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联合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1
作者 朱凌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204-20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HH)和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2例HH患者和37例HCC患者的CT与MRI增强扫描结果。通...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HH)和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2例HH患者和37例HCC患者的CT与MRI增强扫描结果。通过结合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对这些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了一致性评估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以病理诊断为参照标准,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方面达到了78.4%的准确率,而在诊断肝血管瘤方面达到了75.0%的准确率。相较之下,MRI增强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方面的准确率高达94.6%,在诊断肝血管瘤方面的准确率也达到了90.6%。经Kappa一致性检验表明,无论是CT还是MRI扫描,其在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诊断上均与病理诊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在诊断效能方面,MRI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6%、90.6%和92.8%,这一表现显著优于CT扫描的78.4%、75.0%和76.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法并未显著提升诊断效能。结论 综上所述,在鉴别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临床实践中,应优先考虑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获取更为准确和可靠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磁共振检查诊断 肝血管瘤 肝细胞癌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创伤性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效能及影像特征分析
2
作者 朱凌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142-0145,共4页
评估MRI在创伤性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间80例疑似创伤性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并分析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经关节... 评估MRI在创伤性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间80例疑似创伤性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并分析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经关节镜证实有53例损伤,CT检出42例,MRI检出52例。MRI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在创伤性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不同类型的损伤在MRI影像上表现不同,有助于明确病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创伤性膝关节损伤 诊断效能 影像特征
下载PDF
有机天性训练对演员的重要性
3
作者 朱凌珺 《艺术评鉴》 2020年第4期185-186,共2页
自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了属于他的表演"体系"以来,表演便成为了一门科学类型的学科,坦率的来说,就是塑造角色人物形象的规律找到了,可以用此方法来训练和发展演员。而有机天性训练则是此体系的核心关键之一。随着社会的发... 自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了属于他的表演"体系"以来,表演便成为了一门科学类型的学科,坦率的来说,就是塑造角色人物形象的规律找到了,可以用此方法来训练和发展演员。而有机天性训练则是此体系的核心关键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人类文明的进步、广大观众的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戏剧与影视的不断革新、不断发展,越发的体现出演员的有机天性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保证自身表演体系正确的基础上,还应广泛吸收其它训练方法的先进经验。本文便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结合了各个先进学派来思索有机天性训练对于演员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有机天性训练 表演“体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朱凌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06-00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多序列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为实现这一目标,精心选取了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诊断标准的21例临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且这些患者均经过...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多序列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为实现这一目标,精心选取了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诊断标准的21例临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且这些患者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证实为MINOCA。在冠状动脉检查完成后的一周内,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了全面的CMR检查。这一检查流程涵盖了心脏形态的详细评估、首过心肌灌注的动态观察以及磁共振延迟增强(LGE)扫描的精确分析。通过深入剖析LGE的检查结果,得以明确心肌梗死节段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梗死节段数之间的潜在关联。同时,根据心肌首过灌注的检查结果,将MINOCA患者的左心室节段细分为灌注缺损、灌注降低及灌注正常三类,并与LGE检测所得的心肌梗死透壁程度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分析。这一步骤旨在揭示不同透壁程度与不同灌注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深入的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估,结果 在21例MINOCA患者中,共发现84个心肌节段发生心肌梗死,其中前壁、前间壁和下间壁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61.9%。此外,与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相比,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所支配的心肌发生MINOCA的风险显著增高(OR=1.924,95%CI=1.165~3.177,P=0.012)。值得注意的是,还观察到心肌首过灌注量与心肌梗死透壁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等级相关系数τb=-0.819,P=0.025),即心肌首过灌注量越低,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越高。结论 综上所述,结果 表明MINOCA在心脏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且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MINOCA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同时,心肌灌注状态与心肌梗死透壁程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理解MINOCA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冠状动脉 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