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MF-β与MEK信号通路cross-talk介导榄香烯的抗胶质瘤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廷准 徐英辉 +2 位作者 李晓明 罗力涵 梁国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lia Maturation Factor-β,GMF-β)在榄香烯致人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榄香烯作用于人U87MG胶质瘤细胞,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沉淀联...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lia Maturation Factor-β,GMF-β)在榄香烯致人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榄香烯作用于人U87MG胶质瘤细胞,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沉淀联合Western blot法检测经榄香烯处理的U87MG细胞中总GMF-β及磷酸化GMF-β(p-GMF-β)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RNA干扰技术使GMF-β的表达沉默,然后以MTT法检测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榄香烯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3/6,MEK3/6)的激活作用是否因GMF-β的沉默而受到影响。结果榄香烯显著抑制了人U87MG细胞的增殖,并可使GMF-β、MEK3和MEK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沉默GMF-β的表达导致MEK3和MEK6的磷酸化水平下调,榄香烯的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减弱。结论 GMF-β与MEK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cross-talk)介导了榄香烯的抗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F-β MEK 榄香烯 胶质瘤
下载PDF
MEK信号通路活化在榄香烯致人源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及G0/G1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廷准 徐英辉 +2 位作者 李晓明 罗力涵 梁国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MKK3和MKK6在榄香烯致人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榄香烯作用于人U87MG及U251胶质瘤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EK信号通路中MKK3和MKK6的总蛋白及磷酸化蛋... 目的探讨MKK3和MKK6在榄香烯致人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榄香烯作用于人U87MG及U251胶质瘤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EK信号通路中MKK3和MKK6的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含量。通过转染显性负突变质粒DN-MKK3和DN-MKK6,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然后分别行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结果榄香烯显著抑制了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可使细胞中MKK3和MKK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则可显著削弱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和G0/G1细胞周期阻滞作用。结论榄香烯可以通过将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进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MKK3和MKK6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胶质瘤 MKK3 MKK6
下载PDF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告)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健 刘荣耀 +4 位作者 许友松 李涛 位振清 董滨 朱廷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7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CV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OCV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予以骨瓣复位,3例行去骨瓣。结果 AOCVM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均以脑出血或癫痫发作发病,表现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C... 目的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OCV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OCV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予以骨瓣复位,3例行去骨瓣。结果 AOCVM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均以脑出血或癫痫发作发病,表现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CT显示为不规则混杂密度影,或在血肿周围出现环状、点状增强影。DSA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血管畸形征象或者为无血管区占位,类似脑出血。随访3个月~5年,痊愈10例,轻度偏瘫5例,所有患者均无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结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上述特点者,应考虑AOCVM,病理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是最佳确诊与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正常中国人非高度近视眼前极和后极部巩膜内层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丽娜 张丰菊 +2 位作者 李宏 朱廷准 刘佳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85-28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正常中国人眼前极和后极部内层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分布的差异对人巩膜组织抗拉伸力的影响,为寻求病理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获取15例自愿捐献角膜的...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正常中国人眼前极和后极部内层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分布的差异对人巩膜组织抗拉伸力的影响,为寻求病理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获取15例自愿捐献角膜的健康正常人眼的前、后极部巩膜组织(不伴有病理性近视),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各组巩膜组织的Ⅰ型胶原蛋白,并测定各样本β-actin和Ⅰ型胶原蛋白电泳条带灰度值,以β-actin电泳条带为参照,求出各样本Ⅰ型胶原蛋白电泳条带灰度值和β-actin电泳条带灰度值比值。结果在100kD处可见Ⅰ型胶原的蛋白条带,正常人眼后极部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前极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人眼前极部和后极部Ⅰ型胶原纤维蛋白的分布存在差异,后极部明显低于前极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组织 病理性近视 I型胶原蛋白 WESTERNBLOT
下载PDF
LAMA1基因与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丰菊 黄立 +3 位作者 李宏 王丽娜 朱廷准 刘佳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单纯性高度近视眼及非近视眼巩膜组织中的LAMA1基因在转录水平(mRNA水平)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探讨其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例行抗青光眼手术的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伴有单纯性高度近视)、5例自愿捐献角膜的健康正... 目的分析单纯性高度近视眼及非近视眼巩膜组织中的LAMA1基因在转录水平(mRNA水平)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探讨其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例行抗青光眼手术的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伴有单纯性高度近视)、5例自愿捐献角膜的健康正常人(正视眼)及5例行抗青光眼手术的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不伴有单纯性高度近视)术中切除的眼前节巩膜组织。提取所收集的巩膜组织中总RNA,针对LAMA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查(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用凝胶分析系统测定各样本β-actin和LAMA1基因PCR反应产物电泳条带灰度值,以β-actin电泳条带为参照,求出各样本LAMA1基因PCR反应产物电泳条带灰度值和β-actin电泳条带灰度值的比值(LAMA1/β-actin),继而对所得比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样本LAMA1基因PCR反应产物电泳条带灰度值和β-actin电泳条带灰度值的比值(LAMA1/β-actin),在正常对照组[(1048.36±31.75)×10-4]和青光眼组[(1058.29±45.62)×10-4]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组[(20.50±21.74)×10-4]明显低于非近视组(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病理性近视候选基因的LAMA1基因,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的巩膜组织中其转录水平明显降低,初步判定LAMA1基因与病理性近视具有相关性。但其在转录水平受抑制的机制及如何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A1基因 单纯性高度近视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伊马替尼与顺铂联用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株及其裸鼠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李晓明 朱廷准 +2 位作者 曹鹏 王婷婷 梁国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9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顺铂联合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细胞凋亡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ubG1法检测U87细胞株在伊马替尼及顺铂单药处理和联合处理时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观察不同治疗对U87荷瘤裸鼠移...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顺铂联合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细胞凋亡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ubG1法检测U87细胞株在伊马替尼及顺铂单药处理和联合处理时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观察不同治疗对U87荷瘤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及Q值;测量各组裸鼠体质量变化,评价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伊马替尼与顺铂联合处理对U87细胞凋亡诱导率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各单药处理组;联合治疗组与相同剂量的各单药治疗组比较,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值为1.264;与顺铂高剂量组比较,抑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与顺铂联用有协同效应,二者联用可降低顺铂使用剂量,减轻对裸鼠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顺铂 U87细胞 裸鼠
下载PDF
格列卫诱导癌蛋白半乳凝集素-3通过溶酶体降解并促进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的凋亡
7
作者 李晓明 陶英群 +1 位作者 朱廷准 梁国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0期886-889,共4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细胞凋亡及其促进癌蛋白半乳凝集素-3(Gal-3)降解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免疫染色法和提取细胞溶酶体的方法观察格列卫处理细胞后溶酶体中Gal-3蛋白量的变化;U87细胞分别用格列卫和/或STS及... 目的探讨格列卫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细胞凋亡及其促进癌蛋白半乳凝集素-3(Gal-3)降解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免疫染色法和提取细胞溶酶体的方法观察格列卫处理细胞后溶酶体中Gal-3蛋白量的变化;U87细胞分别用格列卫和/或STS及溶酶体抑制剂ConA处理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Gal-3蛋白量的改变;SubG1法检测U87细胞在格列卫及STS单药处理和联合处理时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格列卫处理U87细胞使Gal-3蛋白进入溶酶体并发生蛋白的降解;格列卫能够诱导U87细胞发生凋亡,与STS联合使用有协同诱导U87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格列卫能够诱导U87细胞株中Gal-3通过溶酶体降解,并使肿瘤细胞对凋亡诱导剂的敏感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半乳糖凝集素-3 U87细胞 溶酶体
下载PDF
老年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杨芳宇 刘佳明 +5 位作者 高旭 董玉书 张海峰 朱廷准 潘鹏宇 梁国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53-8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动脉瘤并... 目的探讨老年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动脉瘤并顺利完成手术患者54例,将35~60岁的20例作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的34例作为老年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18.5%),其中术中6例;术后远期责任血管缺血4例。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12例(22.2%),其中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7例,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3例,半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2例,密网支架患者复发0例。复发时间在6~10个月5例、11~14个月5例、15~18个月2例。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0.6%vs 15.0%,17.6%vs 30.0%,P>0.05)。结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行血管内治疗,应根据患者血管硬化程度、血管结构、动脉瘤位置选择适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下载PDF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脑胶质瘤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廷准 徐英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71-874,共4页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对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脑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APK信号通路在脑...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对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脑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APK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发生了活性改变,同时MAPK又介导了多种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文对MAPK与脑胶质瘤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信号转导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单纯性高度近视眼巩膜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蛋白异常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丰菊 王丽娜 +2 位作者 李宏 朱廷准 刘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6-357,共2页
目的探讨人眼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理性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组15眼、开角型青光眼组15眼及正常眼15眼的巩膜组织,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巩膜组织的Ⅰ型胶原纤维蛋白... 目的探讨人眼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理性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组15眼、开角型青光眼组15眼及正常眼15眼的巩膜组织,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巩膜组织的Ⅰ型胶原纤维蛋白表达量。结果病理性近视组巩膜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眼组和青光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眼和青光眼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巩膜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异常表达与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高度近视 巩膜组织 Ⅰ型胶原纤维蛋白 WESTERN印迹
原文传递
siRNA干扰半乳凝集素-3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11
作者 李晓明 朱廷准 梁国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2期7233-7237,共5页
目的研究抑制半乳凝集素-3(Gal3)的表达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Gal3siRNA表达载体,转染U87MG细胞,并筛选出单克隆细胞株U87MG/Gal3 RNAi;用RT-PCR方法检测该稳定细胞株中Gal3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 目的研究抑制半乳凝集素-3(Gal3)的表达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Gal3siRNA表达载体,转染U87MG细胞,并筛选出单克隆细胞株U87MG/Gal3 RNAi;用RT-PCR方法检测该稳定细胞株中Gal3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MTT法检测Gal3对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结果 U87MG野生型细胞株、U87MG/空载体稳定细胞株和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的Gal3 mRNA表达值分别为1.28±0.0431,1.31±0.0278和0.38±0.0506;Gal3蛋白表达值分别为0.56±0.0479,0.54±0.0351和0.12±0.0418,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的Gal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三种细胞株对凋亡诱导剂CDDP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83±0.13)%、(30.82±0.159)%和(54.56±0.12)%,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细胞增殖率在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结论抑制Gal3基因的表达能够促进该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细胞的增殖。Gal3可以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单克隆稳定细胞株 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
原文传递
脑卒中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12
作者 梁国标 +9 位作者 李晓明 高旭 李佑祥 董玉书 李巍 朱廷准 陶英群 朱青峰 赵明光 潘鹏宇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8期60-62,共3页
脑卒中是指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 脑卒中是指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脑血管病负担最大的国家,不仅因为其人口基数庞大,而且中国人群更易罹患脑血管疾病,死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高达心血管疾病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液循环障碍 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 患者数量 脑卒中
原文传递
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廷准 赖杰宇 +7 位作者 于春泳 高旭 董玉书 张海峰 盛建春 杨芳宇 陈立刚 梁国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SCS-DAV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SCS-DAVF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经股动脉-供血动脉、股静脉-岩下窦... 目的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SCS-DAV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SCS-DAVF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经股动脉-供血动脉、股静脉-岩下窦、股静脉-面静脉-眼静脉以及股静脉-对侧岩下窦(或眼静脉)-对侧海绵窦-海绵间窦入路,采用弹簧圈和(或)onyx胶材料进行海绵窦栓塞,并闭塞瘘口。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29例患者中,27例(93.1%)成功完成手术,且全部采用可脱弹簧圈和(或)onyx胶栓塞,其中,应用弹簧圈联合onyx胶21例(77.8%),单纯应用onyx胶5例(18.5%),单纯应用弹簧圈1例(3.7%);采用经股静脉入路栓塞22例(81.5%),经动脉入路栓塞5例(18.5%)。手术患者中瘘口完全栓塞24例(88.9%);次全栓塞3例(11.1%),其中1例通过间断压颈动脉半年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瘘已消失。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手术有效率100.0%。5例(18.5%)出现一过性手术相关并发症,无永久性并发症。对进行栓塞手术的27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其中,术后6~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随访11例,均完全栓塞,未见复发。术后24个月时,失访4例;经门诊面诊或电话随访23例,均未再发相关症状。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5例,1分2例。结论对于SCS-DAVF患者采取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疗效 栓塞
下载PDF
右侧前颅窝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一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人桦 张波 +3 位作者 朱廷准 于治宽 王东生 汪浩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6期561-562,共2页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30%,居颅内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胶质瘤,其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颅底等部位。而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是源于颅内正常脑膜覆盖部位并沿邻近间隙、解剖腔(孔)向邻近部位蔓延的脑膜瘤。
关键词 脑膜瘤 沟通性 颅内外 前颅窝底 右侧 颅内肿瘤 大脑凸面 矢状窦旁
原文传递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立刚 孙琳琳 +7 位作者 杨芳宇 朱廷准 董玉书 王晓刚 于春泳 赖杰宇 高旭 梁国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CV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行支架置入术的CVS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主要临床... 目的观察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CV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行支架置入术的CVS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主要临床症状等。在术前和术后24、48、72 h行腰椎穿刺检查,测定脑脊液压力变化。观察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性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CVSS的治疗作用。结果31例患者中,视力障碍27例,头痛21例。共置入33条Precise支架和1条Solitaire支架,所有支架在术中均顺利置入。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4、48、72 h的脑脊液压力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脑脊液压力差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无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或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8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临床随访。27例视力障碍患者中,20例明显好转,7例无明显变化;21例头痛患者中,19例头痛减轻或消失。24例患者接受CT静脉造影检查,其中,2例支架后再狭窄。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CVS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狭窄 特发性颅内高压 支架置入术 腰椎穿刺 脑脊液
下载PDF
无创脑电磁扰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潘鹏宇 孔睿 +8 位作者 李侑埕 李佳朔 杨新宇 张文旭 朱泽超 田学实 闻亮 朱廷准 梁国标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6期351-355,共5页
目的研究无创脑电磁扰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水肿程度的检测作用以及对脱水药物使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SAH患者56例。患者术后每日在甘露醇使用前和使用后2 h进行电... 目的研究无创脑电磁扰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水肿程度的检测作用以及对脱水药物使用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SAH患者56例。患者术后每日在甘露醇使用前和使用后2 h进行电磁扰动检测,记录DC值,比较术后1~7 d甘露醇使用前后DC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后第5天的DC值对过早减量/停药的预测效力。结果术后1~7 d,每日使用甘露醇之前DC值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少,且使用甘露醇后2 h的DC值均小于使用甘露醇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DC值与时间成负相关关系(r=-0.720,P<0.001)。术后1~7 d的甘露醇使用前后DC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48,P=0.422)。每日甘露醇使用之前DC值均与颅内压成正相关(P<0.05)。术后第5天DC值判断过早的甘露醇减量/停药,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0.59~0.99),最佳DC值截断点为131,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50%。结论无创电磁扰动技术可以观察SAH后脑水肿以及脱水治疗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为脱水治疗提供依据。DC值可能成为SAH后脱水治疗效果的评价方式,为患者带来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电磁扰动 扰动系数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脱水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闭士峻 潘鹏宇 +4 位作者 朱廷准 张海峰 董玉书 高旭 梁国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瘤内扰流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适应证也相应地逐渐扩大,进一步研究证明了这些最新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对4种瘤内扰流装置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扰流装置 动脉瘤 宽颈 分叉部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