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观照方式与“丑”的艺术美——关于“化丑为美”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持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3期18-29,共12页
罗丹的《欧米哀尔》,梵高的《悲哀》是人体丑的杰作,乞乞柯夫、伊阿古、王熙凤也以其恶的“魂灵”跻身于艺术典型的画廊。生活中的奇丑,一变而为艺术的“绝色”,我们通常把这类审美现象归纳为“化丑为美”的美学命题(以下简称“转化”问... 罗丹的《欧米哀尔》,梵高的《悲哀》是人体丑的杰作,乞乞柯夫、伊阿古、王熙凤也以其恶的“魂灵”跻身于艺术典型的画廊。生活中的奇丑,一变而为艺术的“绝色”,我们通常把这类审美现象归纳为“化丑为美”的美学命题(以下简称“转化”问题)。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这一问题在近代美学中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美学界自五十年代大讨论起直至近期,也多所论述,目前较有影响的有“对照说”和“否定说”两种看法。我们就以此作为本文的起点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美 化丑为美 审美主体 审美态度 审美活动 审美观照 近代美学 美学命题 现实生活 审美现象
下载PDF
个性化语言浅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持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35-45,共11页
(一) 哥德说过,人对于人是最有兴趣的,并且应该只是对人感到兴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们也象活着的人一样,有着独特的不容替代的个性。在现实生活里,汇聚着秉性各异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 (一) 哥德说过,人对于人是最有兴趣的,并且应该只是对人感到兴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们也象活着的人一样,有着独特的不容替代的个性。在现实生活里,汇聚着秉性各异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靠自己的身心感受、思索、判断发生在周围的每一件事情,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活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语言 人物语言 性格因素 性格特征 艺术魅力 人物形象 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 兴趣 作家
下载PDF
对文艺的真实性问题应当有科学的讨论
3
作者 朱持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1期58-63,共6页
文艺的真实性,这个聚讼多年的老问题,并非象“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繁难深奥,为什么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在我们已经不必担忧为学术观点偿付政治代价的时候,依然这样口舌来、笔墨往、难索难解呢?我觉得,在讨论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不能不是一个... 文艺的真实性,这个聚讼多年的老问题,并非象“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繁难深奥,为什么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在我们已经不必担忧为学术观点偿付政治代价的时候,依然这样口舌来、笔墨往、难索难解呢?我觉得,在讨论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不能不是一个使得问题复杂化的重要因素。例如:“文艺的真实性,就是指文艺作品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 文艺作品 真实感 生活本质 文艺批评 现实生活 西游记 情理性 现实主义 艺术形象
下载PDF
人与自然——关于张贤亮、张承志创作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凡 朱持 《文艺研究》 1985年第3期12-18,共7页
他们频频地、久久地注视着西北的大自然,那样的深情而专注。河流、草原、冰封的大坂和黄土漫漫的旷野,激流在搓揉、撞击着大地的胸脯,旭日从丰茂而苍凉的草地上升腾,陡峭的山崖被眩目的冰雪覆盖,高原耸起峥嵘的脊梁……
关键词 张承志 张贤亮 人与自然 美学思考 高原 脊梁 “自然化” 黑格尔 作家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文学的困惑与审美的二元视角——论一种文学现象
5
作者 朱持 陆耀文 《文学评论》 1987年第5期62-70,共9页
一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不仅因为在此之前新时期文学还没有一部作品如此直率地显露自己的困惑心绪,还因为,在此之后,作家在形象价值取向上和生活伦理审度上的困惑,成为一种经常的文学现象。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在中国大... 一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不仅因为在此之前新时期文学还没有一部作品如此直率地显露自己的困惑心绪,还因为,在此之后,作家在形象价值取向上和生活伦理审度上的困惑,成为一种经常的文学现象。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在中国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急遽推进,生活开始了一次悄悄的、然而又迅速有力的裂变。蕴藏在现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象 新时期文学 困惑 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 文明进程 审美情感 作家 浮士德 合理性
原文传递
心中的列那
6
作者 朱持 《七彩语文(初中)》 2014年第11期39-40,共2页
列那狐的故事在法国家喻户晓,我自从小时候读到了一些关于这狐狸的故事后,心中就一直留存着这红毛狐狸,这阴险狡诈却又正义而圆滑的狐狸。中国人以曹操为“卑鄙的圣人”中的典范,为何不在列那的名号上加个“圣”(SaintRenart)呢?
关键词 狐狸 中国人 “圣” 故事 曹操
原文传递
第一粒进球
7
作者 朱持 《七彩语文(初中)》 2014年第2期47-49,共3页
说也奇怪,我这人体型适中,个子较高,又不缺乏锻炼,按理说来应该很善于运动。可不知是什么原因让我的体能不佳,跳不高、跑不快也不强壮,完全与“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背道而驰。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与风声为伴
8
作者 朱持 《七彩语文(初中)》 2016年第6期42-43,共2页
当你在阴天坐在阳台上,听着呼啸而来的风声,是否有种脱离了喧嚣、投身进入大自然的感觉?我确信我有。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作文 《与风声为伴》
原文传递
浪漫的回忆——关于“还原”文学的哲学思考
9
作者 朱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76-81,共6页
在新时期颇为壮观的小说巨流中,出现了两次以返顾历史为特征的回归浪潮。一是早期“反思文学”对五十年代乃至革命战争年代的回首;二是自“寻根文学”之后形成的对古代(或“拟古代”)乃至“先民”(或“类先民”)生活的反顾。这两次充满... 在新时期颇为壮观的小说巨流中,出现了两次以返顾历史为特征的回归浪潮。一是早期“反思文学”对五十年代乃至革命战争年代的回首;二是自“寻根文学”之后形成的对古代(或“拟古代”)乃至“先民”(或“类先民”)生活的反顾。这两次充满激情的回忆都不是“历史题材”意义上的对往昔生活的再现与审度,而是作为价值生活发现的精神认同。特别是可概括为“还原”文学的第二次回归潮,更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对人类生活及其存在方式、人类文明与发展,作了总体上的重估,在强调以感性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的意识背景下,呼唤着野性与热血、意志自由与人性重建。这是一次悠远而飘忽的“反思”。将自由的、饱含生命原汁的血气与活力赋予人性的原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性 还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 意志自由 新时期文学 人类文明 原生态 五十年代 浪漫主义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