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狭窄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朱凤水 李坤成 +3 位作者 杨小平 王萍 李慎茂 董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探讨临床优选检查路线。方法 搜集36例临床疑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全部行超声、MRA及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M)测量狭窄率。结果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敏感度为830%,... 目的 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探讨临床优选检查路线。方法 搜集36例临床疑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全部行超声、MRA及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M)测量狭窄率。结果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684%,准确度为792%。以DSA为金标准,MRA的诊断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789%,准确度为889%。结论 超声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操作简便、无创伤,是理想的人群筛选检查方法,并适用于病例随访。MR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超声,一次检查显示颈动脉全貌,与MRI同时扫描可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DSA检查仍为评价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若行介入治疗必须进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比较影像学 诊断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4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鹏 王默力 郭冬梅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 h,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 130万u。...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 h,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 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73支,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3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78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54.72%;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5.18%。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61.68%。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为67.42%。并有35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47例,为60.10%。结论我们认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还是很值得进行的。随着溶栓经验的积累,溶栓药的开发,脑保护剂的应用,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溶栓 支架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3 位作者 缪中荣 吉训明 焦立群 凌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闭塞 溶栓 支架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合并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的治疗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3 位作者 焦力群 缪中荣 吉训明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支架
下载PDF
脑梗塞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2 位作者 周毅 李坤成 王伟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脑梗塞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分析朱凤水①李慎茂周毅李坤成王伟忠②1材料与方法本组55例,男32例,女23例,男:女为1.4:1。年龄25~63岁,平均45.55岁。55例病人在经CT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后,行全脑血管造... 脑梗塞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分析朱凤水①李慎茂周毅李坤成王伟忠②1材料与方法本组55例,男32例,女23例,男:女为1.4:1。年龄25~63岁,平均45.55岁。55例病人在经CT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后,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双侧颈动脉系统,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流动力学 影像学分析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多发囊肿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凤水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4期311-312,共2页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多发囊肿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报告朱凤水,李坤成本文报告2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多发囊肿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1病例报告例1男,14岁,7年前无诱因出现面部、胸背部、双上肢红色...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多发囊肿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报告朱凤水,李坤成本文报告2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多发囊肿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1病例报告例1男,14岁,7年前无诱因出现面部、胸背部、双上肢红色丘疹。当地医院治疗2周后丘疹逐渐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 肾肿瘤 囊肿 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8
7
作者 李慎茂 凌锋 +5 位作者 缪中荣 朱凤水 吉训明 李斗 王默力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 方法 对 4 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 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83例患者中 ,对 2 0 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 ,占 71 4 % ;6 6例采取...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 方法 对 4 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 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83例患者中 ,对 2 0 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 ,占 71 4 % ;6 6例采取后扩张 ,占 2 3 3% ;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 ,占 4 2 % ;3例未扩张 ,占 1 1%。 结果  4 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 78 7%。心率 <5 0次 /min者占 2 6 4 % ;术中栓子脱落 5例 ,其中 2例治疗后恢复 ,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1例死亡 ;术后颅内出血死亡 1例 ,术后 30d内卒中或死亡 6例 ,占 1 2 6 %。随访率为 77 8%。再狭窄 17例 ,占 4 6 %。 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若操作规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颈动脉狭窄 扩张 目的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8
8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10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鸿祺 张鹏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牛香美 张虹 朱雪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 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支架置入
下载PDF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黄明 朱凤水 +2 位作者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贺雄军 缪中荣 +5 位作者 凌锋 华扬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下载PDF
左房粘液瘤致多发颅内动脉瘤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立刚 缪中荣 +4 位作者 朱凤水 张鹏 宋庆彬 李慎茂 凌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左房粘液瘤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 心房粘液瘤 神经系统损害 生物学特性 右房粘液瘤 体循环栓塞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文献报道 手术切除 初步探讨 外文文献 并发症 肺栓塞 脑栓塞 死亡率 致残率 危害性 性损害
下载PDF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昌仁 朱凤水 +2 位作者 缪中荣 凌锋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 1997年 7月至 2002年 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65例,男 97例,女 68例.年龄 32~ 74岁,平均为 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 2~ 24 h....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 1997年 7月至 2002年 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65例,男 97例,女 68例.年龄 32~ 74岁,平均为 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 2~ 24 h.尿激酶以 1~ 1.2万 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 50万~ 130万 U,平均 85万 U. 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 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2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30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 14例,大脑中动脉 2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 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19例. 10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105例 ,并发脑出血 6例,消化道出血 13例. 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小,疗效好,见效快,是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安全性 有效性 尿激酶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武国德 朱凤水 +4 位作者 缪中荣 吉训明 李慎茂 凌锋 宋庆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手术方法 术后处理 并发症
下载PDF
C形臂CT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金龙 宋庆斌 +3 位作者 吴婷夏 张鸿祺 朱凤水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 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 目的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 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或梗死风险。结果 C形臂CT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血管缺血病变;152例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后发现脑血管再通高灌注引发脑出血17例(前循环出血11例,后循环出血6例),经积极抢救治疗12例痊愈;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植入支架信息。结论 C臂CT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利于及时快速诊断脑缺血病变,迅速发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抢救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形臂CT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颈动脉颅外段 椎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剑文 焦力群 +3 位作者 缪中荣 李慎茂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高鹏 马妍 +3 位作者 王亚冰 谌燕飞 朱凤水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再通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再通的15例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为椎动脉V4段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再通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再通的15例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为椎动脉V4段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术前采用全脑DSA评估闭塞长度和位置,用高分辨率MRI评估闭塞性质和再通可行性;术中双侧股动脉置鞘13例,一侧用于再通置入支架,另一侧通过侧支循环代偿充盈闭塞动脉远端作为参考路径图,增加再通可行性。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系统评估再通后的顺向血流,定义≥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 15例患者首次症状发作到再通时间中位数为50(18~365)d。再通成功13例,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失败。13例再通成功患者中,12例再通后复查造影正向血流恢复至TICI 3级,1例TICI 2b级;7例症状好转,4例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出现卒中。11例患者随访中位数时间39(3~89)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0~2)分。结论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术前采用高分辨率MRI评估以及术中双侧置鞘技术,可能会增加开通率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 血管内再通 可行性和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强 李慎茂 +4 位作者 吉训明 缪中荣 朱凤水 支兴龙 凌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治疗 疗效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魏嘉平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并且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18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3支)16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并且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18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3支)16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A组:198支,B组176支)、颅外动脉(A组:176支,B组128支)狭窄情况;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系统(A组:180支,B组160支)、椎-基底动脉系统(A组:90支,B组80支)狭窄情况。结果①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6%(9/198)及13.2%(19/144);B组分别为12.5%(22/176)及28.9%(37/1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②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狭窄11支(39%)、中度狭窄9支(32%)和重度狭窄或闭塞8支(29%);B组分别为13支(22%)、14支(24%)及32支(54%),两组间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③A组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3%(15/180)和8.9%(8/90);B组分别为21.9%(35/160)及16.3%(13/80),两组间颈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亦越重,在颈动脉系统表现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