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
1
作者 宋晓东 吴秋月 +4 位作者 朱培冉 刘雪艳 周宏健 李卫巍 夏欣一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对一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 目的对一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5号染色体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4号外显子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8号外显子发生c.1007 A>T(p.E336V)杂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者父亲及家系其他患者TGFBI基因也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患者母亲及家系其他正常成员未见TGFBI基因发生突变。TGFBI基因c.370 C>T(p.R124C)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TGFBI基因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营养不良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Sanger测序
下载PDF
超氧化物歧化酶2基因rs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培冉 吴秋月 +11 位作者 余毛毛 张明超 倪梦霞 刘帅妹 蒋卫军 张静 李卫巍 曹进 李伊 杨晓玉 夏欣一 许豪勤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rs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519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19~40(28.92±4.37)岁,并按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rs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519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19~40(28.92±4.37)岁,并按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率分为无精子症组(n=143)、严重少精子症组(n=175)、少精子症组(n=89)和弱精子症组(n=112)4个亚组;以338例正常生育的男性作为对照组,年龄19~40(28.40±4.25)岁,进行临床数据的采集。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对SOD2 rs4880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OD2 rs4880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FSH、PR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野生型纯合TT比较,杂合突变型TC(OR=0.90,95%CI:0.65~1.25,P=0.516)与纯合突变型CC(OR=1.49,95%CI:0.38~5.81,P=0.566)均显示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亚组分析中均显示该基因位点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无精子症组中,TC/TT(OR=0.99.95%CI:0.62~1.58,P=0.967),CC/TT(OR=1.58,95%CI:0.26~9.59,P=0.619;严重少精子症组中,TC/TT(OR=1.07.95%CI:0.70~1.64,P=0.750),CC/TT(OR=1.31,95%CI:0.22~7.96,P=0.767;少精子症组中,TC/TT(OR=0.83.95%CI:0.47~1.48,P=0.535),CC/TT(OR=1.22,95%CI:0.13~11.90,P=0.865);弱精子症组中,TC/TT(OR=0.59.95%CI:0.33~1.05,P=0.074),CC/TT(OR=1.84,95%CI:0.30~11.16,P=0.510)。结论:SOD2 rs488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但是由于实验样本条件的限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以及样本选取范围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2 rs4880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应用改良的方法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基因突变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明超 刘帅妹 +4 位作者 何群鹏 朱培冉 李卫巍 吴秋月 夏欣一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是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PKD1包含46个外显子,编码区域大概为13 kb,而PKD2有约3 kb的编码区域,含有15个外显子。然而传统的ADPKD基因检测方法繁琐、费时,...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是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PKD1包含46个外显子,编码区域大概为13 kb,而PKD2有约3 kb的编码区域,含有15个外显子。然而传统的ADPKD基因检测方法繁琐、费时,本研究即旨在建立方便快捷的突变筛查方法。方法: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入选3个互不相关的中国汉族ADPKD家系。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针对PKD1和PKD2外显子,剪接位点和10 bp内含子侧翼序列进行基因芯片捕获,检出的变异经过筛选,并与单核苷酸多肽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通过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核对,本研究新鉴定的PKD1中c.7318del G,c.5884C>T和继往报道的PKD2中c.916C>T杂合变异可能是这3个家系的致病性突变。PCR联合Sanger序列分析证实家系中上述杂合突变的存在,在家系中呈现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分离;并分别导致PKD1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移码(p.Asp2440Thrfs*180)及无义突变引发PKD1(p.Gln1962*)和PKD2(p.Arg306*)蛋白的提前中止。结论:我们利用NGS技术建立了快速分析ADPKD遗传变异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鉴定两个新发突变,可作为疑似ADPKD及家系成员的常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PKD1 PKD2 新一代测序技术
下载PDF
CYP1A1 rs4646422单核甘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青 朱培冉 +8 位作者 张明超 张静 蒋卫军 倪梦霞 刘帅妹 吴秋月 李卫巍 许豪勤 夏欣一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不育与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CYP1A1)rs4646422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Mass ARRAY i PLEX GOLD技术对636例[年龄21~49(29.42±5.09)岁]男性不育患者与...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不育与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CYP1A1)rs4646422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Mass ARRAY i PLEX GOLD技术对636例[年龄21~49(29.42±5.09)岁]男性不育患者与442例[年龄23~47(28.62±4.46)岁]正常生育男性的CYP1A1 rs464642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PSS软件统计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不育组和正常生育组中分布特点。结果:与野生纯合型GG比较,杂合型AG(OR=1.06,95%CI:0.81~1.38)和纯合突变型AA(OR=1.11,95%CI:0.56~2.21)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将突变型等位基因A(OR=1.06,95%CI:0.85~1.32)与野生型等位基因G进行比较,同样显示与男性不育无关联。结论:CYP1A1基因(rs4646422)单核甘酸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男性不育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1A1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一汉族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的TTR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培冉 吴秋月 +10 位作者 余毛毛 张明超 倪梦霞 刘帅妹 蒋卫军 张静 李卫巍 曹进 李伊 薛春燕 夏欣一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对一汉族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Transthyretin(TTR)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该家系9个成员(包括临床确诊患者2例,无症状者7例)外周血,提取其基因组DNA。用PCR技术对TTR基因的4个... 目的对一汉族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Transthyretin(TTR)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该家系9个成员(包括临床确诊患者2例,无症状者7例)外周血,提取其基因组DNA。用PCR技术对TTR基因的4个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同时选取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8例受检者中有4例受检者检测到TTR第2号外显子中第35位的密码子发生了A>C(Lys35Thr)的杂合突变,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均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 TTR基因Lys35Thr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 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卫军 刘帅妹 +10 位作者 曹芳 张静 倪梦霞 周青 朱培冉 李卫巍 吴秋月 曹进 李伊 夏欣一 张双全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讨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NAT2)的rs1799930和rs179993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南京地区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36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20~44(28.45±4.38)岁;442例有生育史的... 目的:探讨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NAT2)的rs1799930和rs179993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南京地区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36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20~44(28.45±4.38)岁;442例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年龄21~35(28.30±3.46)岁。取外周静脉血,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检测这2个位点的基因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单倍型分析2个位点连锁效应和4种基因型组合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精子浓度[(32.32±45.49)×10~6/ml vs(72.77±45.21)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5.29±5.06)%vs(42.02±9.04)%]、卵泡刺激素水平[(14.69±12.37)U/L vs(4.72±2.5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他参数病例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个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种模型中均与男性不育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单倍型分析表明,rs1799930和rs1799931存在连锁效应(D'=0.998,r_2=0.05),但4种基因型组合与男性不育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NAT2基因的rs1799930和rs179993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无相关性。该位点与男性不育具体关系有待更大样本量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基转移酶2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对氧磷酶1基因rs6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海红 赵军 +8 位作者 许瑾 朱培冉 余毛毛 蒋卫军 张静 李卫巍 吴秋月 李正荣 夏欣一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基因rs662(c.575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403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329例正常生育的男性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年龄为(29.00±...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基因rs662(c.575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403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329例正常生育的男性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年龄为(29.00±4.48)岁,对照组年龄为(28.28±4.08)岁。取外周静脉血,并用DNA试剂盒提取DNA,随后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对PON1 rs66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PON1 rs662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卵泡刺激素[(16.30±17.76)U/L vs(4.72±2.51)U/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7.40±14.17)%vs(41.93±9.06)%]、精子浓度[(2.74±3.64)×10~6/ml vs(75.83±63.66)×10~6/ml]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参数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杂合突变型GA与野生型纯合GG相比较:OR=0.98,95%CI:0.63~1.53,P=0.923,纯合突变型AA与野生型纯合GG相比较:OR=0.87,95%CI:0.56~1.34,P=0.525。两组结果均显示PON1 rs662位点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无相关性,各亚组分析显示该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PON1rs66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是由于实验样本条件的限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以及样本选取范围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氧磷酶1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TP53基因rs104252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倪梦霞 郅慧杰 +11 位作者 刘帅妹 朱培冉 张静 吴秋月 蒋卫军 余毛毛 李卫巍 曹进 许豪勤 夏欣一 许晓风 石亮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蛋白p53(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80例(病例组),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398例(对照组);并将病例组分为无精子症组(n=140)和少精子症组... 目的:探讨肿瘤蛋白p53(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80例(病例组),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398例(对照组);并将病例组分为无精子症组(n=140)和少精子症组(n=240)。用Sequence Mass Array技术检测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0.38±5.57)%vs(42.55±9.57)%]、精子浓度[(13.13±24.96)×106/ml vs(77.34±49.24)×106/ml]、T[(14.07±5.36)nmol/L vs(11.89±4.50)nmol/L]、FSH[(16.80±18.20)U/L vs(4.55±7.17)U/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未发现相关性。结论: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蛋白p53(TP53)基因 rs1042522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黄体生成素基因rs34349826和rs652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余毛毛 郭利利 +7 位作者 朱培冉 吴秋月 张静 孙红波 殷玉玲 郅慧杰 周丽 夏欣一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9-515,共7页
目的:研究黄体生成素β亚基(LHB)基因的rs34349826(c.104 A>G)和rs6521(c.114 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就诊于南京总医院的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405例(病例组)和有... 目的:研究黄体生成素β亚基(LHB)基因的rs34349826(c.104 A>G)和rs6521(c.114 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就诊于南京总医院的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405例(病例组)和有正常生育史的健康男性424例(对照组)。同时,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根据精子浓度将病例组分为少精子症组、严重少精子症组和无精子症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使用Sequence Mass Array技术进行LHB基因rs34349826和rs6521位点基因型的检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间的关联;并使用SHEsis在线软件对两位点单倍型分析其单倍型组合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精液量[(3.74±1.71)ml vs(3.51±1.36)ml]、精子浓度[(27.37±30.80)×10~6/ml vs(79.21±61.60)×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1.90±14.72)%vs(39.40±9.64)%]、LH[(6.25±4.83)IU/L vs(3.29±1.39)IU/L]和FSH[(15.64±17.03)IU/L vs(4.56±2.31)IU/L]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HB rs34349826位点和LHB rs6521位点的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无相关性。而SHEsis软件对LHB rs34349826和rs6521两个位点单倍型分析,发现在病例组-对照组中,GG型基因组合是男性不育的保护因素;亚组-对照组也发现类似结论。结论:LHB基因rs34349826和rs6521位点的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均无相关性,但后期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而单倍型分析,GG型基因组合是男性不育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生成素基因 rs34349826 rs6521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MicroRNA-34b/c rs4938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凡 王磊 +5 位作者 吴秋月 朱培冉 蒋卫军 赵果果 夏欣一 许晓风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MicroRNA-34b/c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938723与男性不育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553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年龄19~40(29.42±5.09)岁,作为病例组,并按前向运动精子百... 目的:探讨MicroRNA-34b/c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938723与男性不育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553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年龄19~40(29.42±5.09)岁,作为病例组,并按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浓度分为无精子症组(n=153)、少弱精子症组(n=400)2个亚组;以332例正常生育的男性,年龄19~40(28.54±4.63)岁,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对MicroRNA-34b/c rs493872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icroRNA-34b/c rs4938723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型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精子浓度[(18.71±15.19)×106/ml vs(79.91±43.96)×106/m1]、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3.27±24.52)%vs(42.82±8.86)%]和卵泡刺激素[(16.09±17.37)IU/L vs(12.20±4.73)IU/L]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TT基因型比较,基因型TC与基因型CC均显示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亚组分析中也均显示该基因位点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结论:我们没有发现MicroRNA-34b/c rs4938723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但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4b/c rs4938723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殷玉玲 郭耀蔓 +4 位作者 郅慧杰 吴秋月 朱培冉 刘海红 夏欣一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特异性配体(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周边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60例(病例组),已生育的健康男性338例(对照组);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特异性配体(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周边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60例(病例组),已生育的健康男性338例(对照组);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将病例组分为无精子症组(n=143)、严重少精子症组(n=159)和少精子症组(n=5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并采集病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Sequence Mass-Array技术检测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精子浓度[(13.23±24.52)×10~6/ml vs(78.74±61.25)×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8.71±15.19)%vs(39.36±9.75)%]、FSH[(16.09±17.31) IU/L vs(4.56±2.41) IU/L]差异显著(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未发现相关性。结论: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无显著相关性,后续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以及样本选取范围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受体特异性配体基因 rs995030 rs4474514 男性不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两例圆头精子症患者DPY19L2基因突变检测研究
12
作者 罗涛 郅慧杰 +7 位作者 吴秋月 李卫巍 朱培冉 蒋卫军 赵果果 王凡 夏欣一 姚勤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0-624,共5页
目的:DPY19L2基因纯合突变是导致圆头精子症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研究对2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DPY19L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DPY19L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2例... 目的:DPY19L2基因纯合突变是导致圆头精子症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研究对2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DPY19L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DPY19L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2例圆头精子症患者光镜下精子形态为圆形,无顶体,精子头核深色。电镜下精子圆头较大,无顶体结构,核由单层膜包被,胞质弥散;PCR扩增发现2例患者DPY19L2基因都发生Exon 5、Exon6和Exon15纯合缺失。结论:DPY19L2的纯合突变会导致圆头精子症,这对圆头精子症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基因诊断研究具有重要补充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遗传咨询与治疗方法同样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头精子症 DPY19L2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