rhee 鲁欣 华能 朱宝强 朱健强 方智恒 黄秀光 傅思祖 赵刚 张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279-283,共5页
A bow shock is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a high-speed laser-driven plasma cloud with a cylinder obstacle.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are observed by shadowgraphy and interferometry. The width of the shock ... A bow shock is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a high-speed laser-driven plasma cloud with a cylinder obstacle.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are observed by shadowgraphy and interferometry. The width of the shock transition region is - 50 μm, comparable to the ion–ion collision mean free path, which indicates that collision is dominated in the shock probably. The Mach-number of the ablating plasma cloud is ~ 15 at first, and decreases with time resulting in a changing shock structure. A two-dimension hydrodynamics code, USim,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simulated shocks can well reproduce th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er interacting cloud obstacle collision interferometry hydrodynamics dominated upstream supersonic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ulti-pulse optical imaging to measure evolution of laser-produced counter-streaming flows
5
作者 袁大伟 李玉同 +18 位作者 朱保君 李彦霏 仲佳勇 魏会冈 刘畅 原晓霞 张喆 梁贵云 王菲鹿 李芳 赵家瑞 华能 朱宝强 朱健强 江少恩 杜凯 丁永坤 赵刚 张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65-169,共5页
A counter-streaming flow system is a test-bed to investigate the astrophysical collisionless shock(CS) formation in the laboratory. Electrostatic/electromagnetic instabilities, competitively growing in the system an... A counter-streaming flow system is a test-bed to investigate the astrophysical collisionless shock(CS) formation in the laboratory. Electrostatic/electromagnetic instabilities, competitively growing in the system and exciting the CS formation, are sensitive to the flows paramete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is the velocity, determining what kind of instability contributes to the shock formation. Here we successfully meas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unter-streaming flows within one shot using a multi-pulses imaging diagnostic technique. With the technique,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high-density-part(ne ≥ 8–9 × 10^19cm^-3) of the flow is directly measured to be of ~ 10^6cm/s between 7 ns and 17 ns.Meanwhile,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low-density-part(ne ≤ 2 × 10^19cm^-3) can be estimated as ~ 10^7cm/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 collisionless shock is formed during the low-density-part of the flow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ing counter interacting exciting instability determining diagnostic colors distinguish gam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