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差异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1
作者 张淑芬 谢娅姣 +3 位作者 朱君佑 付琨 杨宇 张瑜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0-733,共4页
目的:通过筛选并验证卵巢癌原发灶和大网膜转移灶组织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从中发现与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检测3对配对的卵巢癌原发灶和大网膜转移灶组织样本差异基因表达谱,初步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并... 目的:通过筛选并验证卵巢癌原发灶和大网膜转移灶组织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从中发现与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检测3对配对的卵巢癌原发灶和大网膜转移灶组织样本差异基因表达谱,初步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并通过qRT-PCR和免疫组化法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共筛选得到187个差异性表达的mRNA,其中大网膜转移组相对于卵巢癌原发灶组表达上调的基因16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27个。初步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2个mRNA:Interleukin 8(IL-8)和Armadillo Repeat Containing 9(ARMC9);q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8和ARMC9在大网膜转移灶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卵巢癌原发灶(P<0.05)。结论:IL-8和ARMC9基因可能与卵巢癌大网膜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大网膜转移 基因芯片 INTERLEUKIN 8 ARMC9
下载PDF
血管生成的调节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君佑 祁少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4期303-306,共4页
血管生成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后2个阶段,即增生期、重塑期。正常情况下,创面形成大量排列紊乱的毛细血管床,但随着创面逐渐愈合,大部分血管凋亡、退化,并重新排列,最终恢复正常皮肤毛细血管结构与密度。该过程受一系列复... 血管生成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后2个阶段,即增生期、重塑期。正常情况下,创面形成大量排列紊乱的毛细血管床,但随着创面逐渐愈合,大部分血管凋亡、退化,并重新排列,最终恢复正常皮肤毛细血管结构与密度。该过程受一系列复杂分子及信号通路的调控,主要包括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2方面因子的刺激,但关于创面血管功能和毛细血管增生如何影响瘢痕形成的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答。本综述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全面阐述创面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深入探讨血管生成和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管异常生长影响瘢痕形成的潜在机制,介绍针对血管形成的相关治疗方案,为减少创面瘢痕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伤口愈合 瘢痕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与机制
3
作者 舒斌 朱君佑 祁少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4期301-309,共9页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NCBI GEO数据库行基因芯片分析,明确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情况;选择3只SD大鼠...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NCBI GEO数据库行基因芯片分析,明确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情况;选择3只SD大鼠,制作创面模型,收集皮肤组织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验证PED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情况;细胞划痕试验探究PEDF对hDMEC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探究PEDF对hDMEC增殖能力的影响,成管实验探究PEDF对hDMEC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STRING预测PEDF-蛋白间相互作用关系,最终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DF与hDMEC Wnt/β-catenin通路间关系。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1)R语言分析基因芯片GSE28914人皮肤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PEDF变化情况,发现人正常皮肤组织中PEDF表达量为-0.04±0.03,而人皮肤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PEDF在凝血期(创后即刻)一过性升高(0.84±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89,P=0.002),炎症期(创后第3天)迅速下降(-0.60±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55,P=0.010),最终逐渐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0.03±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0.07,P=0.602);(2)SD大鼠皮肤组织PEDF表达量高于创后第3天,SD大鼠皮肤中PEDF的RNA相对表达量为1.15±0.13,创后第3天SD大鼠创面组织中PEDF的RNA相对表达量为0.45±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P<0.001)。SD大鼠皮肤组织中相对PEDF蛋白表达水平为1.32±0.15,创后第3天SD大鼠创面组织中PDEF蛋白表达水平为0.83±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P<0.001);(3)PEDF抑制hDMEC迁移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迁移率分别是(92.01±3.04)%、(19.51±3.93)%、(57.03±1.06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30,P<0.001)。siPEDF组的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01),rPEDF组的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01)。siPEDF组内皮细胞迁移率为对照组2倍,rPEDF组内皮细胞迁移率为对照组的1/3;(4)PEDF抑制hDMEC增殖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增殖率分别是(442.60±58.90)%、(248.90±52.19)%、(333.80±47.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9,P<0.001)。siPEDF组的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3),rPEDF组的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28);(5)PEDF抑制hDMEC成管能力: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内皮细胞成管结点数分别是(38.00±4.58)、(11.33±3.51)、(23.67±6.66)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4,P=0.002),siPEDF组的成管结点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37),rPEDF组的成管结点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47);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的成管长度分别是(1518.00±250.90)、(365.8±91.52)、(925.50±193.00)ppi,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3,P<0.001),siPEDF组的成管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32),rPEDF组的成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11);(6)PEDF与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存在相互作用,STRING预测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PEDF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之间存在共同作用蛋白;(7)PEDF抑制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hDMEC中Wnt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04、0.12±0.05、0.66±0.0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80,P<0.001),siPEDF组的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P=0.036),rPEDF组的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P=0.005);siPEDF组、rPEDF组、对照组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7±0.05、0.50±0.07、0.63±0.0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P=0.005),siPEDF组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P=0.023),rPEDF组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45)。结论PEDF随着创面愈合过程,其表达呈动态的变化;PEDF可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通路,进而抑制hDMEC的迁移、增殖与成管,最终影响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细胞迁移分析 细胞增殖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