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起步异常定量分析
1
作者 侯玮佳 于洋 +3 位作者 吴璠 王玥 朱志中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2,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和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步态分...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和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步态分析仪记录7米站立行走测验中迈步起始阶段参数,包括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侧向最大加速度和首步执行期首步延时、首步摆动角度,以及行走过程中参数,包括步速、步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步态参数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长于对照者(Z=⁃4.853,P=0.000),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小于对照者(Z=⁃5.253,P=0.000);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及二者联合预测早期帕金森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95%CI:0.885~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和77.30%、85%和95.50%、90%和90.10%,Youden指数为0.723、0.805、0.801,截断值为0.440 s、0.445 m/s2、0.540。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预期性姿势调整期在疾病早期即出现异常,相关步态参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辅助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分析 ROC曲线
下载PDF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志中 崔立玲 +2 位作者 尹苗苗 于洋 王宏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共6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和进食策略训练,对照组)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联合治疗组),于治疗...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共6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和进食策略训练,对照组)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型)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型)8例、后循环梗死型(POCI型)10例、腔隙性梗死型(LACI型)4例;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OCSP分型TACI型10例、PACI型7例、POCI型11例、LACI型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增加(P=0.003,0.000)、SSA评分减少(P=0.003,0.000);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VFSS评分增加(P=0.004)、SSA评分减少(P=0.020)。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康复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免疫抑制大鼠脾脏指数及血清IL-2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志中 颜培宇 唐强 《中医药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脾脏指数及血清IL-2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完全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康复治疗组、针康组、针刺治疗组,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针刺或... 目的:观察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脾脏指数及血清IL-2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完全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康复治疗组、针康组、针刺治疗组,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针刺或康复治疗。每日1次,治疗10天后,取大鼠脾脏及血清。计算脾脏指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2值。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治疗组和针康组脾脏指数有明显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针刺组比较,康复治疗组和针康组脾脏指数有明显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治疗组、针刺治疗组血清IL-2含量升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血清IL-2含量升高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脾脏指数。②针刺与康复训练均能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血清IL-2含量,二者结合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免疫抑制 康复训练 针刺 脾脏指数IL-2
下载PDF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志中 于洋 +1 位作者 于宁波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步态障碍贯穿于帕金森病疾病全过程,是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机制复杂,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相关脑功能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揭示步态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导... 步态障碍贯穿于帕金森病疾病全过程,是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机制复杂,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相关脑功能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揭示步态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基于fMRI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 神经性 磁共振成像 谱学 近红外线 综述
下载PDF
早期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志中 王志强 于洋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8期6260-6261,共2页
目的:观察髌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髌骨骨折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髌骨聚合器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康复组术后进行... 目的:观察髌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髌骨骨折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髌骨聚合器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康复组术后进行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并于术后配合物理因子等治疗。于治疗后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的膝功能。结果:康复组WOMAC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髌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功能锻炼 康复 内固定
下载PDF
针康法对免疫抑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志中 唐强 颜培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 g,完全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针...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 g,完全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针刺或康复治疗,每天1次,治疗10 d后,取大鼠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4含量及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IL-4水平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和针康法都可降低免疫抑制大鼠血清IL-4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CD4+T细胞水平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和康复治疗后,针刺组和针康组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各组CD8+T细胞水平于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L-4的含量,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低下的CD4+T细胞水平,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针康法 白细胞介素-4 T细胞亚群 大鼠
下载PDF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朱志中 王宏图 +1 位作者 于洋 张玥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8期104-106,共3页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可以激活一系列抗活性氧和解毒亲电子试剂的细胞保护基因,如上调二相解毒酶和抗氧化基因[1~4]。 Nrf2的活性是通过应激感应蛋白Keap1调节的, Keap1蛋白是Nrf2的负调节因子。在非应激条件下,Nrf2与Keap...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可以激活一系列抗活性氧和解毒亲电子试剂的细胞保护基因,如上调二相解毒酶和抗氧化基因[1~4]。 Nrf2的活性是通过应激感应蛋白Keap1调节的, Keap1蛋白是Nrf2的负调节因子。在非应激条件下,Nrf2与Keap1蛋白结合存在于细胞质中,并处于失活状态[5]。在应激条件下,Keap1蛋白停止降解Nrf2,从而导致Nrf2的累积和核转位[6]。最近研究表明,Nrf2是细胞代谢、增殖、选择性蛋白降解和免疫反应必不可少的调节基因[7,8]。本文就Nrf2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 AS)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1型糖尿病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崔立玲 于洋 +4 位作者 朱志中 李雅晴 侯玮佳 王利群 陈荣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28-433,共6页
目的探讨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暗示策略,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试验(10M... 目的探讨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暗示策略,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试验(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价平衡功能和步态,10MWT计算步长和步速。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4周时两组患者BBS评分(P=0.000)、10MWT之步长(P=0.000)和步速(P=0.000)均增加,TUGT时间(P=0.000)和FOGQ评分(P=0.000)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仅10MWT之步长(P=0.048)和步速(P=0.025)均增加、TUGT时间(P=0.023)和FOGQ评分(P=0.034)减少。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暗示策略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尤其对步态的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 提示 康复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崔立玲 朱志中 +1 位作者 程元元 戚文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9-1123,1134,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1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和治疗...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1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PSD模型;假手术组和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通过蔗糖水消耗实验、旷野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行为学进行评估;应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fos、c-jun的阳性细胞灰度值。结果:(1)蔗糖水消耗实验: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蔗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多(P<0.05);(2)旷野实验:治疗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较模型组有显著提高(P<0.05);(3)水迷宫实验: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有所改善(P<0.05);(4)免疫组化实验:治疗组大鼠c-fos阳性细胞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间c-jun阳性细胞灰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rTMS能够有效改善PSD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海马c-fos、c-jun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重复经颅磁刺激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颜培宇 朱志中 +1 位作者 王芳 唐强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4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IFN-r、IL-4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IFN-r、IL-4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加针刺头针组(C组),模型加针刺体针组(D组),模型加针刺头针体针组(E组)。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别选取"头穴(百会及旁开4 mm两针丛刺)"、"体穴(足三里和关元)"、"头穴加体穴"进行针刺,时间为20 min,每隔5 min进行补法捻针。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r和IL-4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外周血CD4+TC和CD8+TC含量。结果:B组大鼠外周血CD4+TC含量显著下降,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刺治疗后,针刺各组外周血CD4+TC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CD8+TC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B组IFN-r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与正常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IFN-r含量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以E组疗效最佳,效果优于其它治疗组。结论:头针加体针的配穴方式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促使TH细胞向Th1型转化,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疗效优于体针和头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头针 体针 T细胞极化
下载PDF
不同病理分型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博 王伟 朱志中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408-410,共3页
目的:以影像学与病理学为基础,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胶质瘤患者的瘤周水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01例,术前患者进行MRI扫描评估患者肿瘤... 目的:以影像学与病理学为基础,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胶质瘤患者的瘤周水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01例,术前患者进行MRI扫描评估患者肿瘤周围水肿情况,计算水肿指数。手术标本通过常规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学分型。结果:在101例胶质瘤患者中,无瘤周水肿9例(39.6%),有瘤周水肿92例(60.3%)。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胶质瘤瘤周水肿的分级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瘤瘤周水肿与病理学类型相关,对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脑肿瘤瘤周水肿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励-协夫曼运动治疗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玥 于洋 +4 位作者 朱志中 侯玮佳 吴璠 程元元 巫嘉陵 《中国康复》 2021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运动治疗(LSVT-BIG)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BIG疗法组和常规康复组各20例,分别给予8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运动治疗(LSVT-BIG)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BIG疗法组和常规康复组各20例,分别给予8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10m步行试验(10MWT)、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MDS-UPDRSⅢ总分减少(P<0.05),TUGT时间减少(P<0.05),10-MWT时间缩短(P<0.05),步长增加(P<0.05),PDQ-39评分减少(P<0.05);组间比较,BIG组10MWT步行时间、步长、MDS-UPDRSⅢ总分及PDQ-39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善更佳(P<0.05)。结论:LSVT-BIG疗法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励-协夫曼 帕金森病 运动疗法 生活质量
下载PDF
SPmRNA在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培宇 朱志中 +1 位作者 王芳 唐强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模型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情况及不同穴位针刺干预后SP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加针刺头针组(C组),模型加针刺体针组(D组),模型加针刺...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模型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情况及不同穴位针刺干预后SP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加针刺头针组(C组),模型加针刺体针组(D组),模型加针刺头针体针组(E组),每组5只。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别选取"头穴(百会及旁开4 mm两针丛刺)"、"体穴(足三里和关元)"、"头穴加体穴"进行针刺,时间为20 min,每隔5 min进行补法捻针。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SP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B组大鼠下丘脑SPmRNA含量显著下降,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治疗后,C组和D组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量下降明显,与A组和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组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以E组干预作用最佳。结论: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头针加体针的针刺配穴方式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疗效优于体针和头针组。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SPmRNA表达,经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外周组织淋巴组织和细胞,使低下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来实现的。该实验为针刺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头针 体针 SPmRNA RT-PCR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程元元 于洋 +4 位作者 梁思泉 王玥 朱志中 吴璠 巫嘉陵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1期4325-4329,共5页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行诊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行诊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训练,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LO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锻炼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LOS、TUGT、PDQ-39评分、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LOS、锻炼时间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TUGT、PDQ-39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虚拟现实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双任务范式下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自动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鑫源 卢杰威 +8 位作者 王岳 舒智林 王金 程元元 朱志中 于洋 于宁波 韩建达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讨认知⁃运动双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自动性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在拟多巴胺药“关”期和“开”期执行认知单任务、运动单任务和认知⁃运动双任务,... 目的探讨认知⁃运动双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自动性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在拟多巴胺药“关”期和“开”期执行认知单任务、运动单任务和认知⁃运动双任务,记录减数正确个数以及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提取步速和步幅参数,并计算双任务成本。结果与单任务相比,帕金森病患者“关”期和“开”期执行双任务时均步速减慢(t=11.909,P=0.000;t=11.621,P=0.000)、步幅缩短(t=9.027,P=0.000;t=9.991,P=0.000),而减数正确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519;t=1.205,P=0.234)。帕金森病患者“关”期步速双任务成本(Z=⁃4.148,P=0.000)和步幅双任务成本(Z=⁃4.114,P=0.000)均高于“开”期,而减数双任务成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5,P=0.315)。帕金森病患者“关”期和“开”期步速双任务成本均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_(s)=⁃0.474,P=0.000;r_(s)=⁃0.461,P=0.000),而与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评分呈正相关(r_(s)=0.446,P=0.002;r_(s)=0.428,P=0.003)。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执行双任务时步速减慢、步幅缩短,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拟多巴胺药可有效改善步态自动性,认知功能下降可能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自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分析 认知储备
下载PDF
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舒智林 李思宜 +3 位作者 于宁波 朱志中 巫嘉陵 韩建达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9-1219,共11页
在神经康复训练中,保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提供适配其运动能力的训练难度,对于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患者在长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懈怠甚至出现惰性效应、运动能力有波动等挑战,系统提出了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 在神经康复训练中,保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提供适配其运动能力的训练难度,对于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患者在长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懈怠甚至出现惰性效应、运动能力有波动等挑战,系统提出了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首先,从脑、肢体以及训练任务三个层面,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信号、肢体运动数据和任务评分,建立了对患者神经参与程度、运动控制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评价方法.进而,在任务操作难度、辅助或干扰力场以及视觉辅助等方面,设计了康复训练任务内和任务间的在线调整方法.通过一个针对手功能康复的灵巧操作任务,实现了基于所提出的脑肢融合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的闭环神经康复训练.开展实验,招募16名受试者参加,对比分析开环训练和闭环训练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工作可推广应用到脑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康复训练 脑肢融合 量化评价 在线调整 神经参与度
下载PDF
室早致倒置U波转直立一例
17
作者 刘宏 王友武 朱志中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3年第2期77-77,共1页
患者男性,60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血钾:4.3mmol/L,ECG:P—R间期为0.16s,Q—T间期为0.36s;R<sub>4</sub>、R<sub>7</sub>为室性早搏,室早配对间期为0.44s。室早前窦性心动的U波倒置,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激... 患者男性,60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血钾:4.3mmol/L,ECG:P—R间期为0.16s,Q—T间期为0.36s;R<sub>4</sub>、R<sub>7</sub>为室性早搏,室早配对间期为0.44s。室早前窦性心动的U波倒置,室早后第一个窦性激动U波转为直立,并伴T波振幅降低。4次窦激动后U波逐渐恢复倒置。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许多心血管病变均可导致U波变化,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早 窦性激动 室性早搏 波振幅 窦性搏动 心血管病变 临床诊断 负后电位 心肌受损 主动脉瘤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朱志中 尹苗苗 +3 位作者 崔立玲 周晓娜 于洋 闫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最大步行速度(MWS)及“起立一行走”计时测定(TUGT)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MwS、TU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MWS、TUGT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6周后比较,观察组患者BBS[(46.67±5.35)分]、TUGT[(16.86±5.33)s]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运动疗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水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志中 张琳瑛 于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03-1004,共2页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上处于稳定阶段,仍可以不断发展。CHF的5年内病死率超过509/6,甚至超过了一些癌症的病死率。CHF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疲劳,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上处于稳定阶段,仍可以不断发展。CHF的5年内病死率超过509/6,甚至超过了一些癌症的病死率。CHF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疲劳,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运动训练被认为是CHF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且有氧运动对心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疗法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0
作者 于洋 张琳瑛 +2 位作者 朱志中 梁恩和 闫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神经、抗炎、抑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部电刺...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神经、抗炎、抑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部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疗法(MNS)。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采用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技术评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治疗期间连续7d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GCS评分改善程度[(10.53±3.8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73±2.27)分](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水平[(2.72±O.10)分、(2.48±0.19)分、(2.09±0.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14)分、(2.89±0.12)分、(2.53±O.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水平,对其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小脑顶核电刺激 正中神经电刺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