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平观教育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宏霜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10期86-89,共4页
在公平问题凸显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不公平感迅速增强,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健康人格形成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非健康的社会群体心理。大学生的社会公平观教育必须以当代中国社会公平观的科学... 在公平问题凸显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不公平感迅速增强,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健康人格形成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非健康的社会群体心理。大学生的社会公平观教育必须以当代中国社会公平观的科学解读为前提。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调控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力度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平观教育应然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公平观 教育
下载PDF
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宏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31-133,共3页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过程哲学 动态过程 过程性转向
下载PDF
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论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宏霜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61-163,共3页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知行转化 社会属性
下载PDF
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宏霜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1-83,共3页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过程 过程性德育
下载PDF
当代中国青少年集体意识的后现代文化审视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宏霜 蒋占峰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显学"—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意识中。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更加尊重不同话语权;个体民主参...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显学"—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意识中。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更加尊重不同话语权;个体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现实个人利益取向凸显;集体责任意识消解;自身内在矛盾深化。后现代文化内涵的平等性、多元性、解构性、工具理性和矛盾性等特有的文化品性是影响当代青少年集体意识变化的深层文化因素。对两者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入解析是进行青少年集体意识文化重构的重要认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集体意识 后现代文化
下载PDF
社会制度的个体德育功能探析
6
作者 朱宏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86-188,共3页
个体德性生长的社会性和制度性以及社会制度内涵的伦理性特征使得社会制度必然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主要社会载体之一。社会制度的个体德育功能发挥是以其特有的品格保证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德性是影响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状况的重要社会原因... 个体德性生长的社会性和制度性以及社会制度内涵的伦理性特征使得社会制度必然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主要社会载体之一。社会制度的个体德育功能发挥是以其特有的品格保证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德性是影响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状况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在注重研究个体德性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专业化德育的同时,完善社会制度的德性是走出社会道德失范的前提,也是消解个体德育困境的社会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制度 个体德育 德育功能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功能分析与思考
7
作者 朱宏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学校德育的效果评价必须以学校德育合理的功能定位为依据。学校德育模式固有的运作特点和人的德性生长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学校德育功能的相对有限性。特别是在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当代社会,学校德育更是不可能独立完成道德教育的完整... 学校德育的效果评价必须以学校德育合理的功能定位为依据。学校德育模式固有的运作特点和人的德性生长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学校德育功能的相对有限性。特别是在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当代社会,学校德育更是不可能独立完成道德教育的完整任务。科学界定学校德育功能的范围,有助于我们在完善学校德育的同时充分认识德育的社会性特征,重视社会德育载体的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的社会性转向和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德育功能 社会学
下载PDF
当代青少年内隐性焦虑的生成与化解——以精神分析为视角
8
作者 朱宏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4-26,共3页
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内隐性心理焦虑问题。过度的焦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归因于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及能力。基于精神分析对焦虑的成因分析,建议疏导和化解青少... 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内隐性心理焦虑问题。过度的焦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归因于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及能力。基于精神分析对焦虑的成因分析,建议疏导和化解青少年焦虑的路径:普及心理学知识,正视并及时疏导青少年焦虑;尽量减少青少年生活刺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重要他人"给予尊重、赏识与爱护;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己概念和合理的思维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青少年 焦虑 生成 化解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后现代文化境遇与思考
9
作者 朱宏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123,共3页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精神传播和精神再生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生成过程。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特有文化品性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论课教学处于...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精神传播和精神再生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生成过程。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特有文化品性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论课教学处于新的主体文化境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应在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后现代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过程的应然转向,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后现代文化 境遇 思考
下载PDF
文化自觉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软实力建设探赜
10
作者 朱宏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20-21,共2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其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更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软实力不足,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基于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其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更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软实力不足,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化自觉理论及其价值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软实力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讨文化自觉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实力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应用型 本科院校 软实力 建设
下载PDF
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网络境域与觉解
11
作者 朱宏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年第10期51-52,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生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网络生活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也给思政教育带来许多挑战,如不良的网络生活导致学生思想颓废、情感萎缩、道德意识弱化、政治信仰动摇。为此,应从思政教育的现...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生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网络生活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也给思政教育带来许多挑战,如不良的网络生活导致学生思想颓废、情感萎缩、道德意识弱化、政治信仰动摇。为此,应从思政教育的现状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化,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主体特征及建设原则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宏霜 周良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深刻认知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主体特征是科学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与传统意识形态接受主体相比,网络意识形态接受主体的实际价值内化过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脱域与在场交织的空间感受;接受与生产共担的参与角色;自我与拟像并... 深刻认知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主体特征是科学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与传统意识形态接受主体相比,网络意识形态接受主体的实际价值内化过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脱域与在场交织的空间感受;接受与生产共担的参与角色;自我与拟像并存的实践体验;更加明显的价值冲击;民族界限凸显的归属意识。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主体特征,结合当前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应坚持尊重话语自由,倡导责任担当的行为价值认同原则;尊重网民创造作用,重视受众消费倾向的信息供给原则;坚持对外开放,高举主权旗帜的网络政治认同原则;质量引导为主、法律管制为辅的空间信息治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 信息传播 接受主体特征 建设原则
下载PDF
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逻辑依据和实践指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宏霜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社会制度是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运动的外延性链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维度。制度模式颠覆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东方战略目的实现的必经环节。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我国目前意识... 社会制度是主体内在意识形态系统运动的外延性链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维度。制度模式颠覆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东方战略目的实现的必经环节。意识形态建设制度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问题的制度关联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注解和价值实现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 逻辑依据 实践指向
下载PDF
共同价值·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关系的哲学辨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宏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5-58,共4页
价值概念的主体哲学辨析是价值观念实践效能发挥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审视价值领域的相关概念:共同价值基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诉求的中国价值倡议,普世价值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自我美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价值概念的主体哲学辨析是价值观念实践效能发挥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审视价值领域的相关概念:共同价值基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诉求的中国价值倡议,普世价值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自我美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人民共同诉求的民族性价值凝结。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宏观把握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关系的哲学基点。充分确认人类共同价值,吸收和批判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应然的价值选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哲学辨析
下载PDF
消解与重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宏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8-40,共3页
新媒体时代是传统的舆论场域易于被分割,传受关系易于被割裂,认知逻辑易于被扭曲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境遇和挑战,涉及大学生认知结构的解构、思维模式的颠覆与网络理性的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是传统的舆论场域易于被分割,传受关系易于被割裂,认知逻辑易于被扭曲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境遇和挑战,涉及大学生认知结构的解构、思维模式的颠覆与网络理性的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此嬗变之景,就必须把握好三个“重心”,贯彻好三个“统一”,处理好三对“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变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消解 重构
下载PDF
中国农村发展历史逻辑研究(1949—2017)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良书 朱宏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农村发展被视为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的关键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飞跃"的契机,农村社会发展极为迅速、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如今,需要沿着十九大指引的方向,更... 农村发展被视为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发展奇迹的关键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飞跃"的契机,农村社会发展极为迅速、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如今,需要沿着十九大指引的方向,更加客观而科学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发展,不断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以便在根本上改变市民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取"与"予"的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农村发展 发展历史 历史逻辑
下载PDF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宏霜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X期121-122,共2页
互联网时代,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交流互动、即时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应探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发展规律等,分析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深入... 互联网时代,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交流互动、即时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应探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发展规律等,分析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深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校园网 数字信息技术
原文传递
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朱宏霜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0,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网络文学有着创作环境的自由性、阅读方式的多维性、作品内容的后现代性与宣泄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本文就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对青少年...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网络文学有着创作环境的自由性、阅读方式的多维性、作品内容的后现代性与宣泄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本文就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并就网络文学影响下对青少年教育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教育 网络文学 思想道德观 文学呈现 创作环境 阅读方式 后现代性 作品内容
原文传递
人的存在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社会化问题
19
作者 朱宏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1年第9期37-38,共2页
人的存在是以人为本体的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应然的出发点。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市场性、社会性存在状态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转型成为超越现代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存在论视角下,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更加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具备... 人的存在是以人为本体的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应然的出发点。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市场性、社会性存在状态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转型成为超越现代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存在论视角下,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更加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具备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人本论基础;重视隐性道德教育因素的德育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不是泛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论调,而是在认可传统道德教育形式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受教育者道德教育系统的社会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存在论 道德教育 社会化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索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宏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共4页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战略意义重大,受地理位置、文化、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战略意义重大,受地理位置、文化、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较大困难。为此,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应尝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从而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开辟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