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
1
作者 郑喆 蒋鸿杰 +4 位作者 吴承瀚 朱周乐 罗巍 田均 朱君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期(1个月)行头颅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图像的融合分析,计算颅内积气的体积、电极偏差(电极实际位置与计划靶点间的偏差值);并于前、后连合(AC-PC)下4 mm的轴位层面上计算术后早期与晚期的坐标差[X代表AC-PC旁开距离(外侧为正,内侧为负);Y代表AC-PC方向(前方为正,后方为负)],评估术后1个月内因颅内积气的吸收导致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并分析颅内积气与坐标差间的相关性。结果78例患者术后早期整体颅内积气体积[M(Q1,Q3)]为1.08(0.22,3.02)cm^(3),其中左、右侧分别为0.24(0.00,0.94)cm^(3)、0.48(0.06,1.62)cm^(3);至术后晚期所有患者的颅内积气均完全吸收。术后早期左、右侧的电极偏差分别为(1.40±0.61)mm、(1.08±0.52)mm,术后晚期分别为(1.30±0.55)mm、(1.19±0.57)mm;术后早期与晚期同侧别比较,电极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早期与晚期比较,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左侧:ΔX=(0.41±0.52)mm,ΔY=1.00(0.70,1.50)mm;右侧:ΔX=(0.43±0.50)mm,ΔY=1.00(0.70,1.30)mm。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颅内积气与左侧X轴向(r=0.17,P=0.039)和Y轴向电极偏移量(r=0.24,P=0.003)均相关;右侧颅内积气与右侧X轴向电极偏移量(r=0.10,P=0.388)无关,但与Y轴向电极偏移量(r=0.44,P<0.001)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的颅内积气可能对电极位置产生影响,随着颅内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的回位,电极位置会向前和向外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颅内积气 电极偏差
原文传递
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初步观察
2
作者 蒋鸿杰 张啸涛 +4 位作者 郑喆 吴承瀚 朱周乐 张建民 朱君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 探讨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初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3-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给予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开机后4、7、10、13个月于门诊... 目的 探讨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初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3-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给予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开机后4、7、10、13个月于门诊随访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癫痫控制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癫痫控制效果根据发作频率、时长、每月发作日数量的减少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患者于双侧海马植入深部电极(2根/例),1例于左侧中央区植入2根皮质电极,1例于左侧海马+左侧颞叶植入深部电极、皮质电极各1根.刺激参数的中位数:电流强度为4.0 mA,频率为200 Hz,脉宽为160μs,持续时间为100 ms.开机后5例完成13个月的随访,1例仅完成11个月随访.开机后10个月和13个月随访时,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分别较术前基线下降[M(Q1,Q3)]39%(10%,46%)和44%(21%,49%).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时长减少≤10%,2例减少>30%;4例每月发作日数量减少≤10%,2例减少>30%.与术前基线比较,开机7个月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质量量表3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初步观察发现,采用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且未观察到相关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电刺激疗法 治疗结果 闭环神经刺激
原文传递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周乐 蔡成伟 +4 位作者 郑喆 蒋鸿杰 傅伟明 俞群 朱君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确诊为iN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V-P分流术治... 目的 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确诊为iN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V-P分流术治疗,术后根据随访问卷、Krauss量表评分(Krauss提高指数≥0.5分为效果明显)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27例患者首次随访2~22个月,中位数为9.6个月,步态、认知或控尿任意一项改善者22例(81.5%),Krauss提高指数≥0.5分者17例(63.0%);末次随访失访2例,25例患者随访26~46个月,平均(36.0±8.3)个月,步态、认知或控尿任意一项改善者17例(68.0%),Krauss提高指数≥0.5分者15例(60.0%)。术后首次随访、末次随访的mRS中位数分别为1(0~4)分、1(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与术前的2(1~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随访、末次随访的Krauss提高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7(0~1)分及0.5(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术后6例(22.2%,6/27)发生并发症,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头痛1例、分流管堵塞1例、癫痫1例、腹部切口疼痛2例。 结论 V-P分流术治疗iNPH安全,术后长期疗效与近期疗效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正常压力 治疗结果 特发性 脑室腹膜分流术 长期
原文传递
反应性神经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周乐 曹鹏 张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6-419,共4页
药物难治性癫痫是指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较大的神经功能缺损风险或病灶弥散不适合手术。对于这些患者,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既往的神经调... 药物难治性癫痫是指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较大的神经功能缺损风险或病灶弥散不适合手术。对于这些患者,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既往的神经调控技术多以开环系统为主。近年来,基于闭环系统的反应性神经刺激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被证实安全、有效,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近年来反应性神经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 药物难治性癫痫 临床研究进展 神经功能缺损 开环系统 神经调控技术 抗癫痫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迪 朱周乐 +2 位作者 陈荣 单钢明 马伟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h)头颅CT结果进行分组,其中短期内血肿扩大和再出血28例(A组),短期内单纯血肿扩大47例(B组),短期内单纯再出血13例(C组),短期内无血肿扩大和再出血121例(D组)。收集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出血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入院白细胞计数、血肿部位、破入脑室、不规则血肿、手术时机、入院24 h最高体温、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性别构成、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1 mmHg = 0.133 kPa)、入院舒张压≥90 mmHg、入院APTT≥37 s、入院ALT≥40 U/L、入院白细胞计数≥10×109/L、入院GCS、入院24 h最高体温≥37 ℃、首次出血量≥60 ml、首次CT检查时间≥3 h、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部位出血、破入脑室、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92.86%(26/28)比55.32%(26/47)、7/13和23.97%(29/121),89.29%(25/28)比51.06%(24/47)、6/13和17.36%(21/121),92.86%(26/28)比48.94%(23/47)、6/13和14.88%(18/121),78.57%(22/28)比42.55%(20/47)、5/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18.18% (22/121),89.29%(25/28)比57.45%(27/47)、7/13和23.14%(28/121),92.86%(26/28)比55.32% (26/47)、7/13和23.97%(29/121),85.71%(24/28)比48.94%(23/47)、6/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23.14%(28/121),89.29%(25/28)比44.68%(21/47)、6/13和17.36%(21/121),96.43%(27/28)比51.06%(24/47)、7/13和22.31%(27/121),67.86%(19/28)比46.81%(22/47)、6/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2.55%(20/47)、6/13和18.18% (22/121),92.86%(26/28)比53.19%(25/47)、7/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8.94% (23/47)、6/13和16.53%(20/121)],B组和C组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 h最高体温、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丘脑部位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271、25.739、4.255、3.995和13.749,95%CI 1.072~9.977、7.711~85.919、1.297~13.954、1.252~12.747和3.961~47.732,P<0.05或<0.01)。结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可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入院体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时机均为其影响因素,相应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减压术 外科 危险因素 血肿扩大 再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