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耳蜗虚拟通道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子俨 关添 叶大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4-1387,共4页
本文介绍了电子耳蜗的虚拟通道技术,采用同步或序列方式刺激两个相邻电极对,可产生一个或多个独立、可辨的中间音高,即虚拟通道。该技术利用有限数量的固定电极最大化地产生、传递更丰富的频域音高信息,有效利用了电极间的相互作用,同... 本文介绍了电子耳蜗的虚拟通道技术,采用同步或序列方式刺激两个相邻电极对,可产生一个或多个独立、可辨的中间音高,即虚拟通道。该技术利用有限数量的固定电极最大化地产生、传递更丰富的频域音高信息,有效利用了电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提高电子耳蜗植入者听觉系统的频域分辨率。应用该技术将可能使植入者在音乐欣赏、汉语识别、噪声环境下语音识别等方面有更理想的听力恢复效果,有助于提高电子耳蜗的语音识别效果,使更多电子耳蜗植入者更好地恢复听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耳蜗 虚拟通道 电流定向 音高辨别 汉语识别
原文传递
听觉系统的复合电声刺激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关添 朱子俨 叶大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6-1149,共4页
探讨了复合电声刺激技术,也称为保护残余听力的电子耳蜗植入术。该技术将声音信号划分为低频和高频两部分,分别采用助听器的放大技术和电子耳蜗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传递给患者,由患者大脑皮层综合两种信息得出最终的声音感知。该技术... 探讨了复合电声刺激技术,也称为保护残余听力的电子耳蜗植入术。该技术将声音信号划分为低频和高频两部分,分别采用助听器的放大技术和电子耳蜗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传递给患者,由患者大脑皮层综合两种信息得出最终的声音感知。该技术既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的低频残余听力,又可以结合电子耳蜗提供的高频信息提高言语识别能力,取得更理想的听力恢复效果。应用该技术必将扩大电子耳蜗的适应人群,使更多适合电子耳蜗植入的中重度聋患者更好地恢复听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声刺激 听力损伤 电子耳蜗 助听器 耳聋
原文传递
高海拔列车上列车员脑组织氧饱和度的无创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剑 叶大田 +4 位作者 彭诚 钱翔 朱子俨 史小军 腾轶超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4-905,909,共3页
研究青藏铁路车厢内供氧是否能减轻缺氧对列车员脑组织的损伤。采用自主开发的近红外组织氧无损监测仪检测了在低海拔(平均海拔0.5~2.0km)路段和车厢内供氧的高海拔(平均海拔3.0~5.0 km,车厢内氧浓度维持在23%~25%)路段的列车员脑组... 研究青藏铁路车厢内供氧是否能减轻缺氧对列车员脑组织的损伤。采用自主开发的近红外组织氧无损监测仪检测了在低海拔(平均海拔0.5~2.0km)路段和车厢内供氧的高海拔(平均海拔3.0~5.0 km,车厢内氧浓度维持在23%~25%)路段的列车员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同时用脉搏血氧仪无创检测列车员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高海拔路段同低海拔路段相比,rSO2平均下降3.6%,SpO2平均下降3.7%。这表明:车厢内供氧缓解了高原缺氧,但因个别列车员脑组织rSO2仍显著下降,所以对青藏铁路列车员的脑保护仍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缺氧 脑组织氧饱和度 脉搏血氧饱和度
原文传递
单极、双极和三极刺激模式在人耳蜗内电场成像
4
作者 朱子俨 唐庆 +2 位作者 曾凡钢 关添 叶大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40-1444,共5页
为研究电子耳蜗刺激信号在人耳蜗内的频域分辨率,记录3种刺激模式在7位受试者耳蜗内的电场成像(EFI),并分析刺激模式和幅度对其影响。结果显示:蜗内电场成像(μV)从刺激电极向蜗顶和蜗底两侧指数衰减,而两侧特征参数显著相关(p<0.01)... 为研究电子耳蜗刺激信号在人耳蜗内的频域分辨率,记录3种刺激模式在7位受试者耳蜗内的电场成像(EFI),并分析刺激模式和幅度对其影响。结果显示:蜗内电场成像(μV)从刺激电极向蜗顶和蜗底两侧指数衰减,而两侧特征参数显著相关(p<0.01),说明电场成像沿电极组方向对称分布。刺激模式对电场成像有显著影响(p<0.01),但不受刺激幅度的干扰。较于单极模式,多电极刺激模式的电场成像更集中,频域分辨率更高。但双极模式的电场成像不对称,双极和三极模式的耗电量过大。电子耳蜗使用者对不同刺激模式的感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耳蜗 刺激模式 电场成像(EFI) 频域分辨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