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年以来的渭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董晴晴 占车生 +3 位作者 王会肖 王飞宇 朱明承 牛存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5,共9页
基于MOD16遥感蒸散发产品,利用降雨径流资料和全球陆面蒸散发估算数据集(MTE)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空间建模、趋势分析、标准差法分析了渭河流域2000-2013年实际蒸散发(ET)的年际和年内时空格局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实际蒸散... 基于MOD16遥感蒸散发产品,利用降雨径流资料和全球陆面蒸散发估算数据集(MTE)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空间建模、趋势分析、标准差法分析了渭河流域2000-2013年实际蒸散发(ET)的年际和年内时空格局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实际蒸散发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间渭河流域年ET呈缓慢增加趋势,年际波动较大,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趋势,多年平均蒸散发为509.8 mm。(2)年内ET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月;(3)渭河流域ET变化趋势呈减少、基本不变、增加的区域面积分别占14.9%,24.7%和60.4%,年际波动程度整体呈现中度波动。(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ET的分布总体上林地的年ET均值最高,草地、农田和城镇次之,裸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MOD16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格局变化
下载PDF
基于冠层温度的玉米缺水诊断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立伟 张智郡 +3 位作者 刘海军 刘钰 朱明承 丁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98,共5页
冠层温度是判断植物水分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玉米良玉11为试验作物,在2014和2015年玉米抽雄期(7—8月)进行了4种不同梯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作物冠层温度、冠气温度比以及冠气温度差等指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分析了冠气温度... 冠层温度是判断植物水分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玉米良玉11为试验作物,在2014和2015年玉米抽雄期(7—8月)进行了4种不同梯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作物冠层温度、冠气温度比以及冠气温度差等指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分析了冠气温度比与生理指标气孔导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土壤含水量低于0.16 cm3·cm^(-3)时,植株出现了明显的萎蔫现象,这时冠层温度、冠气温度比、冠气温度差也都分别达到了其最大值34℃,1.2℃和5℃;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到0.20 cm3·cm^(-3),冠层温度等指标均达到其最小值,约为30℃,1.0℃和1℃,且变化比较稳定,这时植株生长良好,说明土壤供水充足,植株未受到水分胁迫。冠层温度等指标与气孔导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气孔导度随着冠层温度等指标的增加而线性降低,表明气孔关闭会使得冠层温度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温度 水分亏缺 土壤含水量 气孔导度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双层模型的宝鸡峡灌区日蒸散发估算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明承 占车生 +3 位作者 王会肖 王飞宇 韩建 马美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本文选取了陕西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双层模型,选择2000—2011年不同季节典型日的TM数据,辅以气象观测资料,估算了宝鸡峡灌区典型日蒸散发,分析灌区内日蒸散发的时空分布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日蒸散发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基于遥... 本文选取了陕西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双层模型,选择2000—2011年不同季节典型日的TM数据,辅以气象观测资料,估算了宝鸡峡灌区典型日蒸散发,分析灌区内日蒸散发的时空分布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日蒸散发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双层模型估算半干旱区的日蒸散发是可行的.模拟典型日中,春季晴日灌区日蒸散发约为5.06mm、夏季约为5.36mm、秋季约为4.24mm、冬季约1.03mm,呈单峰型分布,有较好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季节日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发季节变化特征相似,但略有不同.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值结合作物系数验证日蒸散发估算精度,其中耕地和林地相对误差约为20%,相关系数R2>0.7,表明遥感反演的日蒸散发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发 双层模型 宝鸡峡灌区
下载PDF
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对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的响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智郡 刘海军 +3 位作者 张立伟 刘钰 丁梅 朱明承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水分亏缺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拔节初期(A)、拔节后期(B)、抽雄期(C)、灌浆期(G)分别设计亏水1 d、亏水3 d、亏水5 d、亏水7 d的处理和1个对照试验(充分供水,...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水分亏缺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拔节初期(A)、拔节后期(B)、抽雄期(C)、灌浆期(G)分别设计亏水1 d、亏水3 d、亏水5 d、亏水7 d的处理和1个对照试验(充分供水,CK),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玉米气孔导度、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随着亏水程度增加,叶片气孔导度也随之降低,其中C5、C7处理降低最为显著,4个生育期内亏水1、3 d的处理与CK差异较小。当土壤含水率低于0.15 cm3/cm3时,气孔导度一般低于50 mmol/(m2·s)。(2)亏水条件下作物的耗水量小于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的耗水量,其中4个生育期亏水1 d的处理变化均不明显,C3处理略微降低,4个生育期亏水5、7 d的处理与CK相比降低明显。土壤含水率小于0.15 cm3/cm3时,作物耗水量仅为正常条件下的1/3;复水后其耗水量也不能恢复到充分供水的水平。(3)整体上,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随着亏水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严重亏水使产量平均降低了49.1%。抽雄期亏水对产量影响最明显,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性状差异性显著,秃尖长的增加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论】轻度亏水处理(亏水1、3 d)对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影响较小,从C3处理开始水分亏缺对其影响表现明显。抽雄期水分亏缺对玉米产量的形成不利,基于气孔导度、耗水量和产量变化,土壤体积含水率0.15 cm3/cm3可以作为判断玉米受到水分胁迫的阈值下限,抽雄期充分供水有利于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亏水处理 气孔导度 耗水量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A review on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hydrological models 被引量:9
5
作者 董晴晴 占车生 +2 位作者 王会肖 王飞宇 朱明承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Accurat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ET),especially at the regional scale,is a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topic in the field of water science. The ability to obtain a continuous time series of highly precise ET va... Accurat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ET),especially at the regional scale,is a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topic in the field of water science. The ability to obtain a continuous time series of highly precise ET values is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our knowledge of fundamenta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for addressing various problems regarding the use of water. This objectiv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ET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hydrological modeling. 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T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hydrological modeling is provided. The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of using ET,being a non-state variable,to construct data assimilation relationships are elaborated upon,with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of assimilating ET into various hydrological models. Based on this,a new easy-to-operate ET assimilation scheme that includes a water circulation physical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e scheme was developed with an improve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that uses a distributed time-variant gain model(DTVGM),and the ET-soil humidity nonlinear time 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this model. Moreover,the ET mechanism in the DTVGM was improved to perfect the ET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The new scheme may provide the best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 hydrological states,and may be referenced for accurate estimation of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assimilation hydrological model non-state variab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