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与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寅子 邱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23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单纯经腹部超声(TAUS)检查与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TVUS)检查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AUS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TAUS联合TVUS检查。比较... 目的研究单纯经腹部超声(TAUS)检查与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TVUS)检查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AUS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TAUS联合TVUS检查。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符合率。结果实验组病灶处血流量(72.88±9.32)ml/min低于对照组的(107.23±9.97)ml/min,动脉搏动指数(1.41±0.18)、动脉阻力指数(2.89±0.83)高于对照组的(0.84±0.38)、(1.26±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182、8.5736、8.6254, P=0.0000、0.0000、0.0000<0.05)。实验组合并子宫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92.31%、92.50%,均高于对照组的42.86%、45.45%、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014、6.3311、5.5411, P=0.0091、0.0119、0.0186<0.05)。结论联合TAUS与TVUS检查进行子宫腺肌病诊断,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部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寅子 邱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究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意义。方法300例主诉为右上腹不适连续患者,121例行胆囊切除术,且均于术前开展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总结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究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意义。方法300例主诉为右上腹不适连续患者,121例行胆囊切除术,且均于术前开展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总结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符合率,联合检测声像图特征及病灶形态。结果121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病理结果:胆囊结石49例;腺肌症5例;胆囊壁结构紊乱2例;息肉样病变65例,其中胆固醇息肉40例、炎性息肉22例、腺瘤2例、腺癌1例。65例手术确诊为息肉样病变患者,经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息肉样病变62例,3例误诊为泥沙样结石,诊断符合率为95.38%(62/65)。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联合诊断声像图特征为基底狭窄或基底较宽,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病灶数量不等。其中稍高回声者16例,高回声者43例,等回声者2例,低回声者1例;基底宽者16例,基底窄者7例,呈桑葚状、团状或乳头状者39例。经检查,胆固醇息肉病灶直径为(5.22±1.33)mm;炎性息肉病灶直径为(3.36±1.34)mm;腺瘤病灶直径为(9.06±1.60)mm;腺癌病灶直径为17.3 mm。结论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高频超声 腹部多普勒超声 诊断 符合率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寅子 邱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21期103-105,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肿块型胰腺炎作为对照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对比两组动脉相和静...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肿块型胰腺炎作为对照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对比两组动脉相和静脉相增强状况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结果研究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60%(24/40)和40%(16/40),对照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50%(20/40)和50%(20/40);两组的动脉相增强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8,P=0.369>0.05)。研究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75%(30/40)和25%(10/40),对照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35%(14/40)和65%(26/40);对照组的增强状况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0.05)。研究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峰值强度分别为(15.19±1.43)s、(25.14±3.92)s、(21.42±2.34)s、(21.21±2.23)dB,对照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峰值强度分别为(11.33±1.34)s、(19.24±2.64)s、(18.04±1.94)s、(27.20±3.52)dB;研究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峰值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57、7.895、7.033、9.092,P=0.000、0.000、0.000、0.000<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通过比较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静脉相增强状况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胰腺炎 胰腺癌 超声造影 鉴别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登祥 孟昭影 +3 位作者 刘继云 朱寅子 周烨 魏会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11期31-31,29,共2页
目的研究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与Y染色体位点缺失的相关性,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对5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以及5例正常男性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 iafactor,AZF)区域的6个STS... 目的研究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与Y染色体位点缺失的相关性,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对5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以及5例正常男性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 iafactor,AZF)区域的6个STS位点进行检测。结果5例精液正常男性未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53例患者中6例有AZF区域的微缺失,总缺失率为11.3%。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严重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精子因子(AZF)候选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多重PCR Y染色体微缺失
原文传递
张家口地区154例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小青 佟靖明 +3 位作者 曹晓培 赵庆林 朱寅子 魏会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9期54-54,48,共2页
目的研究男性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4名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然后作G带核型分析。结果在154名不育患者中,检出核型异常29例,其中有26例为数目异常(包括5例46,XY/47,XXY嵌合体),3例为结构异常。另外本... 目的研究男性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4名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然后作G带核型分析。结果在154名不育患者中,检出核型异常29例,其中有26例为数目异常(包括5例46,XY/47,XXY嵌合体),3例为结构异常。另外本实验还发现了2例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染色体异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