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作杨树细根根序形态及解剖结构 被引量:23
1
作者 许坛 王华田 +3 位作者 朱婉芮 王延平 李传荣 姜岳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针对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从根序视角探讨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的代际差异及其与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以期揭示连作杨树人工林衰退机制。【方法】分别在杨树人工林Ⅰ和Ⅱ代林分设立标准地,采用改良全根取样... 【目的】针对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从根序视角探讨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的代际差异及其与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以期揭示连作杨树人工林衰退机制。【方法】分别在杨树人工林Ⅰ和Ⅱ代林分设立标准地,采用改良全根取样法获得杨树细根(〈2 mm)并按根序进行分级,制作1~5级细根各根序石蜡切片。根系扫描仪结合分析软件获得各根序细根长度、直径,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根序细根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中柱)直径等参数,并计算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维根比等。LSD分析1~5级根序形态参数的差异显著性,One-way ANOVA分析同一根序在不同代数间形态指标参数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杨树细根生物量表现为随根序增加而减小,且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高于Ⅰ代林,尤其在1,2级根序中更为显著(P〈0.05);连作导致杨树1,2级细根平均长度减少而3~5级根长度增加;直径虽然在不同根序细根间差异并不显著,但Ⅱ代林显著高于Ⅰ代林;杨树细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根长密度总体表现为1,2级根显著高于3,4级根(P〈0.05),但比根长在Ⅱ代林中差异不显著;连作导致杨树1,2级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显著增大,但比根长显著减小(P〈0.05);细根解剖特征表明,横剖面宽度随根序逐渐增大,中柱面积占横剖面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大,1,2级细根总体呈现初生结构的特征,从3级根开始出现木栓层且皮层开始脱落。【结论】杨树1~5级根序细根形态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1,2级细根仅具初生结构,是杨树的吸收根,3级以上细根出现木栓层从而变为输导根。连作导致杨树细根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且低级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表明连作导致杨树人工林对地下部分的生长投入增大,这与养分匮乏生境中植物光合产物最优分配理论相一致。伴随细根死亡和周转,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格局将影响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连作 细根生物量 比根长 解剖特征 生产力衰退
下载PDF
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婉芮 汪其同 +4 位作者 刘梦玲 高明宇 董玉峰 王华田 王延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细根寿命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连作Ⅰ、Ⅱ代杨树人工林固定样地内埋设微根管,对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年度生长动态开展连续观测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不同根序细根累积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级根(3—5级)寿命较长,其... 细根寿命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连作Ⅰ、Ⅱ代杨树人工林固定样地内埋设微根管,对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年度生长动态开展连续观测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不同根序细根累积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级根(3—5级)寿命较长,其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1级和2级细根。杨树细根寿命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连作Ⅱ代人工林活根量、死根量和细根总量均高于Ⅰ代林。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中位值寿命为(90±16)d,显著低于Ⅰ代人工林((102±22)d)。连作Ⅱ代林各根序细根数量、分布比例均高于Ⅰ代林,低级细根累积生存率低于Ⅰ代林而高级细根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Ⅰ代林。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显著受制于土壤环境,1级细根寿命与土壤速效氮相关性极显著(r=-0.861),2级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较强且与土壤酚酸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r=0.870),高级根序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等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酚酸累积和养分有效性下降影响了细根寿命和周转,并进而造成净初级生产力损耗,相关结论为连作杨树人工林生产力衰退机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根序 生存分析 酚酸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蔡鲁 朱婉芮 +4 位作者 王华田 张光灿 刘霞 杨吉华 王延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91,共9页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黑松、侧柏、黄连木、麻栎、黄栌、扶芳藤6个造林树种根系构型及细根形态特征,阐明干旱瘠薄生境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6树种根系构型差异较大,黑松、侧柏、扶芳藤根系表现为浅根性,依靠水平空间的拓展获得水分和养分是它们对干旱瘠薄生境的适应策略;而黄栌、黄连木、麻栎根系则为深根性。2)各树种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扶芳藤各级细根数量最多,且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生根能力及水分和养分利用能力。3)麻栎和扶芳藤低级细根(1-2级)的比根长在所有树种中最大,表明它们的细根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根据各树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实践中,可利用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考虑树种混交,营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林型,充分发挥森林固水保土等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构型 细根形态 生境适应策略 干旱瘠薄山地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细根数量和形态特征的季节动态及代际差异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延平 许坛 +5 位作者 朱婉芮 汪其同 刘梦玲 王华田 李传荣 董玉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5-402,共8页
采集欧美杨107Ⅰ代和Ⅱ代人工林细根样品,分析杨树不同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物量)和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根组织密度)对季节波动的响应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杨树各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 采集欧美杨107Ⅰ代和Ⅱ代人工林细根样品,分析杨树不同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物量)和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根组织密度)对季节波动的响应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杨树各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物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具有明显的根序差异性.低级根序细根数量特征季节差异显著,细根生物量在生长季显著增加而生长季后显著下降.高级根序细根比根长季节波动显著,而根长密度和根组织密度等形态特征波动较小.连作导致人工林杨树1~2级细根长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在生长季显著增大.1级细根数量特征与土壤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2级细根数量特征仅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杨树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季节动态及代际差异体现了杨树对细根的碳投入变化,因连作引发的土壤养分匮乏可能引发植株对根系的碳投入增加,这种碳分配格局与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序 细根特征 季节动态 杨树人工林 生产力衰退
原文传递
杨树细根碳、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及代际差异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延平 许坛 +4 位作者 朱婉芮 王华田 张光灿 李传荣 姜岳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68-3276,共9页
研究杨树人工林1-5级根序细根内碳、氮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对比了杨树细根碳氮分配格局的代际差异,以期建立细根生长和功能变化与连作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结果表明:杨树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随根序显著增... 研究杨树人工林1-5级根序细根内碳、氮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对比了杨树细根碳氮分配格局的代际差异,以期建立细根生长和功能变化与连作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结果表明:杨树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随根序显著增加,而氮含量显著减少.细根中全C和NSC含量与全N存在显著相关性.细根碳氮含量的变化在根序间的解释量占98.2%,而在代际间仅为1.7%.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均在生长季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氮含量,且碳、氮及NSC含量在代际间随季节差异显著,但C∶N差异不显著,根序与季节对细根碳氮含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杨树低级细根C∶N约为20∶1,高级根则大于30∶1.细根C∶N在生长季(7和9月)显著低于其他季节,NSC含量在11月最高.连作人工林杨树细根的碳氮分配格局与细根根序具有较强的耦合性,NSC和C∶N在指示细根周转和调控细根季节性生长中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生产力衰退 细根根序 碳氮分配格局
原文传递
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及其与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坛 王华田 +3 位作者 王延平 韩亚飞 姜岳忠 朱婉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1-498,共8页
为揭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制,基于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和PCR-DGGE技术,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库与流特征、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连作代数增加,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际和非根际... 为揭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制,基于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和PCR-DGGE技术,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库与流特征、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连作代数增加,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速效氮和钾的含量在代际间呈现显著降低(P<0.05),说明连作人工林极易出现养分亏缺.养分离子流在非根际土壤中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根际土壤中NH4+和K+在单位时间内的提取量呈现显著增加,NO3-则显著减少(P<0.05),说明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硝化作用存在障碍.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显著低于非根际土,但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而且呈现出氨化细菌数量在代际间显著增加,亚硝化细菌和好气性固氮菌显著减少的趋势(P<0.05).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与细菌群落演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细菌群落演变可能是影响土壤硝化作用和氮素有效性变化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杨树人工林 土壤养分库与流 养分有效性 细菌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酚酸和氮素交互作用下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婉芮 汪其同 +4 位作者 刘梦玲 王华田 王延平 张光灿 李传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8-1208,共11页
树木细根生长与根际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该研究仿生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Neva’)人工林根际土壤酚酸沉降与氮素有效性变化,通过设置3种酚酸梯度(0X、0.5X、1.0X,X为田间土壤酚酸含量)与3种氮素水平(缺氮0 mmol·... 树木细根生长与根际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该研究仿生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Neva’)人工林根际土壤酚酸沉降与氮素有效性变化,通过设置3种酚酸梯度(0X、0.5X、1.0X,X为田间土壤酚酸含量)与3种氮素水平(缺氮0 mmol·L^(–1)、正常氮10 mmol·L^(–1)、高氮20 mmol·L^(–1)),探究酚酸和氮素对欧美杨107细根形态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树木根系生长对根-土界面过程的响应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无酚酸(0X)环境中,缺氮和高氮均可抑制欧美杨107细根生长,尤其对1–3级细根的影响更为显著。比根长随氮素水平升高逐渐减小,但其他细根特征并未呈现与氮素水平的线性关系。(2)0.5X和1.0X酚酸梯度相比,欧美杨107的1–2级细根直径和体积随酚酸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酚酸和氮素对杨树细根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1–2级细根直径、体积受酚酸的影响显著,而4–5级细根长度、表面积受氮素影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酚酸和氮素对细根形态建成具有协同或拮抗效应。(3)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在酚酸和氮素交互效应下,杨树1–3级、4级、5级细根之间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细根觅食性状特征,可解释细根形态变异的60.9%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体现细根形态构建特征,可解释25.3%的信息。杨树细根形态变化与根序高度相关,N素影响杨树细根形态的主效应较酚酸更强。因此,根际环境中酚酸累积和氮素有效性变化会影响杨树细根的形态构建和细根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而氮素有效性是影响杨树细根生长的重要因素,开展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是林分生产力长期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形态 氮素有效性 酚酸根际沉降 杨树根序 根土互作
原文传递
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形态对酚酸的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董玉峰 朱婉芮 +4 位作者 丁昌俊 黄秦军 王华田 李善文 王延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细根生长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酚酸在根际的累积可能影响杨树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分配进而影响生产力。笔者通过模拟杨树人工林根际酚酸环境,探究杨树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对酚酸的响应,深入揭示根-土界面性质改变对林木... 【目的】细根生长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酚酸在根际的累积可能影响杨树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分配进而影响生产力。笔者通过模拟杨树人工林根际酚酸环境,探究杨树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对酚酸的响应,深入揭示根-土界面性质改变对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为探明人工林根际过程和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以改良Hoagland营养液为基础,参照连作二代杨树人工林土壤酚酸含量配制溶液并进行杨树幼苗培养。采集杨树幼苗根系,按50%的比例选取细根(根径D<2mm)样本并按根序进行分级,制作1~5级根序细根石蜡横剖面切片。采用根系扫描仪结合分析软件获得各根序细根的长度、直径,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维管束(中柱)直径等参数,并计算比根长、根组织密度、维根比等。采用Origin Pro 8.0进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并作图,分析细根形态特征和剖面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酚酸处理显著减少了杨树幼苗根系生物量。1~5级根序细根的生物量在对照和酚酸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其所占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酚酸处理总体抑制了杨树幼苗细根的伸长生长,1~3级根序细根的长度显著低于对照。酚酸处理具有增大杨树根系直径的效应,但1~5级根序细根的表面积在酚酸处理下均较对照显著下降。酚酸处理显著影响了杨树幼苗各根序细根的比根长和根组织密度,使比根长显著下降而根组织密度显著增大。此外,酚酸显著影响了杨树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酚酸处理下1~5级根序细根的维根比显著增大,根系内输导组织分化显著。【结论】酚酸对杨树细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酚酸处理下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的变化体现了根系功能的改变,这将影响根系吸收进而对杨树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抑制。不同根序细根形态建成的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酚酸影响下杨树根系的生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细根形态 细根生物量 解剖特征 根序 酚酸
原文传递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比较 被引量:32
9
作者 汪其同 朱婉芮 +4 位作者 刘梦玲 王华田 王延平 张光灿 姜岳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7-973,共7页
为准确分析定殖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类群组成,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进行对比分析.本次测序共获得原始序列70 081条,过滤后序列总数为44 009条.物种注释结果显示,根际土壤包含145个细菌属,非根... 为准确分析定殖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类群组成,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进行对比分析.本次测序共获得原始序列70 081条,过滤后序列总数为44 009条.物种注释结果显示,根际土壤包含145个细菌属,非根际土壤包含141个细菌属.根际和非根际相对丰度>4%的属有8个,它们是Acidobacterium GP1、Acidobacterium GP3、Acidobacterium GP6、Gemmatimonas、Bradyrhizobium、Burkholderia、Streptomyces和Acidobacterium GP4,同一属的细菌类群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α多样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细菌群落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土壤细菌群落从根际到非根际的变化和不同取样点的空间差异,根际效应对细菌群落差异的贡献率占21.2%.β多样性分析表明,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间细菌群落组成具有较大差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各含有一些特有属(根际15个,非根际11个),此外还发现丰度发生显著变化的23个属,主要以纤维素降解菌和固氮菌属为主.本研究表明,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的选择是导致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显著差异的重要机制,这将对根土界面碳氮循环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根际效应 细菌群落多样性 454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A Functional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被引量:14
10
作者 GENG Shoubao ZHU Wanrui SHI Peil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A combination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s, ecosystem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human needs ... A combination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shortages, ecosystem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human needs and land conser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cosystem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vital to conceptualize ecological spaces, production spaces and living spaces. Previous studies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focused mainly 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mountainous areas. The Taihang Mountains, a key area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providing ecological shelter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crucial water sources, suffer from increasing problems of fragile environment, inappropriate land use and tensions in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However, studies of the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are still lack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nd using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ok the Taihang Mountains as the study area to build a function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fte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in plac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for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 were delineated. This space mapping not only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t land use situation, but also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land use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 was 78,440 km^2, production space 51,861 km^2 and living space 6,646 km^2, accounting for 57.28%, 37.87% and 4.85%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Ecological space takes up the most area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s. Additionally, most of the ecological space is located in higher elevatio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roduction space, mostly farmlands sustaining livelihoo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 is largely situated in lower elevation plains and hilly areas, as well as in low-lying mountainous basins. Living space has the smallest area and is concentrated mainly in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flat terrain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 la nd classificati on system la nd function spatial pattern the Taihang Mountai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