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1
作者 周岳 屈垚 +3 位作者 张勇 刘卉昆 师菊莲 朱崇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6,共9页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_(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_(2.5)和PM_(10),百分比为30%~40%。但O_(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_(2.5)和O_(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特征 产业结构 人为源管控
下载PDF
西安黑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崇抒 曹军骥 +1 位作者 沈振兴 刘随心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1,共6页
对2006年3月~2007年2月在西安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很大,全年黑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1400~30000ng·m^-3,平均值为10000ng·m^-3。在春、秋、冬3季其浓... 对2006年3月~2007年2月在西安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很大,全年黑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1400~30000ng·m^-3,平均值为10000ng·m^-3。在春、秋、冬3季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西安市黑碳浓度秋、冬季节的月份高,春、夏月份低。黑碳季节平均浓度分别为春季9400ng·m^-3,夏季为7100ng·m^-3,秋季12000ng·m^-3,冬季11900ng·m^-3。黑碳浓度的频次分布表明低浓度值在春季和夏季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秋、冬季节。研究发现气象要素(风速和混合层高度)对黑碳浓度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气溶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安大气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崇抒 曹军骥 刘随心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0-14,共5页
2004年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10个月大气中每5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2月11日,为124.5mg/m3,最小值出现在7月11日为0.2mg/m3.每日的最大值为12月15日,BC日平均浓度为63.1mg/m3,最小值在7... 2004年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10个月大气中每5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2月11日,为124.5mg/m3,最小值出现在7月11日为0.2mg/m3.每日的最大值为12月15日,BC日平均浓度为63.1mg/m3,最小值在7月22日,为2.0mg/m3.11月BC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21.8mg/m3,在4月达到最低值,为9.0mg/m3.获得了BC浓度周变化模式,秋冬2季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并且变化趋势相似,都表现为双峰,从周一和周五开始BC浓度升高,自周六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各季周末BC浓度均较低.一日内BC的浓度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基本相似,春、夏、秋的最高值出现在23点,冬季出现在21点,下午BC浓度明显降低.和下午相比,早上(6~9点)和晚上(19~23点)都出现明显的峰值.和国内、外城市相比,西安市BC浓度较高,机动车、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是主要贡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黑碳气溶胶 演化特征
下载PDF
陕南农村冬季PM_(2.5)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崇抒 曹军骥 +2 位作者 刘随心 屈垚 张婷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494-500,共7页
通过对陕南农村冬季PM_(2.5)采样分析,获得PM_(2.5)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特征。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89.5±42.0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观测期间PM_(2.5)中OC、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0±6.9μg·m^(-3)和5.... 通过对陕南农村冬季PM_(2.5)采样分析,获得PM_(2.5)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特征。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89.5±42.0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观测期间PM_(2.5)中OC、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0±6.9μg·m^(-3)和5.7±3.2μg·m^(-3),OC/EC平均比值为3.0±0.4。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为NO_3^-、SO_4^(2-)和NH_4^+。粒子数浓度与表面积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0.5μm以下粒径段。PAHs、BeP和Ba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9±10.9 ng·m^(-3)、3.0±0.9 ng·m^(-3)和1.2±0.7 ng·m^(-3),PAHs污染较严重,强致癌物BaP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当地农村以石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采用的燃烧方式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化学组分 农村 陕南
下载PDF
西安春夏季气体及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48
5
作者 张婷 曹军骥 +3 位作者 吴枫 刘随心 朱崇抒 杜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41-647,共7页
2006年3月22日至9月22日,使用Mini-vol便携式气溶胶采样仪,在西安市高新区进行大气气溶胶(PM2.5)观测研究,并用被动式采样器Ogawa采集NH3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NH3的质量浓度变化,结合大气SO2... 2006年3月22日至9月22日,使用Mini-vol便携式气溶胶采样仪,在西安市高新区进行大气气溶胶(PM2.5)观测研究,并用被动式采样器Ogawa采集NH3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NH3的质量浓度变化,结合大气SO2、NO2质量浓度数据,对西安市春、夏季气体及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西安市春、夏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2-、NO3-和NH4+组成,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1.68%、7.52%和5.62%;PM2.5整体偏酸性;NH3与水溶性NH4+,SO2与水溶性SO42-,NO2与水溶性NO3-的相关系数都不高,西安大气中硫酸盐,硝酸盐以及铵盐气溶胶的形成受到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水溶性离子 气体
下载PDF
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随心 张二科 +2 位作者 曹军骥 朱崇抒 沈振兴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5-9,共5页
于2005年3~4月在西安站点连续观测了PM2.5,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了西安2005年春季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春季的PM2.5和PM10浓度比较高,而且观测期内有88.9%的日数PM10浓度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 于2005年3~4月在西安站点连续观测了PM2.5,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了西安2005年春季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春季的PM2.5和PM10浓度比较高,而且观测期内有88.9%的日数PM10浓度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PM10浓度二级标准,说明西安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PM2.5中OC浓度在3月、4月分别是(33.2±14.9)μg/m3,(25.5±7.8)μg/m3,PM2.5中EC浓度在3月和4月分别是(10.0±4.7)μg/m3,(9.8±3.3)μg/m3.PM2.5OC在3月和4月分别占PM10OC的(75.7±11.2)%,(79.4±5.6)%;PM2.5EC在3月和4月占PM10EC的(68.0±12.6)%,(78.0±6.5)%,说明西安颗粒物中的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微粒子当中.PM2.5和PM10中的OC,EC相关性为0.91和0.96,说明OC,EC具有相同物质来源.日均PM2.5,PM10的OC/EC比值均超过了2.0,指示了西安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存在二次碳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OC EC OC/EC比值
下载PDF
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勇 刘随心 +5 位作者 曹军骥 田杰 张婷 朱崇抒 孙健 沈振兴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探讨PM_(2.5)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汉中秋季PM_(2.5)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包括SNA (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类物质,白天和夜间占比分别达到32.3%、39.6%和28.9%、39.6%; PM_(2.5)颗粒物呈酸性。除SO_4^(2-)、Mg^(2+)和Ca^(2+)之外,PM_(2.5)及其化学组分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特征。离子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SO_4^(2-)更多以(NH_4^+)_2SO_4^(2-)的形式存在于PM_(2.5)中。本文相关结果可为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PM2.5 碳组分 水溶性离子
下载PDF
国庆黄金周期间兵马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有机碳与元素碳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董俊刚 曹军骥 +5 位作者 闫增峰 刘随心 朱崇抒 胡塔峰 李华 王亮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为了研究碳气溶胶,包括有机碳与元素碳对陶质文物的表面腐蚀、彩绘脱失的影响,本文中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14日)对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Pit No.1)和馆外(Outdoor)进行连续两周采集的碳气溶胶进行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分析。... 为了研究碳气溶胶,包括有机碳与元素碳对陶质文物的表面腐蚀、彩绘脱失的影响,本文中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14日)对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Pit No.1)和馆外(Outdoor)进行连续两周采集的碳气溶胶进行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国庆黄金周期间(10月1~7日)馆内碳气溶胶明显高于馆外,有机碳与元素碳分别为馆外的2.3与1.6倍,馆内碳气溶胶占气溶胶组分的42.1%,表明受到大量游客的影响;10月8~14日期间馆内碳气溶胶略低于馆外,且与馆外浓度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文物保护
下载PDF
西安冬季大气棕碳光学特征及辐射强迫 被引量:3
9
作者 屈垚 刘卉昆 +5 位作者 周岳 张勇 时迎强 师菊莲 王楠 朱崇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486-4493,共8页
为探讨西安冬季不同大气污染状况(污染天和清洁天)大气细粒子(PM_(2.5))及其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光学特征及辐射效应,开展了高分辨率多波段光学参数观测,获得PM_(2.5)多波段光学吸收系数(b_(abs)),通过进一步数... 为探讨西安冬季不同大气污染状况(污染天和清洁天)大气细粒子(PM_(2.5))及其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光学特征及辐射效应,开展了高分辨率多波段光学参数观测,获得PM_(2.5)多波段光学吸收系数(b_(abs)),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到BrC_(pri)和BrC_(sec)的光谱依赖指数(AAE)及其相对黑碳(BC)的辐射强迫.结果显示,污染天时段370nm光学吸收(b_(abs)(370))和880nm光学吸收(b_(abs)(880))均值分别为(733±311)Mm^(-1)和(185±80)Mm^(-1),分别高出清洁天约5.9倍和6.2倍.清洁天PM_(2.5)的AAE1.08~2.09,变化幅度大于污染天(1.28~1.79).清洁天棕碳光学吸收(b_(abs)(BrC))在370nm波长对总吸收占比高于污染天,均超过30%.一次棕碳光学吸收(b_(abs)(BrC_(pri)))在清洁天和污染天均对b_(abs)(BrC)呈现高贡献,占比范围分别为76%~86%和82%~91%,说明一次排放仍然是造成西安冬季污染的重要原因.清洁天BrC、BrC_(pri)和BrC_(sec)的AAE均值分别为4.42、4.31和4.78,均高于污染天,说明清洁天粒子等效直径相对较小,老化程度较高导致BrC的高光谱依赖性.b_(abs)(BrC_(sec))日间变化表明污染天凌晨高湿条件下的液相反应可能是BrC_(sec)形成的主要机制,比清洁天更为强烈,而污染天日间BrC_(sec)受光漂白的影响较大.最后估算了BrC_(pri)和BrC_(sec)的辐射强迫效应,在紫外波段(300~400nm),污染天BrC_(pri)和BrC_(sec)相对BC的辐射强迫分别为62%和16%,而清洁天分别为59%和23%,表明BrC_(pri)和BrC_(sec)在西安冬季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棕碳 光学吸收 辐射强迫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M_(2.5) in the Spring Period at Tongyu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仁健 符淙斌 +1 位作者 韩志伟 朱崇抒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22-931,共10页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of mass concentration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PM2.5) were conducted at Tongyu, a semi-arid sit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6.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of mass concentration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PM2.5) were conducted at Tongyu, a semi-arid sit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6.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2.5 at Tongyu station was 260.9±274.4 μg m^-3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Nine dust events were monitored with a mean concentration of 528.0±302.7 μgm^-3. The PM2.5 level during non- dust storm (NDS) period was 111.65±63.37 μg m^-3. High mass concentration shows that fine-size particles pollution was very serious in the semi-arid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The enrichment factor values for crust elements during the dust storm (DS) period are close to those in the NDS period, while the enrichment factor values for pollution elements during the NDS period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DS period, showing these elements were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The ratios of dust elements to Fe were relative constant during the DS period. The Ca/Fe ratio in dust aerosols at Tongyu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bserved in other source regions and downwind regions.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dust events at Tongyu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dry, low pressure and high wind speed weather conditions. Air mass back-trajectory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kinds of general pathway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aerosol particle transport to Tongyu, and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pathway was the main transport ro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aerosol mass concentration elemental composition transport pathway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西安大气重污染过程案例分析
11
作者 王楠 高宇星 +5 位作者 屈垚 曲静 师菊莲 时迎强 周岳 朱崇抒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82-5391,共10页
基于大气污染六要素(PM_(2.5)、PM10、SO_(2)、NO_(2)、CO和O_(3))、PM_(2.5)化学组分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物质平衡和硫/氮氧化速率(SOR/NOR)等方法对2019年1月西安市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和成... 基于大气污染六要素(PM_(2.5)、PM10、SO_(2)、NO_(2)、CO和O_(3))、PM_(2.5)化学组分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物质平衡和硫/氮氧化速率(SOR/NOR)等方法对2019年1月西安市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和成因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将该次污染过程划分为累积阶段(P1)、维持阶段(P2)和消散阶段(P3),本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是由于不利天气形势叠加反馈效应造成的,P1和P2阶段西安在500hPa都受平直西风气流影响,海平面气压为均压场,等压线稀疏,天气形势稳定,且925hPa以偏东风为主,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地基微波辐射计可辅助反映气象条件与重污染间的反馈机制,其反演的水汽密度和逆温均与PM_(2.5)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38.反馈机制主要表现为: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辐射冷却效应使地面降温,进而导致或加强逆温,混合层高度降低,水汽积聚,高湿条件通过加速二次转化和促进气溶胶吸湿增长使污染进一步维持,因此P2阶段二次无机离子(SO_(4)^(2-)+NO_(3)^(-)+NH_(4)^(+),SNA)和"其他"组分对PM_(2.5)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43.2%和23.1%,且SOR、NOR和消光系数均在P2阶段达到峰值.NH4NO_(3)、有机物(OM)、(NH4)2SO4和元素碳(EC)对消光系数的总贡献率超过85%,但各组分占比排序在每个阶段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PM_(2.5) 化学组分 天气形势 大气垂直特性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建军 沈振兴 +4 位作者 同帜 曹军骥 韩月梅 刘随心 朱崇抒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6-1513,共8页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62.4和7.5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66.1和6.9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26.7和6.9μg/m^3,夜晚分别为362.1、31.9和8.6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碳气溶胶 二次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