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疗高血压的新靶点:血管紧张素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咏春 高红梅 +2 位作者 刘芳 朱希瑶 徐茂青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7期619-624,共6页
高血压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非感染性慢性病,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共有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高血压病例不可治愈,终生服药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负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血压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非感染性慢性病,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共有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高血压病例不可治愈,终生服药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负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血管紧张素原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上游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原有望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靶点。RNA干扰技术是前景良好的基因沉默技术,具有精确地调控基因表达的潜力,将其用于靶向致病基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汇总近年来血管紧张素原与高血压的有关研究,简要概述RNA干扰的原理,以及靶向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的小干扰RNA用于降压治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原 RNA干扰 小干扰RNA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
下载PDF
miR-21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咏春 刘芳 +3 位作者 张续腾 朱希瑶 徐茂青 高红梅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8期3669-3674,共6页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危害极大。目前,关于AF的发生机制学者们已初步达成共识:心房的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在AF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危害极大。目前,关于AF的发生机制学者们已初步达成共识:心房的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在AF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微RNA(miRNA)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中miR-21与A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下调靶基因表达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进而促进AF的发生发展。此外,外周血中miR-21表达的变化也与AF的临床诊疗息息相关。未来,深入研究miR-21在AF中的作用机制,或可为AF的诊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MIR-21 结构重构 电重构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右心房扩大患者右心房的消融效果
3
作者 孙玉彰 董玉江 +7 位作者 吴绍辉 许长浩 朱希瑶 王乐天 姜伟峰 张宇 刘旭 秦牧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右心房扩大患者右心房消融干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且合并右心房扩大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左心房消融基础上接受右心房干...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右心房扩大患者右心房消融干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且合并右心房扩大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左心房消融基础上接受右心房干预的患者组(右心房组)以及单纯左心房消融患者组(左心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房颤终止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右心房内径等指标。结果入选患者538例,年龄(66.90±8.30)岁,其中男123例。通过排除标准和倾向性评分1∶2匹配,纳入右心房组65例,左心房组130例,。右心房组中40例(61.50%,40/65)患者术中房颤终止,左心房组中43例(33.10%,43/130)患者术中房颤终止(P<0.001)。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右心房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左心房组[16.90%(11/65)对31.50%(41/130),P=0.025],与左心房组房颤术中未终止的患者比[16.90%(11/65)对46.00%(40/87),P≤0.002]。术后12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显示,患者右心房直径有所改善,但右心房组改变更为明显,且只有无房颤复发的患者右心房直径[(58.40±5.50)mm对(54.30±5.30)mm,P<0.001]显著改善。结论持续性房颤合并右心房扩大的患者在左心房消融的基础上干预右心房,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并促进右心扩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右心房扩大 导管消融 右心房干预 效果
原文传递
时空离散度标测引导下的驱动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乐天 吴绍辉 +4 位作者 朱希瑶 姜伟峰 张宇 刘旭 秦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10期1181-1189,共9页
目的:探讨时空电图离散度(STED)引导的驱动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PVI)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STED标测方法识别房颤患者的驱动灶。将108名患者根据消融方式和效果分为三组:单纯PVI(A组),PVI合并STED标测区域消融... 目的:探讨时空电图离散度(STED)引导的驱动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PVI)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STED标测方法识别房颤患者的驱动灶。将108名患者根据消融方式和效果分为三组:单纯PVI(A组),PVI合并STED标测区域消融后患者房颤终止(B组),PVI合并STED标测区域消融后患者房颤未终止(C组)。结果:在行PVI前后的标测都提示大多数STED区域位于左心房的顶部及房间隔。在通过第一次及第二次STED区域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分别为29例(29/46,63.1%)和3例(3/17,17.6%)。在PVI前后的标测显示,三组离散度面积大于70%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重新标测后,C组的离散面积>70%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4)。在STED引导的消融下,C组消融面积的中位数明显大于B组(9.45%vs6.05%,P=0.04)。经过(181.4±31.5)d的平均随访后,三组间房性心律失常的缓解率有显著差异(A组为75.8%,B组为87.5%,C组为50.0%;P=0.02)。结论:STED方法对房颤驱动灶的识别是有效的。STED引导下的驱动灶消融联合PVI可以增加房颤的终止率,同时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时空电图离散度 驱动灶 标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