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动脉瓣上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小青 王卫明 +1 位作者 王梦非 朱帧燕 《临床医学进展》 2019年第10期1213-1221,共9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上倒“U”法与传统肺动脉瓣下方法消融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09月至2019年01月14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上倒“U”法与传统肺动脉瓣下方法消融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09月至2019年01月14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电生理检查(EPS)及射频消融术(RFCA),其中86例患者经标测明确为RVOT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P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分为两组,一组55例患者经传统肺动脉瓣下途径消融,另一组31例患者采用倒“U”法至肺动脉瓣上消融,观察两组之间电生理标测、消融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传统消融组需平均放电4.3 &#177;1.7次,有效放电后室早在5.7 &#177;3.4秒消失,倒“U”法消融组平均放电1.8 &#177;0.6次,有效放电后室早在2.8 &#177;1.9秒消失(P 【0.01)。传统消融组成功率85.45% (47/55),倒“U”法消融组成功率96.77% (30/31),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 【0.01)。传统消融组8例瓣下消融未成功者同次手术中采用倒“U”法至瓣上消融后7例成功。传统消融组心脏压塞1例,倒“U”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消融方法比较,经倒“U”法至肺动脉瓣上消融,放电次数减少,达效时间(Time to Effect, TTE)更短,成功率增加,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流出道 射频消融
下载PDF
起源于邻近三尖瓣环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青 朱帧燕 +4 位作者 程亚敏 王卫明 钱波 邵山 杨玲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64-166,183,共4页
目的 分析起源于邻近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经三尖瓣瓣下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07月—2020年02月8例患者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诊断为邻近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和室性心动过速(VT),比较经... 目的 分析起源于邻近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经三尖瓣瓣下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07月—2020年02月8例患者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诊断为邻近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和室性心动过速(VT),比较经三尖瓣瓣上(导管由右房顺行至瓣环室侧)及瓣下(导管进入右室后回勾至瓣环室侧)两种消融途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3例(室早2例,室速1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早5例.2例间隔侧室早经瓣上消融,其中1例消融未成功,且术中出现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另1例术中经反复多次消融成功.6例经三尖瓣瓣下途径消融成功,7例长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操作消融导管至三尖瓣瓣下消融难度较高,有时需借助可调弯鞘,但经该途径导管贴靠稳定,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环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心电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